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素质教育下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变革带动了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教学过程的创新。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运用“问题教学法”使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这与新课程改革主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的精神是一致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就要运用“问题教学法”。
一、 “问题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人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他的两部著作《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教学基本理论问题》中,对“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作过详细论述。什么是“问题教学”?马赫穆托夫说:问题教学是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这些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需要由教师系统地创建一些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为解决教学问题而进行活动,同时也将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正确的科学结论最优地结合起来。
问题教学法的创始人杜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他认为,儿童并不是先了解了事物以后才利用事物的,而是在利用事物达到某一目的的过程中了解这一事物的。问题教学法看重的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并认为只有把教学和学生天生的活动倾向联系起来,学生才会有内在的自发的兴趣。
二、 “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当我们明确问题教学法的含义之后,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也就有了明晰的思路。
第一,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型思维。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充分体现。如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愚公为何移山,移山遇到哪些困难,山最终移掉了吗?”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在感知文义的基础上,我就提出第二个问题:“有人认为: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还有什么看法?”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探讨,发表不同看法。于是,经过一会儿的思考,有的学生回答:“愚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移山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耽误子孙的前途。他确实太愚了。”有的回答:“愚公并不愚,他有一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有的学生既从做法上评论愚公,又从他的精神上加以赞颂。这就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价值,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寓意。在明确文章寓意之后,于是第三个问题就出来了:“新世纪还需要愚公精神吗?”这是一题从课文中拓展延伸出来的,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所提的三个问题是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思维能进入课本,又能从课本中引申出来。
我们在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需有较高水平,即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水平低,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水平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不能让学生如“丈二金刚”,这样会适得其反。问题水平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就足够了。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启动跳跃,到头来是徒劳无益。
第二,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开始由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但要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能独立地听、说、读、写,就必须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情景,鼓励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
首先,我们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师生互动贯穿课堂本身。课堂上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气氛,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也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点拨学生理解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如在教学《杨修之死》一课时,先把课文中的疑点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先采用主要问题贯穿全文,再将部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寻找,去讨论,然后自己去解决。
其次,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不应在课堂上包办,而应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自学思考,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更使人惊喜的是,通过讨论学生常常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孔乙己》的教学过程中,我就给了学生一个较笼统的问题,即“依据文章,总结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学生在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找出文中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语句,从文字深处挖掘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实践证明,新课改环境下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能在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和能力,养成好思好问的良好习惯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当中,问题教学的进行显得尤为重要。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最基本的能力,不仅在学生学习时期能发生迁移,即从语文学科的学习迁移到其他一切学科的学习中去,而且在学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岗位和科研岗位之后,能迁移到一切情景中去。国外教育家有一种说法: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假如我们从语文基本能力迁移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一辈子受益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大大值得的。
(仙游县度尾中学)
一、 “问题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人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他的两部著作《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教学基本理论问题》中,对“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作过详细论述。什么是“问题教学”?马赫穆托夫说:问题教学是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这些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需要由教师系统地创建一些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为解决教学问题而进行活动,同时也将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正确的科学结论最优地结合起来。
问题教学法的创始人杜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他认为,儿童并不是先了解了事物以后才利用事物的,而是在利用事物达到某一目的的过程中了解这一事物的。问题教学法看重的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并认为只有把教学和学生天生的活动倾向联系起来,学生才会有内在的自发的兴趣。
二、 “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当我们明确问题教学法的含义之后,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也就有了明晰的思路。
第一,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型思维。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充分体现。如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愚公为何移山,移山遇到哪些困难,山最终移掉了吗?”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在感知文义的基础上,我就提出第二个问题:“有人认为: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还有什么看法?”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探讨,发表不同看法。于是,经过一会儿的思考,有的学生回答:“愚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移山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耽误子孙的前途。他确实太愚了。”有的回答:“愚公并不愚,他有一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有的学生既从做法上评论愚公,又从他的精神上加以赞颂。这就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价值,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寓意。在明确文章寓意之后,于是第三个问题就出来了:“新世纪还需要愚公精神吗?”这是一题从课文中拓展延伸出来的,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所提的三个问题是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思维能进入课本,又能从课本中引申出来。
我们在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需有较高水平,即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水平低,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水平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不能让学生如“丈二金刚”,这样会适得其反。问题水平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就足够了。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启动跳跃,到头来是徒劳无益。
第二,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开始由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但要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能独立地听、说、读、写,就必须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情景,鼓励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
首先,我们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师生互动贯穿课堂本身。课堂上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气氛,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也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点拨学生理解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如在教学《杨修之死》一课时,先把课文中的疑点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先采用主要问题贯穿全文,再将部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寻找,去讨论,然后自己去解决。
其次,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不应在课堂上包办,而应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自学思考,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更使人惊喜的是,通过讨论学生常常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孔乙己》的教学过程中,我就给了学生一个较笼统的问题,即“依据文章,总结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学生在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找出文中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语句,从文字深处挖掘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实践证明,新课改环境下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能在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和能力,养成好思好问的良好习惯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当中,问题教学的进行显得尤为重要。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最基本的能力,不仅在学生学习时期能发生迁移,即从语文学科的学习迁移到其他一切学科的学习中去,而且在学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岗位和科研岗位之后,能迁移到一切情景中去。国外教育家有一种说法: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假如我们从语文基本能力迁移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一辈子受益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大大值得的。
(仙游县度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