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的“课感”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yuwq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说学习语文要有“语感”,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教好一堂课,也要有良好的“课感”。大凡语文教师在上完一堂师生互渗、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并获得颇多收获的令自己满意的语文课时,总会产生一种春风得意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这种执教者课后或课内的自我感觉,我们不妨称之为“课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发现自己的教学个性,努力在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中找到突破口,找到产生“课感”的最佳载体。
  一、什么是课感
  我们很难为“课感”下一个确切的定义。笔者认为,“课感”首先是对语文教学实践的一种心理感觉,是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敏锐和直接的感知;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共鸣”。
   “课感”的形成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共同创造的过程。一堂语文课,教师课前设置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步骤等,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并按预先计划实现,有时还能使教师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掀起一个个教学过程的高潮。这样,“课感”就产生了。
  二、课感具有哪些特征
  1、教学的预见性
  一堂“课感”强烈的课,源于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准确了解,源于对“教情”和“学情”的驾驭,源于教师对教学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在此基础上,教师对课内可能会产生的“课感”有一种预见的“期盼”。教师的教学设想,在于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一旦师生合作默契,教学能达到预期目标,“课感”的产生才成为可能。
  2、教学的随机性
  有时候,课感的产生具有灵活性和突发性。一堂按部就班的语文课,不一定会产生“课感”。“课感”往往产生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设想的补充和优化,直至重构。只有在学生的思维爆发出的“火花”照亮了执教者、听课者和整个课堂时,“课感”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强烈“课感”的获得,体现了“课感”的随机性。
  但是,没有精心准备的课,是不可能产生“课感”的。文学创作中有灵感,灵感的产生具有偶然性,通常出现在高度的、紧张的,有意识思维过程中的间歇阶段。顿悟之前必有一个苦苦思索的阶段。唐代皎然说:“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为什么能这样?“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课感”的产生亦是如此。
  3、教学的艺术性
  语文教学不仅是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普列汉诺夫说:“艺术的开始于一个人在自己心里重新换取他在周围现实的影响下所体验过的情感和思想,并且给予它们以一定的形象的表现。”语文课堂教学首先是一门艺术,它的规律即是感觉的规律。这种感觉的规律,就是“课感”。“课感”给执教者和听课者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使语文课真正成为一门值得欣赏的教育艺术。提问的艺术、表扬的艺术、合作的艺术、幽默的艺术、含蓄的艺术、音乐的艺术、绘画的艺术……种种教育的艺术汇聚在有“课感”的语文课里,使语文课成为一门艺术课,给人以艺术享受。
  4、教学的情感性
  “文学是人学。”我们说语文教学也是人学。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的课程,它的课文具有丰富细腻多彩的情感,这是它区别于其它科目特别是理科课程的最主要的因素。语文教学只有从实际生活出发,从人本身的情感出发,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的学习能力,体会到语文的美感所在,从而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有课感的语文课里,流动着强烈的情感场,带着一种强烈的情感活动。有课感的语文课堂应该流动着丰富热烈的教与学的良性情感,还要流动着课文所具有的丰富情感,让课文的情感既感染执教者又感染学生,然后师生互相感染,形成一个流动着热烈、浓郁、良性情感的情感场。在这个情感场中,师生之间交流着种种热情,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热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同化”,使教学中充满着教与学的成就感、满足感、欣赏快乐和高峰体验等高级审美情感。这种情感性也是“课感”的最本质特征之一。
  5、教学的形象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永远比知识重要。”教学中应给学生思维想象的自由。在课感化的语文课堂里,教师往往靠自己生动传神的、绘声绘色的、极具感染性、形象性的教学语言的讲述,来调动学生的想象等思维活动。所谓“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教师可以依靠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在教师绘行绘色的声音中生成自己的形象;教师在适当的、精炼的、画龙点睛式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和感悟形象,加深学生头脑里形象的鲜明性和丰满性;教师还可采用一些其他辅助手段,加深学生头脑中形象的生动性(比如采用把文字变成画面的方法,采用通感的方法,采用放音乐的方法等)。能唤起学生思维形象化的语文课,就会得到学生积极的“共鸣”,从而产生较强的课感。
  总之,“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语文教师,要使自己或听者产生课感,必须以正确而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必须具备丰富厚实的学科素养、扎实的专业技能,必须多听好课,多看名师授课实录,多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必须发现自己的教学个性,努力在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中找到突破口,找到产生“课感”的最佳载体。
其他文献
唐代诗人李白写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二句诗,我是这样教的:  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二句。  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是什么意思?  生:孤单单的一只船。  师:“碧空”呢?  生:晴朗的天空。  师:“尽”怎么解释?  生:消失了。  师:“唯见”什么意思?  生:只见。  师:“天际”呢?  生:天边。  师:那么这二句诗该怎么理解?  生1:孤单单的一只船远去
期刊
今年两会期间,“教育均衡”再次成为民生领域的“关键词”。教育部与包括北京、河南、山东等在内的15个省区市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  这是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2012年要实现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达到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的目标之后,各地为推进县域、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制订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以北京为例,将于“2015年全市16个区(县)全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即比全国
期刊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语文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等的创造性教学活动。语文课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语文创新教育中培养学生素质呢?  一、较好地为学生营造创新环境  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学生自由思维、自由决策、自主学习的肥沃土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能够促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和掌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逐渐向世界制造中心的发展,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的生产基地,数控技术作为现代制造业的基础及尖端技术它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家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而作为数控人才主要培养基地的数控专业也已得到各类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关注,数控专业发展之态势势不可挡。但由于数控技术发展的特殊性,导致了各地区、各院校在数控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差异很大。如何正确建设和发展数控专业才能使数控专业得到更快更有效
期刊
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是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而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凡是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其素质就比较高;凡是不善于或不会自主学习的人,其素质就比较低。因此,必须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而加以重视和加强。  一、传统教学模式对自主学习的影响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一般是先由教师讲课,学生被动地听课,然后复习已学过的内容,最后考学生对所学过内容的记忆和
期刊
初三语文总复习阶段,传统的观念只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或轻视它的人文性,往往会造成学生、教师功夫花得不少,能力却不见提高。因此我们认为:无论在常规教学还是在总复习阶段,都要抓住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服从游戏规则又超脱其上,找到总复习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结合应试教育的方法策略,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提高应试技巧。这应该是目前初三语文总复习的最佳结合点。  一、潜心钻研中
期刊
在课堂上,一提到写作文,很多同学都是垂头丧气,无精打采。最后在老师的“威逼利诱”之下,交上来的作文大都错字连篇,语句不通,东拼西凑。为什么在作文训练中,学生会对作文采取应付拖延逃避的态度呢?问题的答案似乎很简单,很多学生就曾坦言;“对作文不感冒”,“写作文没有热情,缺乏灵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没有素材可写'。众说纷纭,但归结为一点,就是“不爱写”但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探讨,就是学生为什么不爱写作
期刊
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待试卷的讲评比较草率,仅只把试卷讲评作为一个简单的教学环节去完成。有的教师甚至是因为没有备好新课,而临时用“讲试卷”去敷衍搪塞一节课。如此的试卷讲评,仅只是核对答案而已,上起来呆板无味,收不到“以考促学”的效果。我们应该明白,考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检查,为了温故知新,为了达到不考的目的。如果不能明白这些,那么考得再多,学生还是不能掌握正确的答题思路、技巧,也不能因为考试而掌握新的知
期刊
毛泽东同志于1941年5月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写出了《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在文中他主张实事求是地了解情况,研究中国问题;主张学习理论应有针对性,针对现实问题找出解决办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就是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  我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除了满腔热情之外,也注意学习其他有助于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优秀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期望对学生有所裨益。  虽然《改造我
期刊
素质教育的乐章已奏响了好多年。然而,学生抱怨作业负担太重的不和谐音符还夹杂在其中。课内“灌”,课外“赶”,教师催,家长逼……学生每天在题海战术中生活,一家人中起得最早的常常是学生,睡得最晚的还是学生。结果,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眼镜越来越多,体质越来越差。我认为,提高教师上课效率,严格控制作业时间、作业量固然重要,但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根本途径是改革教育理念、调整教育方法——不是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