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乐章已奏响了好多年。然而,学生抱怨作业负担太重的不和谐音符还夹杂在其中。课内“灌”,课外“赶”,教师催,家长逼……学生每天在题海战术中生活,一家人中起得最早的常常是学生,睡得最晚的还是学生。结果,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眼镜越来越多,体质越来越差。我认为,提高教师上课效率,严格控制作业时间、作业量固然重要,但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根本途径是改革教育理念、调整教育方法——不是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现在,不少学校领导在考核教师工作中认为:教师“德、能、勤、绩”中的“勤”字,就是看教师布置作业次数多,每次作业题量多,批改认真细致。这样,就对好教师的定位出现认识上的偏颇,加上实践中操作的片面性,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教师怕被领导戴上“不勤”的帽子,只得死板、机械、盲目地多布置作业了。
各学校必须建立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估体系。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讲法,贵在得法。”“教育不仅是科学的事业,而且是艺术的事业。”教学工作既是一项事业,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方法必须百花争妍。老师布置的学生作业也应形式多样,书面作业只是其中的一种。况且,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两翼。语文教学应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课内外应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因此,教师布置学生书面作业的多少,不是衡量教师工作勤懒的唯一标准。教师工作态度的“勤”,就是勤了解学生,勤钻研教材,勤学习业务,勤教学科研,勤自我修养。要真正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必须给师生“松绑”。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教材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主体活动,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课时不能加,作业不能多,应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教师唯一的选择就是优化教学设计,加大课堂容量,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率。叶圣陶老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学”的意义就在于“教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求知,师生间互通信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消除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师应注重利用信息转换实行多渠道对学生同时输入,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形象,缩短传递时间,最大限度地强化信息,提高学生信息接收的效果,同时使整个教学活动处于完全可控可调的状态之中。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四十分钟”的作用。
有的家长把完成作业看作孩子唯一的学习任务,每天只会催促孩子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好像完成作业就是完成学习任务,忽视了引导孩子把握学习的全过程;还有的家长怕孩子“吃不饱”,孩子一回家,就把大量的课外练习题、参考书一古脑儿地摆在孩子面前,吞噬了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童心,美其名曰“勤能补拙”,结果家长用心“良苦”,孩子暗暗叫苦。
当然,我们在反对一种倾向时,应注意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减负”不等于放任自流,不等于不要家庭作业,不等于不要考试,松绑更要有竞争。作为学生,他们不能没有学习的任务与责任,因此也就不能没有负担。学生的负担有一个“度”的问题。我们不是一般地说要减轻学生的负担,而是以其身心所能承载的任务与责任这个“度”为衡量标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即减轻超过“度”的负担。而学生过重的是智育作业,其它的作业几乎为零:文化课作业负担重,生活作业负担轻;动脑的作业重,动手的作业轻;左脑负担重,右脑负担轻;记忆负担重,思维负担轻;重复性作业重,能力性作业轻……这样,人才素质的天平出现了倾斜。如果我们对在学生能力许可范围内的负担也不加分析地予以减轻的话,则势必降低对学生的要求,降低教学质量。
钱钟书说:“孩子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关键要看我们给他们创造一个怎样的社会。”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治标更要治本,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现在,不少学校领导在考核教师工作中认为:教师“德、能、勤、绩”中的“勤”字,就是看教师布置作业次数多,每次作业题量多,批改认真细致。这样,就对好教师的定位出现认识上的偏颇,加上实践中操作的片面性,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教师怕被领导戴上“不勤”的帽子,只得死板、机械、盲目地多布置作业了。
各学校必须建立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估体系。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讲法,贵在得法。”“教育不仅是科学的事业,而且是艺术的事业。”教学工作既是一项事业,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方法必须百花争妍。老师布置的学生作业也应形式多样,书面作业只是其中的一种。况且,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两翼。语文教学应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课内外应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因此,教师布置学生书面作业的多少,不是衡量教师工作勤懒的唯一标准。教师工作态度的“勤”,就是勤了解学生,勤钻研教材,勤学习业务,勤教学科研,勤自我修养。要真正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必须给师生“松绑”。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教材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主体活动,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课时不能加,作业不能多,应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教师唯一的选择就是优化教学设计,加大课堂容量,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率。叶圣陶老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学”的意义就在于“教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求知,师生间互通信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消除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师应注重利用信息转换实行多渠道对学生同时输入,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形象,缩短传递时间,最大限度地强化信息,提高学生信息接收的效果,同时使整个教学活动处于完全可控可调的状态之中。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四十分钟”的作用。
有的家长把完成作业看作孩子唯一的学习任务,每天只会催促孩子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好像完成作业就是完成学习任务,忽视了引导孩子把握学习的全过程;还有的家长怕孩子“吃不饱”,孩子一回家,就把大量的课外练习题、参考书一古脑儿地摆在孩子面前,吞噬了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童心,美其名曰“勤能补拙”,结果家长用心“良苦”,孩子暗暗叫苦。
当然,我们在反对一种倾向时,应注意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减负”不等于放任自流,不等于不要家庭作业,不等于不要考试,松绑更要有竞争。作为学生,他们不能没有学习的任务与责任,因此也就不能没有负担。学生的负担有一个“度”的问题。我们不是一般地说要减轻学生的负担,而是以其身心所能承载的任务与责任这个“度”为衡量标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即减轻超过“度”的负担。而学生过重的是智育作业,其它的作业几乎为零:文化课作业负担重,生活作业负担轻;动脑的作业重,动手的作业轻;左脑负担重,右脑负担轻;记忆负担重,思维负担轻;重复性作业重,能力性作业轻……这样,人才素质的天平出现了倾斜。如果我们对在学生能力许可范围内的负担也不加分析地予以减轻的话,则势必降低对学生的要求,降低教学质量。
钱钟书说:“孩子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关键要看我们给他们创造一个怎样的社会。”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治标更要治本,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