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一次次极端事件,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乍一看这些极端事件产生的背后原因,似乎和当前选考要求分数,追求高分有关,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关键词:极端事件满足物质需要家庭环境磨砺体验
今年初,郑州一所知名学校的一名年仅17岁的“优秀”高中生用哑铃砸死自己母亲,以求解脱母亲对自己学习的施压,而且事发后表示并不后悔。类似的极端事件已经不止发生一起了,在此不想赘述。只是担心:说不定哪一天哪家的父母又会被自己的孩子送上黄泉路。听到一桩桩令人心痛无奈的事件,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怎么了?把孩子捧在自己心窝里的父母,为什么在亲生孩子那里却变成了被仇视的人?
一、现象反思
在对此类事件的反思中,我们大多数人在批判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制度、高考制度,对此我也认可。但是我们少年上学时不是也承受着巨大的分数压力吗?我们所处的年代怎么对此类事件不仅闻所未闻,而且大多数人还一直对父母的严厉恭顺有加呢?而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这样了不得,时常因为稍许不如意就对父母大发雷霆?
我想恐怕还得要从不同年代人的成长环境来寻找原因,而不仅仅是有关制度问题。我们少年时所处年代,物质匮乏,从很小起就被迫经历“劳筋骨、饿体肤”,逐渐也就不把吃苦当回事了!因为只有高分数考大学才可以让自己脱离苦海,才可以生活的更体面更有尊严,所以人人坚持拼命学习而不叫苦也就成为必须克服的压力,所以对学生严厉的老师在多少年后依然让人感念不已。而现在的许多孩子呢?衣食无忧,可能自己想得到的东西父母都能尽力满足,根本就没有经历过什么叫“磨练”,什么叫“劳筋骨、饿体肤”,更没有什么内在压力去迫使自己追求高分数,因为他可能确实不懂得高分数对于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者对此体会不深,现在不是就有不少年轻人认为上不上大学对自己而言也没有什么吗?因为他们只是看到了一种表象,即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你就有好工作,考不上大学而发大财的人也不少见,却对其中蕴含的深层次作用不懂得。极个别只贪图眼前短期利益的父母,又不注意日常的引导教育,让孩子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和判断。所以在不少年轻人眼里,逼迫他们学习的父母、老师就成为可恶之人。但父母们的拳拳之心对孩子而言有可能却是致命毒药,他们往往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只是对孩子提出一个要求:即以自己祖祖辈辈以“学习分数高”为荣的追求来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只要分数高做父母的就觉得满足了一切心愿,而全然忽视了孩子的综合发展。这样做的致命伤害是:孩子根本不懂得生活来之不易,也根本不理解美好生活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得,也根本不知道要凭借“礼义仁智信”来营造良好的个人生活环境!我现在算是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从小就让孩子独立做事、自力更生。事实上,一个人只有在生活的历练中品尝酸甜苦辣咸后才能对人生有真切的感悟,才会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真心关爱,才会对父母的付出给予真心的感念!
二、营造和谐土壤,优化孩子家庭成长环境。
(一)避免消极的政治态度。一些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谈论社会上出现的不正之风、分配不公、道德沦丧、贪污腐化等社会阴暗面,发牢骚、讲怪话、怨天尤人;有的家长甚至还把反映社会阴暗面的“顺口溜”说给孩子听,向孩子宣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人生观。长期耳濡目染,孩子就会缺少社会责任感和远大志向,看问题偏激、自私自利、任性蛮横。
(二)拒绝享乐的生活方式。有的孩子家庭条件很优越,家长却又缺乏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意识,只满足于小市民的安乐生活。殊不知这种环境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养尊处优、玩世不恭。
(三)营造和睦的家庭关系。父母双方经常争吵,不能够和睦相处,甚至大打出手,这种状况不仅给家庭带来了阴影,而且给孩子带来了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造成孩子性格孤僻、自卑自弃,也有可能导致孩子离家出走、流浪街头,受坏人挑唆走上犯罪道路。其实,夫妻吵架是正常的,关键是吵架后怎样化解矛盾留在孩子心头的阴影。
(四)杜绝打骂的教育方法。经常打骂责备孩子,是对孩子幼小心灵和肉体的摧残,会让孩子意志脆弱、胆小怕事、精神恍惚,容易患精神忧郁症和精神闭锁症。
(五)克服缺乏修养的讲话方式。个别父母本身缺乏文化修养,脏话、粗话不离口,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讲低级庸俗的话。孩子长期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长大,就会霸道无理、蛮横粗鲁,人见人烦,不易被社会容纳接受。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要注意的家庭问题等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管什么年代,刻苦学习都是事业有成的基础,也是个人成功的捷径。要让孩子真正理解学习对于自己的意义,真正能够发自内心的刻苦学习,不让孩子知道苦是什么滋味能行吗?生活在安乐窝里的人又有多少前进的动力呢?所以,父母真地应该觉醒:孩子成长的动力既来源于知识的教诲,又来源于实践的磨练。学校教育也真的应该思考: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学生如何能够担当建设大任?所以,我们赞赏那些经常进行义务大扫除的同学,赞赏那些把宿舍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同学,赞赏那些“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勇于实践的人!只有家长们对从小培养孩子健康心理问题重视了,才能塑造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格健全的和谐社会人才。
关键词:极端事件满足物质需要家庭环境磨砺体验
今年初,郑州一所知名学校的一名年仅17岁的“优秀”高中生用哑铃砸死自己母亲,以求解脱母亲对自己学习的施压,而且事发后表示并不后悔。类似的极端事件已经不止发生一起了,在此不想赘述。只是担心:说不定哪一天哪家的父母又会被自己的孩子送上黄泉路。听到一桩桩令人心痛无奈的事件,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怎么了?把孩子捧在自己心窝里的父母,为什么在亲生孩子那里却变成了被仇视的人?
一、现象反思
在对此类事件的反思中,我们大多数人在批判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制度、高考制度,对此我也认可。但是我们少年上学时不是也承受着巨大的分数压力吗?我们所处的年代怎么对此类事件不仅闻所未闻,而且大多数人还一直对父母的严厉恭顺有加呢?而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这样了不得,时常因为稍许不如意就对父母大发雷霆?
我想恐怕还得要从不同年代人的成长环境来寻找原因,而不仅仅是有关制度问题。我们少年时所处年代,物质匮乏,从很小起就被迫经历“劳筋骨、饿体肤”,逐渐也就不把吃苦当回事了!因为只有高分数考大学才可以让自己脱离苦海,才可以生活的更体面更有尊严,所以人人坚持拼命学习而不叫苦也就成为必须克服的压力,所以对学生严厉的老师在多少年后依然让人感念不已。而现在的许多孩子呢?衣食无忧,可能自己想得到的东西父母都能尽力满足,根本就没有经历过什么叫“磨练”,什么叫“劳筋骨、饿体肤”,更没有什么内在压力去迫使自己追求高分数,因为他可能确实不懂得高分数对于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者对此体会不深,现在不是就有不少年轻人认为上不上大学对自己而言也没有什么吗?因为他们只是看到了一种表象,即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你就有好工作,考不上大学而发大财的人也不少见,却对其中蕴含的深层次作用不懂得。极个别只贪图眼前短期利益的父母,又不注意日常的引导教育,让孩子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和判断。所以在不少年轻人眼里,逼迫他们学习的父母、老师就成为可恶之人。但父母们的拳拳之心对孩子而言有可能却是致命毒药,他们往往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只是对孩子提出一个要求:即以自己祖祖辈辈以“学习分数高”为荣的追求来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只要分数高做父母的就觉得满足了一切心愿,而全然忽视了孩子的综合发展。这样做的致命伤害是:孩子根本不懂得生活来之不易,也根本不理解美好生活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得,也根本不知道要凭借“礼义仁智信”来营造良好的个人生活环境!我现在算是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从小就让孩子独立做事、自力更生。事实上,一个人只有在生活的历练中品尝酸甜苦辣咸后才能对人生有真切的感悟,才会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真心关爱,才会对父母的付出给予真心的感念!
二、营造和谐土壤,优化孩子家庭成长环境。
(一)避免消极的政治态度。一些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谈论社会上出现的不正之风、分配不公、道德沦丧、贪污腐化等社会阴暗面,发牢骚、讲怪话、怨天尤人;有的家长甚至还把反映社会阴暗面的“顺口溜”说给孩子听,向孩子宣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人生观。长期耳濡目染,孩子就会缺少社会责任感和远大志向,看问题偏激、自私自利、任性蛮横。
(二)拒绝享乐的生活方式。有的孩子家庭条件很优越,家长却又缺乏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意识,只满足于小市民的安乐生活。殊不知这种环境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养尊处优、玩世不恭。
(三)营造和睦的家庭关系。父母双方经常争吵,不能够和睦相处,甚至大打出手,这种状况不仅给家庭带来了阴影,而且给孩子带来了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造成孩子性格孤僻、自卑自弃,也有可能导致孩子离家出走、流浪街头,受坏人挑唆走上犯罪道路。其实,夫妻吵架是正常的,关键是吵架后怎样化解矛盾留在孩子心头的阴影。
(四)杜绝打骂的教育方法。经常打骂责备孩子,是对孩子幼小心灵和肉体的摧残,会让孩子意志脆弱、胆小怕事、精神恍惚,容易患精神忧郁症和精神闭锁症。
(五)克服缺乏修养的讲话方式。个别父母本身缺乏文化修养,脏话、粗话不离口,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讲低级庸俗的话。孩子长期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长大,就会霸道无理、蛮横粗鲁,人见人烦,不易被社会容纳接受。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要注意的家庭问题等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管什么年代,刻苦学习都是事业有成的基础,也是个人成功的捷径。要让孩子真正理解学习对于自己的意义,真正能够发自内心的刻苦学习,不让孩子知道苦是什么滋味能行吗?生活在安乐窝里的人又有多少前进的动力呢?所以,父母真地应该觉醒:孩子成长的动力既来源于知识的教诲,又来源于实践的磨练。学校教育也真的应该思考: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学生如何能够担当建设大任?所以,我们赞赏那些经常进行义务大扫除的同学,赞赏那些把宿舍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同学,赞赏那些“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勇于实践的人!只有家长们对从小培养孩子健康心理问题重视了,才能塑造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格健全的和谐社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