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华文化启蒙教育的价值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和日益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已经凸显出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提到,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丰富与优秀的文化,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古老历史文化底蕴的形式之一。为此,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幼儿园一直非常重视挖掘传统节日的课程资源,经过几年的尝试,几经调整和转变,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由关注节日形式到关注节日内涵
在幼儿园课程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目的在于:一方面使幼儿更好地接触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内涵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幼儿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和提高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使幼儿在欣赏歌谣、学习礼仪习俗和制作节日用具等活动中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和相互合作能力,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教师需要充分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组织节日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节日文化的理解存在一知半解、张冠李戴的现象。为此,本园在每一次节日活动前,都会提前要求教师围绕传统节日构成五要素,即节日传说、节日饮食、节日歌谣、节日用具、节日活动进行自主学习,同时,组织教师围绕节日构成五要素进行充分的交流和研讨,加深对节日文化的理解。经过前期的学习,教师在设计与组织孩子们活动的过程中,教育思路更加开阔,教育内容更丰富,教育的形式更为多样。
由关注文化行为到关注文化情感
要通过节日教育实现让幼儿建立文化自信,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必须让幼儿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这要求教师能够把班级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与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在充分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连接,进而组织适宜的活动,提供充分的材料。在组织传统节日活动之初,教师往往忽略对幼儿兴趣的分析,仅仅从传统节日习俗可以做什么教育活动入手设计、组织活动。这样设计的活动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活动目标不明确、活动形式单一、幼儿参与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园在組织节日活动前,让教师集体讨论:不同年龄班节日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该节日有哪些教育内容?这些教育内容适合哪个年龄班的幼儿?不同的年龄班以什么形式开展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开展这些活动,孩子们需要提前获得哪些经验?孩子能够参与哪些准备活动……活动过程中,要求教师从幼儿的参与兴趣、完成活动的效果两个维度观察孩子,并在活动后做反思分享,总结、固化活动的优秀经验,梳理、汇总发现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案,为下一次节日活动做准备。有了前期充分的交流研讨,教师们的思路打开了,不仅节日活动内容充实丰富了,而且教师能够抓住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开展活动。教师的转变带来了孩子的转变,孩子们在活动中变得投入了,积极了。
由向家长展示到让家长参与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幼儿园非常重视创设家园一体的传统节日文化环境。我们认为,只有让幼儿浸润在中华节日文化的环境之中,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热爱传统节日文化,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中华文化的欣赏与认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但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脱离家长是难以完成的。对此,鞠占红等人从幼儿园大班家长的访谈中发现,多数家长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停留在吃饭、购物、旅游等单纯的“物质享乐”上,而对节日风俗习惯等内容则关注很少。为此,我们要与家长密切配合,指导家长纠正社会上重视节日享乐、轻视节日文化的现象,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浓郁的家庭节日氛围。
在实践过程当中,我们也经历了由向家长展示到让家长参与的过程,并逐步让家长参与得越来越深入。首先,重视对家长节日文化的引导工作,教师通过微信、电话、家长会、家委会向家长宣传传统节日背后蕴含的节日文化,为家长推荐适宜的亲子活动;其次,在活动中,邀请家长参与,如请父母到园,与教师孩子一起布置幼儿园节日环境;请家委会的成员组织与节日相关的话剧表演;请有社区资源的家长提供社会环境的支持等。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家长对于节日文化的理解,让家长充分认识到了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价值,提高了在家庭中进行节日教育的能力,还加强了家园联系,家长更加理解教师的工作,提高了幼儿园其他教育活动的质量。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当她的儿女了解她、热爱她、对她怀有浓厚的情感时,儿女们才会为她的发展而努力,为她的强大而自豪。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我们有责任培养幼儿的民族情感,在幼儿教育中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也许我园从节日的角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还不够充分,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一次次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和孩子、家长一起,一次次地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不断理解、内化传统文化内涵,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这块瑰宝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并在无形中开始敬仰中国的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 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幼儿园)
由关注节日形式到关注节日内涵
在幼儿园课程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目的在于:一方面使幼儿更好地接触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内涵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幼儿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和提高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使幼儿在欣赏歌谣、学习礼仪习俗和制作节日用具等活动中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和相互合作能力,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教师需要充分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组织节日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节日文化的理解存在一知半解、张冠李戴的现象。为此,本园在每一次节日活动前,都会提前要求教师围绕传统节日构成五要素,即节日传说、节日饮食、节日歌谣、节日用具、节日活动进行自主学习,同时,组织教师围绕节日构成五要素进行充分的交流和研讨,加深对节日文化的理解。经过前期的学习,教师在设计与组织孩子们活动的过程中,教育思路更加开阔,教育内容更丰富,教育的形式更为多样。
由关注文化行为到关注文化情感
要通过节日教育实现让幼儿建立文化自信,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必须让幼儿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这要求教师能够把班级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与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在充分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连接,进而组织适宜的活动,提供充分的材料。在组织传统节日活动之初,教师往往忽略对幼儿兴趣的分析,仅仅从传统节日习俗可以做什么教育活动入手设计、组织活动。这样设计的活动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活动目标不明确、活动形式单一、幼儿参与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园在組织节日活动前,让教师集体讨论:不同年龄班节日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该节日有哪些教育内容?这些教育内容适合哪个年龄班的幼儿?不同的年龄班以什么形式开展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开展这些活动,孩子们需要提前获得哪些经验?孩子能够参与哪些准备活动……活动过程中,要求教师从幼儿的参与兴趣、完成活动的效果两个维度观察孩子,并在活动后做反思分享,总结、固化活动的优秀经验,梳理、汇总发现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案,为下一次节日活动做准备。有了前期充分的交流研讨,教师们的思路打开了,不仅节日活动内容充实丰富了,而且教师能够抓住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开展活动。教师的转变带来了孩子的转变,孩子们在活动中变得投入了,积极了。
由向家长展示到让家长参与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幼儿园非常重视创设家园一体的传统节日文化环境。我们认为,只有让幼儿浸润在中华节日文化的环境之中,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热爱传统节日文化,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中华文化的欣赏与认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但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脱离家长是难以完成的。对此,鞠占红等人从幼儿园大班家长的访谈中发现,多数家长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停留在吃饭、购物、旅游等单纯的“物质享乐”上,而对节日风俗习惯等内容则关注很少。为此,我们要与家长密切配合,指导家长纠正社会上重视节日享乐、轻视节日文化的现象,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浓郁的家庭节日氛围。
在实践过程当中,我们也经历了由向家长展示到让家长参与的过程,并逐步让家长参与得越来越深入。首先,重视对家长节日文化的引导工作,教师通过微信、电话、家长会、家委会向家长宣传传统节日背后蕴含的节日文化,为家长推荐适宜的亲子活动;其次,在活动中,邀请家长参与,如请父母到园,与教师孩子一起布置幼儿园节日环境;请家委会的成员组织与节日相关的话剧表演;请有社区资源的家长提供社会环境的支持等。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家长对于节日文化的理解,让家长充分认识到了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价值,提高了在家庭中进行节日教育的能力,还加强了家园联系,家长更加理解教师的工作,提高了幼儿园其他教育活动的质量。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当她的儿女了解她、热爱她、对她怀有浓厚的情感时,儿女们才会为她的发展而努力,为她的强大而自豪。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我们有责任培养幼儿的民族情感,在幼儿教育中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也许我园从节日的角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还不够充分,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一次次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和孩子、家长一起,一次次地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不断理解、内化传统文化内涵,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这块瑰宝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并在无形中开始敬仰中国的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 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