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推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的提出和倡导,教师要想在教育改革的舞台上演出一个新的剧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对其作出回应才能有所作为,而教师的角色转换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应如何定位呢?我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研究,认为适应新课程,教师应扮演新的角色,要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形象,而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做法,成为学习的“组织者”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二者只通过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媒介进行沟通,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主宰着课堂,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完全处于“被动”的位置。教师讲得苦,学生学得累,语文教育教学未获得大面积的收获。这种“教师中心”的教学方式割裂了知识和学生经验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地从学生经验出发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未来人,同时也严重的制约着我国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自身形象,要转变其作为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改变学生观。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应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具有主动性,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学校教育的目的也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健全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必须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发活动课程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二、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交际合作者”角色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学生过于注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识记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的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要转变教学观,应从“授业”之人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因为有意义的知识,特别是语言科的学习不是教师手把手地“教”给学生的,而是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对话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构建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尤其是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帮助其树立信心、积累学习经验、改进学习方法、运用新的信息技术获取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语文是一门交际语言,课内外教师应常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解除思想上的顾虑,师生在水乳交融的环境中得到共同的进步。
引导学生学习是教师的职责,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发展极为重要。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教师要做到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必须自己在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水平、洞察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备较高的修养,否则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由此可见,新课程的实施也是一个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转变观念和教学方式,体验新的教育理念并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惟有如此,才能驾驭新课程的教学。
三、适应新课程,教师理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教师再也不能只满足于“教书”,满足于把书本知识教给学生。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生成性”与“开放性”,注重课程的“切实性”,这必然要求教师以课程开发者的身份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发并实施具体的课程方案,让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适应具体教育情景。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和困惑,学生也会提出很多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研究。教师要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关注学生,用研究者的素养探讨并解决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那么,教师实际上已经变成专家型教师,而不再是“教书匠”。当然教师作为研究者不是要求教师向教育理论家看齐,也不是要求教师像教育理论家那样进行系统地研究,而是要求教师要有研究具体问题的意识,培养研究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如语文新课程的教学是否仍需强调背和记的问题,怎样进行日常的语文教学?怎样把口头交际和文字作文结合起来?如何把语法教学和阅读教学融会贯通?总之,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与研究,通过反思去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和水平,通过总结、研究,把一些成功的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做法,成为学习的“组织者”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二者只通过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媒介进行沟通,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主宰着课堂,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完全处于“被动”的位置。教师讲得苦,学生学得累,语文教育教学未获得大面积的收获。这种“教师中心”的教学方式割裂了知识和学生经验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地从学生经验出发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未来人,同时也严重的制约着我国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自身形象,要转变其作为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改变学生观。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应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具有主动性,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学校教育的目的也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健全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必须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发活动课程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二、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交际合作者”角色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学生过于注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识记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的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要转变教学观,应从“授业”之人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因为有意义的知识,特别是语言科的学习不是教师手把手地“教”给学生的,而是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对话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构建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尤其是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帮助其树立信心、积累学习经验、改进学习方法、运用新的信息技术获取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语文是一门交际语言,课内外教师应常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解除思想上的顾虑,师生在水乳交融的环境中得到共同的进步。
引导学生学习是教师的职责,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发展极为重要。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教师要做到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必须自己在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水平、洞察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备较高的修养,否则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由此可见,新课程的实施也是一个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转变观念和教学方式,体验新的教育理念并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惟有如此,才能驾驭新课程的教学。
三、适应新课程,教师理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教师再也不能只满足于“教书”,满足于把书本知识教给学生。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生成性”与“开放性”,注重课程的“切实性”,这必然要求教师以课程开发者的身份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发并实施具体的课程方案,让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适应具体教育情景。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和困惑,学生也会提出很多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研究。教师要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关注学生,用研究者的素养探讨并解决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那么,教师实际上已经变成专家型教师,而不再是“教书匠”。当然教师作为研究者不是要求教师向教育理论家看齐,也不是要求教师像教育理论家那样进行系统地研究,而是要求教师要有研究具体问题的意识,培养研究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如语文新课程的教学是否仍需强调背和记的问题,怎样进行日常的语文教学?怎样把口头交际和文字作文结合起来?如何把语法教学和阅读教学融会贯通?总之,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与研究,通过反思去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和水平,通过总结、研究,把一些成功的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