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乐于探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000c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活动。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为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探究数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呢?
  
  一、主动探究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要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如教学“分数化小数”,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小数除法,并掌握了分数与除数的关系,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把分数化成小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分母的特点,总结出分数化有限小数的规律。又如:在讲“小数性质”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复习旧知:1分米=0.l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并结合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0.l米=0.10米=0.100米。同时,在写法上加以比较,从而揭示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通过旧知引出新知,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归纳总结出“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让学生结合上述所学,完整地总结出小数的性质,这样突出了重点,分化了难点,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
  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
  
  学生学习时,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这是学生学习与科学家做研究的主要区别。
  恰当的诱发性的情境具有两个特点: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恰当的情境,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气氛,又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假设一个生活场景:××商店挂着一则商业广告,所有商品一律“八折”优惠。有一件原标价为120元的衣服,老师想买,你帮老师算算:应付人民币多少元?顿时,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在学生“疑虑”之时,教师及时点拨,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三、全员参与
  
  面向每一个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因此,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实际活动中,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使大多数学生成为陪客。
  如教学“不连续进位加法的列竖式计算”,按传统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指名让学生逐一回答每一步应该怎样列式,从形式上看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听别人的“说”而学到的,特别是中差生是否真正掌握,只能从“懂不懂”、“会不会”的询问中有一个表面的了解。而如果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由教师先启发诱导,提出整体要求,再让全体学生都动手尝试列式,人人参与探究过程,人人动脑思考问题,那么全体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数学是一门探索模式的学科,它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讲究教学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研讨,在学生中形成研究风气。
  
  四、多层发展
  
  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要放手让儿童动手、动口、动脑,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多层次地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技能技巧。如依据“思维从动作开始”的规律,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究、思考的环境,使学生在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等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发展思维;依据“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的规律,可以通过说算理等形式发展语言,并借助语言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调节,使思维逐步完善;尤其要精心设计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第二实践活动──课堂练习,通过“开放性”练习,更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促进学生多层次地发展。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前,引导学生观察某种现象,调查某些项目;教学后,指导学生实际测量、制作等,对于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总之,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应该能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究的机会,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从而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其他文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自愿联合起来,维护和发展成员利益、自主经营、自我服务、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2019年,西昌对全市77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整顿,
随着现代陶艺的蓬勃发展,其在表现手法上也日趋丰富,审美也是日趋多样化。这种开放性也促进了众多跨艺术门类的艺术思潮在现代陶艺领域生根发芽。其中现代陶艺中对“现成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在体验中学好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生活化    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因此,数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去体验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出示“春游”多媒体画
本文在介绍多功能转速表硬件电路的基础上,介绍了它的软件设计思想。该表除具有一般转速表功能外,还能测量旋转体的“启动时间”、“制动时间”、“动态速降”、“恢复时间”等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的数据,采用OLS回归模型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家庭总消费有显著的正向
讨论了R-模糊蕴函的逆否的对称性,在t-模适合剩余条件时,研究了其逆否对称性的特性。
在小学美术教育课程中,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    一、结合实际生活,感受作品的人文美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现象随处可见。美术欣赏教学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入,课堂的教学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小组合作学习现已成为学生在课堂上非常必要而且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我通过对新教材实施及应用,启发颇多,感触较深,在此谈一谈关于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一、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合作学习要注意处理好小组合作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我国传统教育历来重视独立思考。在小
老婆是巨蟹座的,所以我称她为“蟹女”(当然是背后说说而已)。我则又高又瘦,上学时就落了个“虾米”的绰号。老婆的野蛮。在于爱的绝对。在老婆看来,爱她就得时时刻刻想着她。上班
我国陆地沿边境线分布有9个省(区)的135个边境县、旗、市、市辖区,国土面积约19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00万人。边境地区以其独特的战略位置.历年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促进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