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型思想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要真正使学生有所感悟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实质、从具体到抽象,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经历探索全过程,从而建立起数学模型。本文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抽象出一般的模型思想,掌握建模方法,逐步形成运用模型去进行数学思考的习惯。
  一、问题设计,铺路架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会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数学建模的起点。传统的计算教学过分依赖教材的原题,部分教师认为教学重点关注算法的指导,而忽视算理的呈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只有学生想参与、爱参与,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在教材选择上应重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甄选合适的、切合实际的、典型的、有趣的素材作为基本内容,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并提出问题,为待建的模型铺路架桥。学生将经验进行筛选与提取,通过生活情境来展示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转化成數学问题。
  例如:四下“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笔者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设计了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购物情境:“某儿童商店新进一款童装,每件上衣80元,每条裤子60元,学校合唱小组要买6套”(配上图片呈现)。根据以上信息,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会提出:“买6件上衣花了多少钱?”“买6条裤子需要多少钱?”“买6套童装一共花了多少钱?”等问题。在提问的同时便有反馈产生:“其实,买6套童装一共花了多少钱,就是求买6件上衣和6条裤子用了多少钱。”“一件上衣的钱加一条裤子的钱,就是一套童装的钱。”在不断呈现、筛选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还让学生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逐步形成数学模型的逻辑雏形,为后续学习打下认知和情感的基础。
  二、经历过程,去粗取精
  学生感悟模型思想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小学计算教学中,同样需要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让思维混乱的学生学会思考,让害怕计算的学生喜欢计算。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选择等数学活动,完成模型的抽象。学生对数学现象去粗取精,通过提炼来凸显其内涵,运用数学方法归纳、概括其本质属性,得到初步模型,这是建模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笔者创设了购物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后,组织了以下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谁来说说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想?学生反馈:“可以先求出买一套童装(1件上衣和1条裤子)所花的钱,再求出买6套童装一共花多少钱。”“可以先分别求出买6件上衣花的钱和6条裤子的钱,再求出买6套童装一共花多少钱。”2. 在此基础上,尝试让学生用数量关系式来表示以上的解题思路,请他们用一个简单的等式列出来。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得出:“1件上衣的钱×6件+1条裤子的钱×6条=一共花掉的钱”“(1件上衣的钱+1条裤子的钱)×6套=一共花掉的钱”“ (1件上衣的钱+1条裤子的钱)×6套=1件上衣的钱×6件+1条裤子的钱×6条”,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学生尝试列式计算。3. 在交流不同的算法中,归纳得出乘法分配律等式的雏形,即(80+60)×6=840或80×6+60×6=840,得出(80+60)×6=80×6+60×6。学生在经历了由具体问题情境中得出解题思路的过程,在解题思路的基础上利用数量关系式来进行数学上的概括,进而利用简约等式尝试把文字表达转化为符号化描述,即列出算式。在逐步简约、去粗取精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沟通新旧数学活动经验,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出合理的数学结构,利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建立乘法分配律的初步计算模型。
  三、迁移类推,融会贯通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关于模型思想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理解、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模型思想的本质。因此,在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模型时,要让学生利用列举、比较、分析、展示等活动加深对模型思想本质的理解。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再次验证模型的适用性,从而融会贯通,生成数学模型。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当学生初步建立乘法分配律的计算模型(80+60)×6=80×6+60×6时,让学生先讨论:“观察这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有的认为:“得数一样,算理不一样。”还有的认为:“都是求出买6套童装的钱,他们的计算方法不一样,但结果是相等的。”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不急于呈现结论,应让学生试着找出类似于(80+60)×6=80×6+60×6这样的等式。在学生一一列举后,教师在板书的同时追问:“这样的等式有多少?列举得完吗?”又设置悬念:“观察这些等式,它们各不相同,请你仔细分析,它们是否有相同之处?”“如果有,你能简明扼要地概括出其中的规律吗?”“在平常学习、生活中是否用到这个方法?”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畅所欲言。生:“我认为它们之间共同的地方在于——两个数的和与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它们的结果相加,结果不变。”生:“我觉得它们共同点在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生:“我觉得也可以用字母与数字来表示,用a与b表示两个数,归纳得出(a+b)×6=a×6+b×6。”生:“我认为不一定数量都是6,可以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从而可以得出(a+b)×c=a×c+b×c。”生:“其实用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表示更能加深理解,就像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把两个长方形合并成一个大的长方形。”生:“这跟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一样,就是把两位数分成一个十位数加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乘这个数,再相加。”生:“同样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也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生:“难怪,菜市场的阿姨算钱这么快也是利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按“文字表述—字母与数字结合—用字母符号表示—数形结合”的思路不断简化、构建模型,利用生成的模型,来解释、验证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的作用。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总之,在平常的计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模型思想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有意识地进行模型思想的培养。在课堂问题设计时,在学生经历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在学生初步构建模型后的解释与应用中,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上的引导,真正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峤中心小学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互联网+教育”有时也被称为“在线教育”,是一种基于网络平台,运用多媒体和多种交互技术进行系统教学的新型教育方式。随着教育部门对“互联网+”模式的越发重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进一步落实,近年来农村小学也系统地对教育硬件、教学资源、人才培养、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强化,这为农村小学实施“互联网+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分析长乐区某农村多名小学教师的调查问卷发现:几乎所有的教师表示,愿意
期刊
美术欣赏课在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發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基本以美术教师为“主体”,而学生通常落入“附属品”的行列。而《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要求,要将美术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美术课堂的主人。“智慧教室”作为一种科技手段进入课堂,有助于改变传统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式,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从而最终
期刊
明清教育家王夫之认为:教育者必须“正其始”“养其习于童蒙”。 这一教育思想主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都应该从小培养。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摇篮,应该营造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给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一个优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健康的精神文化建设,是养成教育
期刊
徐斌老师的无痕教育,从其生成的那一刻起,就具有了独特的魅力与生命的张力。因为它并非一时心血来潮的追求新奇,而是其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积淀到一定生命节点上的灵感迸发。尽管徐斌说无痕教育并非他的首创,可是他从自己数学教学的视界,赋予其新的内涵,让其烙印上了鲜明的“徐氏”风格。  情境故事让“体操”摇曳出艺术的美感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是,只有抽象思维,其“体操”就少了形象的美感与艺术
期刊
本文探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测量”部分。“图形的测量”的课程内容主要安排在第一、二学段,其要求主要包括:体会测量的意义,体会并认识测量的单位及其实际意义,了解测量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一些基本图形的长度(包括周长)、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和公式,在具体问题中进行恰当的估测等。  测量是用一个数值来表示物体的某一属性,例如:长度、面积、体(容)积、角度、质量、方位、温度、时间、货币等,都可用一个带单
期刊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排了四篇说明文的学习,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以单元形式进行的说明文训练。尽管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对说明性文章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但让他们真正动笔写一篇像模像样的说明文,却举步维艰。大多数学生只能抓住事物的几个特点,平铺直叙,展开介绍。有两三处能运用上说明方法已是不易,更有甚者,只是对搜集来的资料照搬照抄,把说明文写成了百度百科中的词条介绍。  该如何引
期刊
纵观部编教材语文一年级上、下两册教科书,大部分的生字是随文出现的,学生生字学习的主阵地在“课文”这个板块中。随“课文”编排的生字,编者多选择常用字、高频词,由易及难,且尽可能照顾到汉字自身的构形规律,有所整合。“课文”课后的生字呈现注重细节:每课要求学生认识的生字都标注上音节,并且把要求学生掌握的偏旁部首、多音字都清晰地标注出来。注重识字与词汇积累、书面语言习得的和谐发展,在课后编排了大量由生字构
期刊
第五届“新课堂·新教師”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数学专场)于2017年10月28~29日在福州市仓山小学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教育同仁汇聚一堂,围绕“以落实核心素养为目标,构筑数学课堂崭新形态”大会主题展开研讨。名师课堂践行课程理论,专家讲座诠释教育思想,开拓的理论视野、丰富的实践研究给与会者带来深刻的启迪。  一、课程形态多层面的思考,秉持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育观  台湾鹿港小学林伯彦老师执教
期刊
金秋十月,在福州仓山小学,由福建教育出版社联合台北教育大学主办,福建教育出版社《新教师》承办的“第五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语文专场)”如期而至。全省各地一千多名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员和语文教师参加了研讨活动,30多位台湾教师也专程来榕观摩。现对本场活动情况作如下综述。  一、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本次活动形式简单,但内容丰富。研讨活动敏锐地抓住了语文学界的最新热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现在的小学生是“谈作文色变”,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是他们写作中的最大障碍。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写作实际,符合学生写作心理的随文练笔就成了扫清障碍的秘密武器。所谓“随文练笔”,即紧随阅读教学,在课堂上随机进行的写作训练。对于如何找准练笔的切入点,我们常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