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专家指出,14岁至16岁是非常危险的“犯罪年龄”。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10-2
近年来,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比例最高,“问题少年”一再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专家指出,14岁至16岁是非常危险的“犯罪年龄”。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犯罪类型多样化
严重危害社会的财产型犯罪发案率大幅度上升,并呈现出以抢劫为主的特点,出现了涉枪、涉毒、色情、诈骗等案件。
2.团伙化犯罪明显
他们一般结伙成群实施犯罪,其中多数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作案。未成年人中有的自立帮会,出现了“少年帮主”,模仿黑社会性质的组织,作案手段残忍。
3.作案手段成人化、智能化
在实践中,设计型、预谋型的犯罪增多,作案手段高明、出手残忍。
4.犯罪低龄化
在校学生犯罪日渐增多,犯罪年龄有提前的趋势。以近年来发生的几起青少年犯罪年龄看,其中平均年龄为16岁,最小为15岁。从这一角度看,物质生活水平提高,青少年生理发育提前,当前青少年犯罪年龄也有提前的趋势。
5.具有明显的模仿性
由于电视、音像、书刊等媒体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犯罪手段具有明显的模仿性。浙江金华一位学生杀母后,清除现场血迹,隐藏尸体,向外谎称其母去外地治病,而后从容地去上学。某地的两学生杀人后不慌不忙地处理现场,将身上、刀上的血迹擦洗掉,并在墙上留言以扰乱侦查视线,这些无不给我们以重现某些暴力片场面的感觉。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因而它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反之,则不利于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甚至成为诱发犯罪的土壤。近年来,残缺家庭增多,使未成年人过早失去父(母)之爱,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孤僻、冷漠,如不能正确引导,在外界因素诱导下,极易滑入犯罪轨道。另外,有的家庭中家长注重言教,忽视身教,家长自身行为不检点,语言不文明,容易对未成年人产生误导。有的夫妻不和大吵大闹,有的家庭成员存有劣迹,有的家庭视金钱万能等等,未成年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善恶不分,法制观念淡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也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便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高压型”的家庭教育奉行棍棒政策,极易使孩子人格自卑或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残地报复社会,危害极大;“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未成年人养成放纵、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惯,一旦犯罪其行为往往不计后果。
2.学校教育的失误
校园暴力在个别地方屡禁不止,甚至逐步升级,学校的失误不可忽视。毕竟,学校是校园暴力的集中地,最有条件对它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为此,学校必须对自己的失误真诚反省,勇敢承担起自己应付的责任。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一是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缺陷。多数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普遍存在,学校政治思想教育教条化,其内容设置类似于干部理论学习,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法制教育不重视,大多采取上大课的形式来讲授,课时少,形式单一,内容古板,学生不感兴趣,由于不学法、不懂法,也就谈不上遵纪守法。二是忽视差生教育。每个学校都存在差生,有的甚至是双差生,个别学校按学习成绩将学生编入“快班”和“慢班”,甚至将他们分成好学生、坏学生。对差生有的学校采取放任式教学,导致部分差生自暴自弃,厌学、逃学、辍学,过早流入社会,使之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据统计,在违法犯罪的在校学生中,差生占据多数。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有的学校学生超员严重,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疲于应付,难以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作必要了解,走访学生家长活动也已中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完全割裂。例如一些学生以学校收费为名,从家中骗钱在外大吃大喝,伪造请假条逃学在社会上游荡等,他们既骗了家庭又骗了学校,染上恶习后,很容易走向犯罪。
3.社会环境的恶性催化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不良文化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未成年人。一是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未成年人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健康积极的社会风气会使他们树立良好道德风尚,而丑恶腐败的风气则导致他们颓废堕落。当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性解放”思想严重侵蚀着未成年人,使他们思维错乱、道德滑坡,有的盲目追求刺激导致犯罪。二是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和毒害。2003年8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在分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时特别指出:不良文化是祸首。据一些省、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反映,少年犯中有70%以上受到过不良文化的影响;暴力型和奸淫型少年犯中,90%以上看过凶杀、暴力、淫秽录像和黄色书刊。当前,渲染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场,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屡禁不止,严重侵害了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使部分涉世不深和意志薄弱的青少年腐化堕落,甚至走向犯罪。三是公共娱乐场所的开放经营。未成年犯中,大多甚少参加一些康乐益智的群体活动,热衷于游戏机房、网吧等娱乐场所。其中“因特网”的双刃剑现象最为显著,在增长见识同时,网上消极信息泛滥,虚拟的网上世界使一些未成年人疏于人际交往,偏离社会规范,有的甚至犯罪。调查发现,60%以上的中学生上过成人网站,浏览过色情网页。广州的一群十五、六岁的男学生在网吧里混到深夜,出了网吧后穷极无聊,竟然提出召妓,后把一妓女带到公园里轮奸,此事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此外,一些中学生在社会上盲目交友,受有劣迹的“狐朋狗友”教唆,而误入歧途,这也是未成年人犯罪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做好减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社会多方共同努力,狠抓综合治理,形成合力,共同构筑起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坚固防线。
1.努力构筑起家庭预防的坚固防线
“子不教,父之过”,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青少年违法犯罪,很多都是家庭教育的失当。抓好家庭教育就构筑起了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要努力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实现教育方法上的“三个转变”,即由简单命令到平等沟通,由重才轻德向素质教育,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的转变,切实走出溺爱、纵容或“棍棒教育”的误区。同时,家长要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提高自身修养,能够言传身教,用良好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灵,为孩子做出表率。另外,家庭应加强同学校的联系,互相配合,互通信息,家庭应配合做好法制宣传和青春期教育,以及预防犯罪的教育,学校应经常与家庭通报孩子在校表现。
2.努力构筑学校预防的坚固防线
一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学生中强化德智体美劳的素质教育,克服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要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人格。二要充分保证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学校对学生不得轻易开除学籍,将学生过早推向社会,对待差生,学校教师应伸出热情之手,帮助关怀他们,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校应杜绝乱收费、搭车收费现象,确保不让一个学生辍学,给孩子一个机会,送社会一个人才。三是大力加强法制教育。邓小平同志曾提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学校要把开设法制课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长期坚持,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法制宣传,帮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观念。联合有关部门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多方联手抓预防,杜绝犯罪在课堂。法制宣传教育是青少年维权工作中的一项传统工作。近年来,苏州市沧浪区教育部门和区法院通过不断的摸索,已基本形成了一套“点、线、面”全方位结合教育的方法,即以法制基地为重点,以普法教育为主线,以案例宣传为层面。今年以来,他们在发扬传统做法的同时,在青少年法制宣传活动中重点突出了“三个转变”。法制宣传对象上,从不分年龄的统一型向根据年龄大小的专向型转变。法制宣传内容上,从普法教育型向特点针对型转变。法制宣传方式上,从传统授课型向灵活多变型转变,取得了良好效果。四是要提高教师素质。教师不但要教书,还应学会育人,应用爱心感化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3.努力构筑社会预防的坚固防线
一是全社会都要提高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认识。我们要认清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危害,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使保护未成年人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各部门要协调一致,各负其责,深入落实“两法”精神,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二是要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文化环境。文化、工商、公安部门要携起手来坚决扫清非法出版物、非法光盘、光碟,要截源断流,不让有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垃圾流到未成年人中去。同时,对歌舞厅、游戏厅、网吧等进行定期定点整治,坚决取缔社会丑恶现象。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建设好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应优先成为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三是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要采取打击与挽救相结合的方式。对那些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未成年犯罪分子必须绳之以法,对那些引诱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分子也要及时打击。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处理应着眼于教育和挽救。对失足的未成年犯,全社会要齐抓共管,做好他们的帮教工作,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四是未成年人也要强化自我防范。应培养自身遵纪守法的意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的引诱和侵害,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五是学校、司法机关、社区构建联动机制,共筑防护网。例如,近年来,苏州市金阊区法院把青少年维权工作的切入点放在与社区服务的结合上,先后与一些社区结成对子,共同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努力营造青少年成长的绿色环境。一年来,与金阊法院签署未成年人零犯罪协议的社区,没有发生一起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不断完善社区法制宣传互动机制金阊法院建立了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法院团支部经常组织社区青少年学生参观法庭,了解庭审程序。通过社区法制教育基地设立了青少年“热线电话”,在法院门口设置了青少年维权“阳光信箱”,为附近青少年又提供了一条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的渠道努力净化社区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法官在办案中发现,有一些未成年人进入电子游戏厅、网吧、歌舞厅等不应进入的场所,为此先后发出司法建议,要求职能部门对有关场所加强管理积极探索社区矫治试点工作。金阊法院对居住辖区的未成年缓、免刑犯,积极发动社区力量参与帮教。每个帮教小组有3至5人,主要由学校教师、居委会干部及家属组成。通过帮教协议落实帮教小组的职责,要求未成年缓、免刑犯定期向法院汇报学习、生活情况,使法院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同时以帮教协议形式,让未成年缓、免刑犯自愿定期到社区从事公益劳动。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10-2
近年来,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比例最高,“问题少年”一再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专家指出,14岁至16岁是非常危险的“犯罪年龄”。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犯罪类型多样化
严重危害社会的财产型犯罪发案率大幅度上升,并呈现出以抢劫为主的特点,出现了涉枪、涉毒、色情、诈骗等案件。
2.团伙化犯罪明显
他们一般结伙成群实施犯罪,其中多数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作案。未成年人中有的自立帮会,出现了“少年帮主”,模仿黑社会性质的组织,作案手段残忍。
3.作案手段成人化、智能化
在实践中,设计型、预谋型的犯罪增多,作案手段高明、出手残忍。
4.犯罪低龄化
在校学生犯罪日渐增多,犯罪年龄有提前的趋势。以近年来发生的几起青少年犯罪年龄看,其中平均年龄为16岁,最小为15岁。从这一角度看,物质生活水平提高,青少年生理发育提前,当前青少年犯罪年龄也有提前的趋势。
5.具有明显的模仿性
由于电视、音像、书刊等媒体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犯罪手段具有明显的模仿性。浙江金华一位学生杀母后,清除现场血迹,隐藏尸体,向外谎称其母去外地治病,而后从容地去上学。某地的两学生杀人后不慌不忙地处理现场,将身上、刀上的血迹擦洗掉,并在墙上留言以扰乱侦查视线,这些无不给我们以重现某些暴力片场面的感觉。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因而它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反之,则不利于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甚至成为诱发犯罪的土壤。近年来,残缺家庭增多,使未成年人过早失去父(母)之爱,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孤僻、冷漠,如不能正确引导,在外界因素诱导下,极易滑入犯罪轨道。另外,有的家庭中家长注重言教,忽视身教,家长自身行为不检点,语言不文明,容易对未成年人产生误导。有的夫妻不和大吵大闹,有的家庭成员存有劣迹,有的家庭视金钱万能等等,未成年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善恶不分,法制观念淡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也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便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高压型”的家庭教育奉行棍棒政策,极易使孩子人格自卑或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残地报复社会,危害极大;“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未成年人养成放纵、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惯,一旦犯罪其行为往往不计后果。
2.学校教育的失误
校园暴力在个别地方屡禁不止,甚至逐步升级,学校的失误不可忽视。毕竟,学校是校园暴力的集中地,最有条件对它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为此,学校必须对自己的失误真诚反省,勇敢承担起自己应付的责任。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一是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缺陷。多数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普遍存在,学校政治思想教育教条化,其内容设置类似于干部理论学习,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法制教育不重视,大多采取上大课的形式来讲授,课时少,形式单一,内容古板,学生不感兴趣,由于不学法、不懂法,也就谈不上遵纪守法。二是忽视差生教育。每个学校都存在差生,有的甚至是双差生,个别学校按学习成绩将学生编入“快班”和“慢班”,甚至将他们分成好学生、坏学生。对差生有的学校采取放任式教学,导致部分差生自暴自弃,厌学、逃学、辍学,过早流入社会,使之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据统计,在违法犯罪的在校学生中,差生占据多数。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有的学校学生超员严重,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疲于应付,难以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作必要了解,走访学生家长活动也已中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完全割裂。例如一些学生以学校收费为名,从家中骗钱在外大吃大喝,伪造请假条逃学在社会上游荡等,他们既骗了家庭又骗了学校,染上恶习后,很容易走向犯罪。
3.社会环境的恶性催化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不良文化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未成年人。一是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未成年人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健康积极的社会风气会使他们树立良好道德风尚,而丑恶腐败的风气则导致他们颓废堕落。当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性解放”思想严重侵蚀着未成年人,使他们思维错乱、道德滑坡,有的盲目追求刺激导致犯罪。二是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和毒害。2003年8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在分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时特别指出:不良文化是祸首。据一些省、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反映,少年犯中有70%以上受到过不良文化的影响;暴力型和奸淫型少年犯中,90%以上看过凶杀、暴力、淫秽录像和黄色书刊。当前,渲染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场,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屡禁不止,严重侵害了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使部分涉世不深和意志薄弱的青少年腐化堕落,甚至走向犯罪。三是公共娱乐场所的开放经营。未成年犯中,大多甚少参加一些康乐益智的群体活动,热衷于游戏机房、网吧等娱乐场所。其中“因特网”的双刃剑现象最为显著,在增长见识同时,网上消极信息泛滥,虚拟的网上世界使一些未成年人疏于人际交往,偏离社会规范,有的甚至犯罪。调查发现,60%以上的中学生上过成人网站,浏览过色情网页。广州的一群十五、六岁的男学生在网吧里混到深夜,出了网吧后穷极无聊,竟然提出召妓,后把一妓女带到公园里轮奸,此事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此外,一些中学生在社会上盲目交友,受有劣迹的“狐朋狗友”教唆,而误入歧途,这也是未成年人犯罪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做好减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社会多方共同努力,狠抓综合治理,形成合力,共同构筑起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坚固防线。
1.努力构筑起家庭预防的坚固防线
“子不教,父之过”,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青少年违法犯罪,很多都是家庭教育的失当。抓好家庭教育就构筑起了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要努力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实现教育方法上的“三个转变”,即由简单命令到平等沟通,由重才轻德向素质教育,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的转变,切实走出溺爱、纵容或“棍棒教育”的误区。同时,家长要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提高自身修养,能够言传身教,用良好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灵,为孩子做出表率。另外,家庭应加强同学校的联系,互相配合,互通信息,家庭应配合做好法制宣传和青春期教育,以及预防犯罪的教育,学校应经常与家庭通报孩子在校表现。
2.努力构筑学校预防的坚固防线
一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学生中强化德智体美劳的素质教育,克服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要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人格。二要充分保证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学校对学生不得轻易开除学籍,将学生过早推向社会,对待差生,学校教师应伸出热情之手,帮助关怀他们,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校应杜绝乱收费、搭车收费现象,确保不让一个学生辍学,给孩子一个机会,送社会一个人才。三是大力加强法制教育。邓小平同志曾提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学校要把开设法制课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长期坚持,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法制宣传,帮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观念。联合有关部门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多方联手抓预防,杜绝犯罪在课堂。法制宣传教育是青少年维权工作中的一项传统工作。近年来,苏州市沧浪区教育部门和区法院通过不断的摸索,已基本形成了一套“点、线、面”全方位结合教育的方法,即以法制基地为重点,以普法教育为主线,以案例宣传为层面。今年以来,他们在发扬传统做法的同时,在青少年法制宣传活动中重点突出了“三个转变”。法制宣传对象上,从不分年龄的统一型向根据年龄大小的专向型转变。法制宣传内容上,从普法教育型向特点针对型转变。法制宣传方式上,从传统授课型向灵活多变型转变,取得了良好效果。四是要提高教师素质。教师不但要教书,还应学会育人,应用爱心感化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3.努力构筑社会预防的坚固防线
一是全社会都要提高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认识。我们要认清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危害,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使保护未成年人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各部门要协调一致,各负其责,深入落实“两法”精神,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二是要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文化环境。文化、工商、公安部门要携起手来坚决扫清非法出版物、非法光盘、光碟,要截源断流,不让有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垃圾流到未成年人中去。同时,对歌舞厅、游戏厅、网吧等进行定期定点整治,坚决取缔社会丑恶现象。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建设好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应优先成为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三是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要采取打击与挽救相结合的方式。对那些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未成年犯罪分子必须绳之以法,对那些引诱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分子也要及时打击。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处理应着眼于教育和挽救。对失足的未成年犯,全社会要齐抓共管,做好他们的帮教工作,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四是未成年人也要强化自我防范。应培养自身遵纪守法的意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的引诱和侵害,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五是学校、司法机关、社区构建联动机制,共筑防护网。例如,近年来,苏州市金阊区法院把青少年维权工作的切入点放在与社区服务的结合上,先后与一些社区结成对子,共同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努力营造青少年成长的绿色环境。一年来,与金阊法院签署未成年人零犯罪协议的社区,没有发生一起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不断完善社区法制宣传互动机制金阊法院建立了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法院团支部经常组织社区青少年学生参观法庭,了解庭审程序。通过社区法制教育基地设立了青少年“热线电话”,在法院门口设置了青少年维权“阳光信箱”,为附近青少年又提供了一条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的渠道努力净化社区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法官在办案中发现,有一些未成年人进入电子游戏厅、网吧、歌舞厅等不应进入的场所,为此先后发出司法建议,要求职能部门对有关场所加强管理积极探索社区矫治试点工作。金阊法院对居住辖区的未成年缓、免刑犯,积极发动社区力量参与帮教。每个帮教小组有3至5人,主要由学校教师、居委会干部及家属组成。通过帮教协议落实帮教小组的职责,要求未成年缓、免刑犯定期向法院汇报学习、生活情况,使法院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同时以帮教协议形式,让未成年缓、免刑犯自愿定期到社区从事公益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