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以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进行的学习[1]。对学生而言,它指的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它指的是一种研究性教学策略,即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而体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本文将系统分析在这一具体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以及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影响作用,为在中学阶段更好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 研究性学习 教师 角色定位
一、问题提出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行,研究性学习成为从小学到高中的重要学习形式。所谓研究性学习,从狭义上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其目标主要在于:(1)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2)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研究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5)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6)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这些目标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途径,它反映和回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与发展价值。
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是形成学生新型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开放性、主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灌输——记忆式的、带有很强机械性的教学,教师把现成的知识结论传授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客体,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知识不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的财富,而成为教师恩赐于学生的礼物,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主动性;但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教学目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而要求教师必须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研究活动,从知识的传递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有时甚至是与学生一样的学习者,在教学行为上必然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注重整体向关注个体转变。笔者认为由于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的不同,研究性学习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能否达成目标,取决于教师是否能深刻理解教育的内涵,是否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是否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是否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形成积极学习态度的能力。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担当什么样角色,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探寻知识的引导者;是知识学习的权威者,还是知识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研究性学习能否真正开展,能否真正达成预设的目标。笔者试图对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作初步的思考,以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为提高教师的应对能力作些许尝试。
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综合素质
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所引发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其折射出来的新的教育理念[3]:“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育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重新认识和界定知识培养的目标”;“尊重差异,提供课程的选择性”等无疑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挑战,都是全新的课题。特别是在面对研究性学习这样的教学活动,如果教师不在观念上发生根本的转变,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很难真正实现。
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对研究性学习有深刻的理解,对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有高度的认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教师应有终身学习的理念,研究性学习始终要求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只有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建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才有可能跟得上课程发展的要求。
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应该对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了如指掌,并能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
教师应具有从事此项工作的专门素质,如一定的沟通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即教师理解学生和与学生交往的能力,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教育活动,必须与学生进行充分的对话与交流,师生的沟通在研究性学习中变得尤其重要。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要善于和愿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相互协调达成一致;教育研究能力即教师应该具备最基本的教育研究能力,不能想象一个自己都无法完成研究课题的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活动;管理能力即教师按照教育目的进行教育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把管理工作本身变为一种教育手段,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更多的是一个组织者与协调者,必须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帮助学生完成课题的实施;同时教师也应具有对自己从事的研究性课程的指导工作进行反思的能力,从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研究去解决问题,进而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能力。
在现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比任何学习方式都更加突出教师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观念上的转变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观念上的转变才会带来角色行为上的根本转变。
三、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课程的中心和主宰,而研究性学习由于其内容的开放性、综合性,要求教师形成在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应具有不同于以往的地位和扮演不同的角色。概括起来说,教师在这一过程应扮演研究者、组织者、监控者、评价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所谓研究者是指教师在课题实施的全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对课题的内容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课题本身进行反思与改进;组织者即教师在课题的内容、组织形式、评价等方面起到组织的作用;所谓监控者是指教师应在课题的实施中起到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监控作用;评价者是指教师应通过课程的实施对课题、学生与教师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以促进课题的整体发展;所谓指导者是相对于主宰者来讲的,即教师在整个研究性学习中只起指导作用,比如课题的选择,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充分尊重学生选择的那些他们感兴趣的课题,教师没有决定权,只能作为指导者与学生一起分析该课题完成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一个教师能否在这一学习活动中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将直接关系到他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的贯彻,因而它成为影响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关键点。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角色的重大变化,应从教学计划、实施、评价、学习环境、学习集体这五个方面体现出教师角色行为的重大变化。
教师应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制定学期、单元、学时的教学计划,要在计划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兴趣、经验、知识水平,对从学生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研究。
在教学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到研究活动上,要教会学生观察事物、搜集数据、发表见解、分析现象的具体方法,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建议;教师要不断地通过提问题、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思考并参与研究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所进行的研究活动过程纪录下来,并鼓励学生利用书面、口头、电子邮件等方式广泛进行交流;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在小组、大组中的发言,用心思考如何指导讨论、如何提出问题、提供什么信息、如何进行知识间的联系等教学的关键点,想方设法让学生认识和担负起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应负的责任;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所有学生都充分参与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注意解决部分学生积极,部分学生消极,个别学生独断专行,个别学生无所事事的情况;鼓励学生养成科学家所具有的好奇心、乐于接受新观念的开放思想,以及科学研究所需要的价值观和各种技能。
研究性学习活动需要一个动态评价体系,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出及时的评价,同时也要从中对自己的教学做出评价。首先教师要对那些与学生学习情况有关的依据认真加以选择并充分加以利用,比如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做调查研究汇报、写书面报告、绘制图画、制作模型等,从这些成果中教师可得到充分的依据来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情况,从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学习活动,使之更加适合学生的各种情况;同时,教师要把客观评价标准提供给学生,要引导学生弄清自己的学习目的,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制订自我评价方案,使学生对自己的每一研究程序做到心中有数;最后教师要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认识自己和提高自己,建立一套机制来保证教师不时地与同事进行经验与思想交流,阅读有关资料和文献,与教育专业工作者进行观点交流,参与有关学术活动等。
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学习的时间、空间和资源。首先,学校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研究学习环境,教师要保证学生无论如何分组和研究什么课题,都能顺利开展活动并能取得好的成果,应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研究空间和设备;第二,要教会学生学会使用更多的科技设备、学习材料、视听媒体等教学技术,学校要备好这些资源,教师要有权动用这些资源;第三,要开发和利用校外研究学习资源,学生的研究活动必须走出学校,要充分开发、利用社区、城镇的资源,比如专门人才、高等学校、实验室、企业、科研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此外学校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等也是可开发的资源,要使这些资源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大课堂”;最后,教师要确保学习环境的安全,特别是在实验性质的研究性活动中,必须安全第一,教师不仅自己要熟知和执行一些有关材料的储存、使用和保管的安全规则,还要教导学生了解和遵守。
教师要着力营造班级共同参与、共同学习的氛围。科学研究是一种富有创造性、冒险性的活动,新观点、新理论往往是创造思维飞跃的结果,因此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努力营造一种环境,确保学生们踊跃发表各自见解,而且每个集体成员都学会鼓励和尊重各种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说法,这不仅会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特点,而且会使他们敢于、乐于发表富有创造性的看法,教师要在尊重他人见解方面做出示范,一方面抑制任何不尊重他人见解的做法、陋习和偏见,另一方面通过身体力行直观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人的尊重;要使学生能够担负起集体成员的一份责任,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参与确定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活动、评价工作结果、设计学习环境等机会,让他们知道而且承担起自己在小组和班集体活动中应尽的责任;要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精神,学生之间的分工协作不仅会增加学生对科学的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研技能、思想方法、行为方式、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师要组织好集体研究活动,重点教给学生集体研究活动所须的各种技能。
总之,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不再是主宰者,教师的教学行为重心也不再是传递知识。可以看出教师在这一活动中更多的是一个组织者、协调者、引路人,要完成这些任务,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型的教师已不能胜任,因此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才能面对新的挑战。
四、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正确定位的有效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意义的新型学习方式,因此必须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这种培训应纳入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教师角色的重大变化,这种培训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应把传授方式改变为研究方式,把重技术技巧训练改变为重充实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的学习活动。概括起来教师的在职培训应包括以下内容:
广泛学习科学基础知识和提高研究技能。教师要以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来学习基本的科学内容;思考和讨论科学上有很大意义或令人感兴趣的争论点、事件、问题;深入各种科学文献、媒体、技术资源领域以扩充科学知识;不断总结和思考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全面学习教学理论与教学技能。在教学理论学习中要把与教学有关的各个方面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活的、完整的学习;尽量在成功的教学现场进修,以增加真情实感;通过教学研究、总结思考、构建模型等实践活动来扩充和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
坚持终生学习,培养教师终生学习的能力。培训工作应经常向教师提供接受考核的机会;总结、思考自己课堂教学实践的机会;听取有关教学情况反馈信息的机会以及分析、利用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工作的机会;利用经验交流会、个人成果文集、工作日志等各种方式,向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和老教师学习以提高专业水平。
实践证明,这些培训的方式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提高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能力,完成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的在职培训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
总之,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教育理念、角色定位和教学策略是影响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因素。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必须面对和迎接这个挑战,新型的教师应具有更宽的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具有更全面和更多创新的教学技能,具有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崔相录.研究中学习[M].教育科学出版社,6.
[2]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
[3]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8.
[关键词 ] 研究性学习 教师 角色定位
一、问题提出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行,研究性学习成为从小学到高中的重要学习形式。所谓研究性学习,从狭义上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其目标主要在于:(1)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2)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研究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5)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6)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这些目标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途径,它反映和回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与发展价值。
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是形成学生新型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开放性、主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灌输——记忆式的、带有很强机械性的教学,教师把现成的知识结论传授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客体,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知识不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的财富,而成为教师恩赐于学生的礼物,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主动性;但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教学目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而要求教师必须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研究活动,从知识的传递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有时甚至是与学生一样的学习者,在教学行为上必然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注重整体向关注个体转变。笔者认为由于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的不同,研究性学习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能否达成目标,取决于教师是否能深刻理解教育的内涵,是否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是否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是否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形成积极学习态度的能力。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担当什么样角色,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探寻知识的引导者;是知识学习的权威者,还是知识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研究性学习能否真正开展,能否真正达成预设的目标。笔者试图对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作初步的思考,以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为提高教师的应对能力作些许尝试。
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综合素质
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所引发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其折射出来的新的教育理念[3]:“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育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重新认识和界定知识培养的目标”;“尊重差异,提供课程的选择性”等无疑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挑战,都是全新的课题。特别是在面对研究性学习这样的教学活动,如果教师不在观念上发生根本的转变,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很难真正实现。
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对研究性学习有深刻的理解,对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有高度的认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教师应有终身学习的理念,研究性学习始终要求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只有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建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才有可能跟得上课程发展的要求。
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应该对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了如指掌,并能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
教师应具有从事此项工作的专门素质,如一定的沟通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即教师理解学生和与学生交往的能力,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教育活动,必须与学生进行充分的对话与交流,师生的沟通在研究性学习中变得尤其重要。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要善于和愿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相互协调达成一致;教育研究能力即教师应该具备最基本的教育研究能力,不能想象一个自己都无法完成研究课题的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活动;管理能力即教师按照教育目的进行教育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把管理工作本身变为一种教育手段,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更多的是一个组织者与协调者,必须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帮助学生完成课题的实施;同时教师也应具有对自己从事的研究性课程的指导工作进行反思的能力,从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研究去解决问题,进而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能力。
在现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比任何学习方式都更加突出教师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观念上的转变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观念上的转变才会带来角色行为上的根本转变。
三、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课程的中心和主宰,而研究性学习由于其内容的开放性、综合性,要求教师形成在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应具有不同于以往的地位和扮演不同的角色。概括起来说,教师在这一过程应扮演研究者、组织者、监控者、评价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所谓研究者是指教师在课题实施的全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对课题的内容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课题本身进行反思与改进;组织者即教师在课题的内容、组织形式、评价等方面起到组织的作用;所谓监控者是指教师应在课题的实施中起到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监控作用;评价者是指教师应通过课程的实施对课题、学生与教师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以促进课题的整体发展;所谓指导者是相对于主宰者来讲的,即教师在整个研究性学习中只起指导作用,比如课题的选择,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充分尊重学生选择的那些他们感兴趣的课题,教师没有决定权,只能作为指导者与学生一起分析该课题完成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一个教师能否在这一学习活动中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将直接关系到他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的贯彻,因而它成为影响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关键点。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角色的重大变化,应从教学计划、实施、评价、学习环境、学习集体这五个方面体现出教师角色行为的重大变化。
教师应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制定学期、单元、学时的教学计划,要在计划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兴趣、经验、知识水平,对从学生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研究。
在教学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到研究活动上,要教会学生观察事物、搜集数据、发表见解、分析现象的具体方法,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建议;教师要不断地通过提问题、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思考并参与研究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所进行的研究活动过程纪录下来,并鼓励学生利用书面、口头、电子邮件等方式广泛进行交流;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在小组、大组中的发言,用心思考如何指导讨论、如何提出问题、提供什么信息、如何进行知识间的联系等教学的关键点,想方设法让学生认识和担负起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应负的责任;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所有学生都充分参与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注意解决部分学生积极,部分学生消极,个别学生独断专行,个别学生无所事事的情况;鼓励学生养成科学家所具有的好奇心、乐于接受新观念的开放思想,以及科学研究所需要的价值观和各种技能。
研究性学习活动需要一个动态评价体系,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出及时的评价,同时也要从中对自己的教学做出评价。首先教师要对那些与学生学习情况有关的依据认真加以选择并充分加以利用,比如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做调查研究汇报、写书面报告、绘制图画、制作模型等,从这些成果中教师可得到充分的依据来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情况,从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学习活动,使之更加适合学生的各种情况;同时,教师要把客观评价标准提供给学生,要引导学生弄清自己的学习目的,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制订自我评价方案,使学生对自己的每一研究程序做到心中有数;最后教师要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认识自己和提高自己,建立一套机制来保证教师不时地与同事进行经验与思想交流,阅读有关资料和文献,与教育专业工作者进行观点交流,参与有关学术活动等。
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学习的时间、空间和资源。首先,学校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研究学习环境,教师要保证学生无论如何分组和研究什么课题,都能顺利开展活动并能取得好的成果,应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研究空间和设备;第二,要教会学生学会使用更多的科技设备、学习材料、视听媒体等教学技术,学校要备好这些资源,教师要有权动用这些资源;第三,要开发和利用校外研究学习资源,学生的研究活动必须走出学校,要充分开发、利用社区、城镇的资源,比如专门人才、高等学校、实验室、企业、科研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此外学校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等也是可开发的资源,要使这些资源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大课堂”;最后,教师要确保学习环境的安全,特别是在实验性质的研究性活动中,必须安全第一,教师不仅自己要熟知和执行一些有关材料的储存、使用和保管的安全规则,还要教导学生了解和遵守。
教师要着力营造班级共同参与、共同学习的氛围。科学研究是一种富有创造性、冒险性的活动,新观点、新理论往往是创造思维飞跃的结果,因此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努力营造一种环境,确保学生们踊跃发表各自见解,而且每个集体成员都学会鼓励和尊重各种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说法,这不仅会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特点,而且会使他们敢于、乐于发表富有创造性的看法,教师要在尊重他人见解方面做出示范,一方面抑制任何不尊重他人见解的做法、陋习和偏见,另一方面通过身体力行直观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人的尊重;要使学生能够担负起集体成员的一份责任,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参与确定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活动、评价工作结果、设计学习环境等机会,让他们知道而且承担起自己在小组和班集体活动中应尽的责任;要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精神,学生之间的分工协作不仅会增加学生对科学的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研技能、思想方法、行为方式、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师要组织好集体研究活动,重点教给学生集体研究活动所须的各种技能。
总之,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不再是主宰者,教师的教学行为重心也不再是传递知识。可以看出教师在这一活动中更多的是一个组织者、协调者、引路人,要完成这些任务,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型的教师已不能胜任,因此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才能面对新的挑战。
四、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正确定位的有效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意义的新型学习方式,因此必须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这种培训应纳入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教师角色的重大变化,这种培训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应把传授方式改变为研究方式,把重技术技巧训练改变为重充实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的学习活动。概括起来教师的在职培训应包括以下内容:
广泛学习科学基础知识和提高研究技能。教师要以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来学习基本的科学内容;思考和讨论科学上有很大意义或令人感兴趣的争论点、事件、问题;深入各种科学文献、媒体、技术资源领域以扩充科学知识;不断总结和思考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全面学习教学理论与教学技能。在教学理论学习中要把与教学有关的各个方面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活的、完整的学习;尽量在成功的教学现场进修,以增加真情实感;通过教学研究、总结思考、构建模型等实践活动来扩充和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
坚持终生学习,培养教师终生学习的能力。培训工作应经常向教师提供接受考核的机会;总结、思考自己课堂教学实践的机会;听取有关教学情况反馈信息的机会以及分析、利用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工作的机会;利用经验交流会、个人成果文集、工作日志等各种方式,向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和老教师学习以提高专业水平。
实践证明,这些培训的方式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提高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能力,完成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的在职培训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
总之,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教育理念、角色定位和教学策略是影响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因素。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必须面对和迎接这个挑战,新型的教师应具有更宽的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具有更全面和更多创新的教学技能,具有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崔相录.研究中学习[M].教育科学出版社,6.
[2]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
[3]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