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为学生读、写、说等语文学习活动提供了诸多示范和例子。尽管教材所选的文本也有质量高下之别,但从整体而言,都是文质兼美。借助教材,教师可以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应有的语文素养。然而有一点经常为我们所忽视,即教材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引导学生用好这个作文素材宝库,并把教材的内容转化到作文写作中,当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学生作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
一.利用教材选文:写好读后感
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教材选取的文本资源,学习写作读后感。笔者认为,写作读后感有两种模式。一是平移式,即把教材的内容稍加延伸,借助于想象,借助于语言联想,从而丰富教材内涵。如学习了马丁·路德·金得《我有一个梦想》后,我们可以借用“平移式”方式,围绕“襟抱、学识和人生价值”进行联想分析写读后感。二是提升式,即借助教材的内容,从观点把握、思想意蕴、认识深度上提升教材的层次。如学习了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后,借助“提升式”写作方式围绕“希望”可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二.借鉴文本细节:拓展素材空间
教材所选文本中的细节十分丰富,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借鉴,以此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对教材中细节的借鉴注意两点:一是不可照抄照搬,而要转变为学生的语言表达;二是要借助人物事迹,适当拓展细节,如此借鉴就有了深层的意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借鉴时要进行提升与拓展,借助于细节而又不拘泥于细节,要跳出细节看人物的思想与精神。
三.借用教材事例:引导学生转化成自己的文字
教材的语言文字,是作家的结晶,如何借用更是一种水平与能力。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会借用教材的丰富材料,来充实自己的作文材料。如何借用教材转化成自己的文字呢?笔者认为“转化”的方式有三:
第一,描述式转化。
即让学生用描写的语言,借助人物描写的形式,突出勾勒人物,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写作材料。在学习了《我与地坛》后,笔者引导学生用描述的形式加以转化,可为“情”“感恩”一类地话题做论据。
第二,节选式转化。
即借助教材,节选相关的材料,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这种方式的重点在于所节选的材料要真实、准确,目的就是要用真实的材料来说明或论证观点与主张。教师要从“如何节选’的方面加以指导。
写“入世与出世”的话题作文,可以引导学生借用了教材中的有关华盛顿的内容:“入世,他曾积极地为独立美国而战。出世,他又从总统位上走了下来,走到了平民中间。……他曾经选择积极地入世,又主动卸位,勇敢地选择了出世,真乃大政治家。”
第三、组合式转化。
即利用教材的积累,根据作文的内容要求,把教材的内容重新组合,按照红线串珠的形式,把内容相关的方面串联起来。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积累之于语文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学习教材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个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文学、文化等语文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阅读量的积累、写作素材的积累、生活认识的积累等,甚至包括思想感情的积累。
四.借助教材示例:创新写作内容与方式
教材的示例价值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语言的;可以是文体的,也可以是思想的。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借助文本,同时又要跳出文本。这是所有学习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即创造一个“新我”。如学习了《奥斯威辛不能忘记》后,我们可以利用教材素材让学生写2007年山东高考作文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新课程语文教材,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资源库。教材选文丰富,有时代性,也有典范性;教材的文化内涵丰厚,有思想的深度,也有知识的广度;教材的语言优美而丰实,有淡雅的美,也有跌宕的美。所以,教材是一个窗口、一个空间、一个生命的驿站,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认真地、细致地、多侧面地利用教材。要学习,更要品味;要思考,更要借鉴、转化、创造。
素材积累很重要,大凡作文素养较高者,都注意对作文素材的积累和整合。素材越多,作文选择的余地就越大。教材是学生最易获得写作素材的宝库,若教师能引导学生把教材文本中点点滴滴的感悟积淀下来,经过思考整理,写成心得或周记,久而久之,学生定能积累到一定数量的素材,并能在作文中发挥作用,学生的写作热情也就随之高涨,妙笔也能生花了。
刘俊峰,男,甘肃省临洮县文峰中学教师。
一.利用教材选文:写好读后感
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教材选取的文本资源,学习写作读后感。笔者认为,写作读后感有两种模式。一是平移式,即把教材的内容稍加延伸,借助于想象,借助于语言联想,从而丰富教材内涵。如学习了马丁·路德·金得《我有一个梦想》后,我们可以借用“平移式”方式,围绕“襟抱、学识和人生价值”进行联想分析写读后感。二是提升式,即借助教材的内容,从观点把握、思想意蕴、认识深度上提升教材的层次。如学习了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后,借助“提升式”写作方式围绕“希望”可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二.借鉴文本细节:拓展素材空间
教材所选文本中的细节十分丰富,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借鉴,以此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对教材中细节的借鉴注意两点:一是不可照抄照搬,而要转变为学生的语言表达;二是要借助人物事迹,适当拓展细节,如此借鉴就有了深层的意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借鉴时要进行提升与拓展,借助于细节而又不拘泥于细节,要跳出细节看人物的思想与精神。
三.借用教材事例:引导学生转化成自己的文字
教材的语言文字,是作家的结晶,如何借用更是一种水平与能力。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会借用教材的丰富材料,来充实自己的作文材料。如何借用教材转化成自己的文字呢?笔者认为“转化”的方式有三:
第一,描述式转化。
即让学生用描写的语言,借助人物描写的形式,突出勾勒人物,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写作材料。在学习了《我与地坛》后,笔者引导学生用描述的形式加以转化,可为“情”“感恩”一类地话题做论据。
第二,节选式转化。
即借助教材,节选相关的材料,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这种方式的重点在于所节选的材料要真实、准确,目的就是要用真实的材料来说明或论证观点与主张。教师要从“如何节选’的方面加以指导。
写“入世与出世”的话题作文,可以引导学生借用了教材中的有关华盛顿的内容:“入世,他曾积极地为独立美国而战。出世,他又从总统位上走了下来,走到了平民中间。……他曾经选择积极地入世,又主动卸位,勇敢地选择了出世,真乃大政治家。”
第三、组合式转化。
即利用教材的积累,根据作文的内容要求,把教材的内容重新组合,按照红线串珠的形式,把内容相关的方面串联起来。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积累之于语文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学习教材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个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文学、文化等语文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阅读量的积累、写作素材的积累、生活认识的积累等,甚至包括思想感情的积累。
四.借助教材示例:创新写作内容与方式
教材的示例价值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语言的;可以是文体的,也可以是思想的。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借助文本,同时又要跳出文本。这是所有学习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即创造一个“新我”。如学习了《奥斯威辛不能忘记》后,我们可以利用教材素材让学生写2007年山东高考作文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新课程语文教材,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资源库。教材选文丰富,有时代性,也有典范性;教材的文化内涵丰厚,有思想的深度,也有知识的广度;教材的语言优美而丰实,有淡雅的美,也有跌宕的美。所以,教材是一个窗口、一个空间、一个生命的驿站,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认真地、细致地、多侧面地利用教材。要学习,更要品味;要思考,更要借鉴、转化、创造。
素材积累很重要,大凡作文素养较高者,都注意对作文素材的积累和整合。素材越多,作文选择的余地就越大。教材是学生最易获得写作素材的宝库,若教师能引导学生把教材文本中点点滴滴的感悟积淀下来,经过思考整理,写成心得或周记,久而久之,学生定能积累到一定数量的素材,并能在作文中发挥作用,学生的写作热情也就随之高涨,妙笔也能生花了。
刘俊峰,男,甘肃省临洮县文峰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