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艺术界,诸如夫妻同台、子承父业,“同吃一行饭”的似不足为奇。但一对同胞兄妹,同在一个戏曲剧种,同登一舞台,同唱一出戏,却鲜有所闻,他们就是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杨华生和绿杨——一对难得的“兄妹档”。
从《七十二家房客》中的伪警察“三六九”与女流氓“二房东”,到《糊涂爷娘》中丈夫孙平与其小市民气十足的妻子朱娟,他们塑造的形象已深深留在观众的记忆中。许多观众颇为关心他们退休后的生活和近况,为此,捎着大伙的敬意,笔者日前分别探望了这两位嫡亲兄妹。
杨华生想起当年学艺启蒙之地
毗邻淮海公园的一所甲级医院病房里,我见到了已经92岁的杨华生先生。从小看他戏长大的我,与他成了忘年交。躺在床上的杨老师一听说是当年“小马”的我,高兴地一骨碌爬起。在阿姨的搀扶下,在床边的椅子上坐下。杨老师气色不错,阿姨告诉说,他胃口可以,每顿能吃一小碗,粥还不爱喝,要吃米饭,还挑剔菜,常从家里烧了带到医院。
从病房望窗外,就是淮海公园。我知道,这里过去是有名的“外国坟山”,而80年前,杨华生学艺的启蒙之地就是这里。太巧了,我笑着问,你小时候放学回来,到这里来听卖梨膏糖的唱“小热昏”,还记得吗?”“记得,记得,小热昏。”他笑了。
杨华生,原名杨宝康。杨家生活贫困,父亲到上海投亲,在英国人的怡和蛋厂当工人。10岁那年,母亲卖掉了珍藏多年的一副金耳环,送他到一家私塾读了一年书。不忍心弟弟失学,刚从北京回上海的姐姐,又拔下头上的金簪子卖了让他重新上学。正是由于这次复课,对他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上学就在这“外国坟山”附近。当时这里就像北京的“天桥”,是江湖艺人的集中场所。看西洋镜、变戏法,特别是卖梨膏糖的“小热昏”,唱一段后就会信口开河说一个笑话,让杨华生惊叹不已。这里成了他的乐园,每天放学,他必来这里观看表演,渐渐迷上了滑稽小唱。他还常带着妹妹绿杨去那里“不出钞票看白戏”,偷偷学习民间俚曲小调,回到家里练唱。
1930年,父亲被解雇。13岁的杨华生停学后迫使他去学戏。他考进了上海大世界里的“华光新剧社”当练习生。这“华光新剧社”是个唱文明戏的班子,必须以“华”字来排名。由此,他改名为杨华生。从演跑龙套到顶角色,慢慢在剧中站住了脚。
杨华生曾告诉我,真正促使他下决心唱滑稽的是当时华光社的一位老演员许醒民先生。当听到杨华生只读过两年书时,许不禁摇头,唉,你很聪明,可惜书读得太少,你若要唱“言论老生”,必须有台上即兴发挥议论的本事,而这没有学问不行,让你唱小生吧,你面孔又不算标致,眼睛太大,嘴吧又太瘪,也不行。看来,你只有唱“小滑稽”了!
许先生这么一点,杨华生看到了自己的长短处,决心往演唱滑稽的方向发展。于是他一方面在文明戏中向演滑稽角色的演员学习,一方面揣摩独角戏的表演技巧。倘有“客串”他是绝不放过的。一天,机会来了,江笑笑要参与拍电影,鲍乐乐便拉杨华生当下手,演出《水果笑话》。杨华生平时看、学的本领全数拿出,果然配合默契,鲍乐乐连连称赞。自此,客串连绵不断,16岁,他开始跑码头了。
自13岁从艺到73岁退休整整60个春秋。杨华生说,当年退休是我太太劝我,她说你现在年纪大了,唱的是滑稽戏,如果不滑稽,人家就不要看,如果滑稽,人家看你一把年纪可怜兮兮也不一定会笑,还不如退休。
退休后,杨华生的生活可用“坐着就犯困,躺着睡不着;老的忘不掉,新的记不牢”来形容。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杨华生成了上海各大京剧票房的老票友,他字正腔圆的演唱总能引来满堂彩。“不过,我现在唱不动了。”杨华生笑着说。
熟悉杨老师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贤内助,太太宋小琴原是沪剧演员,结婚30年来对杨老师的生活起居照料得无微不至。但宋老师这次告诉我,她现在身体比老杨还不好。血压高得已将降血药吃到最高限额。虽不能天天到医院,她还是要阿姨烧了好吃的菜送到医院。
当我问道“绿杨来看过你吗?”杨老师答道:“绿杨是我妹妹,去年来过。她身体还好,脚不行,不能走。”
我说,我要去看她,你有什么话要带给她吗?杨老师笑了,“没有没有,要她身体好!”
绿杨说起往事还是那样有声有色
绿杨,88岁。当我在杨树浦的寓所里见到她时,特给他捎来阿哥的话:“要你身体好!”她一脸高兴,说:“我与阿哥最好,他良心好,肯定长命!”
绿杨,原名杨金凤,曾用艺名杨美媚。绿杨爱好戏曲,确受到哥哥的影响。兄妹俩从小一搭一档,你拉我唱,但家里是无能力供他们去拜师学艺的。因此,绿杨说,我们俩学戏是从“偷戏”开始的。
那时他们家居住在马立斯菜场(现大沽路)附近,邻居中有不少是唱京戏的梨园子弟。当邻居家聘请琴师教孩子学戏时,兄妹俩就在板壁缝中偷窥,并压低嗓门跟着哼,日积月累,两人学会了好几出京剧唱段。杨华生会拉京胡,绿杨吊嗓伴唱。有一次,邻居家的琴师遗忘了东西回来索取,突听到隔壁有人唱京戏。不由推门一看,杨华生在拉京胡,绿杨在唱。刚才教的曲目,自己的正宗学生还未学会,隔壁学生已经无师自通,忙问个究竟,兄妹俩只好将“听壁脚”的事和盘托出。老琴师连忙将自己的学生拉来教训:“看看人家,在隔壁只是听听,都会了,你们难为情吗?”
杨华生大绿杨4岁。绿杨告诉说,他的生日好得不得了,“1918年8月18日,用现在话讲,这是中奖号码。”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华生参加由周恩来、郭沫若、田汉直接领导的抗敌演剧第五队,与家人一别就是8年。绿杨说,当时,讯息全无,家里也不知道阿哥是死是活,但在8月18日那天,家里还是会买一斤面、三块排骨,我们为生死未卜的阿哥做生日。
后来才晓得,阿哥在搞抗日宣传工作。他和张樵侬演出的《南京城》、《拾炸弹》、《西洋镜》、《歌八百壮士》等,广受军民的欢迎。
绿杨15岁入王美玉话剧团学艺,后转入先施乐园娱乐话剧社、大世界话剧社演文明戏。她初露头角时,正逢放映《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电影,明星白杨红得不得了,剧团里有人说,外面有白杨,我们有绿杨,就这样,帮她起艺名“绿杨”,就此一直叫到现在。
绿杨与杨华生合演的第一个滑稽戏是《活菩萨》,于1951年春节首演。当时,合作滑稽剧团初建,尚无健全的编导制,由张恂子讲了幕表提纲,让演员自己设计台词、动作,即兴发挥。演员张樵侬、笑嘻嘻、沈一乐、程笑飞、小刘春山和杨华生以往都是唱滑稽的,积累了不少“出噱头”的经验。而对绿杨来说,只演过三年文明戏,从未唱过滑稽,如今能否胜任这个角色,别人都为她捏一把汗。
没想到演出时,绿杨发挥出色,整场戏以她为中心,挥洒自如地操纵着台上的人物,演成一个“滑稽红娘”,妙趣横生,观众笑声不绝,成为《活菩萨》的重场戏。这次演出,证明她是块“女滑稽”料子。这个戏连演了一年九个月。
继《活菩萨》后,绿杨在《老糊涂》中扮演一个农村老太。这出根据老舍剧作《大家评理》改编的戏,演老旦一门的“滑稽老太”,同样赢足观众笑声。《七十二家房客》中,她扮演二房东,在向房客逼讨房租这场戏里,嘴吊香烟,扳着手指,配合着脚抖的动作,活脱脱一个旧上海的女流氓。“二房东”成为她代表作中的经典人物。
绿杨的表演有口皆碑,她成为不少中老年妇女观众的最爱,其中有一位就是前女国足队员孙雯的母亲。而绿杨还有看足球的爱好,想不到,就此引出了一段与孙雯成为忘年交的故事。
这是2004年,绿杨有回在电视台录节目,记者采访她时,她露出了喜看足球的爱好,并说到孙雯:“女同志能够踢球踢到这样全世界都有名的,在全中国也只有一个了吧,真不简单!”
记者闻喜,“应该让两人见一面!”便想法找到孙雯。没想到,孙雯受她妈妈影响也喜欢看绿杨的戏。于是,孙雯来到绿杨家。绿杨不知有人安排,大吃一惊,以为自己是在做梦。
“看到她以后我一点都不拘束。”绿杨说自己心里已经彻底被球迷见到偶像的那种激动心情给填满了,“可惜我没办法像年轻人那样又蹦又跳,只能心里激动一下。”
从此两人你来我往,只要一有时间,孙雯这个“小朋友”就会去看望自己的“老朋友”。 绿杨对孙雯的评价很高,“孙雯是个好孩子——头发也不烫,妆也不化,永远是球衣球裤,极其朴素;对爸爸妈妈是极其孝顺;人极其上进……”一连用了三个“极其”,绿杨却似乎仍然没有夸过瘾。孙雯不会空手来,水果、营养品什么的总是不会忘记的。她送的一件黄色阿迪达斯羽绒服一直被珍藏在老太太家的大衣橱里,绿杨说我舍不得穿,就上电视台穿过一次。
笑称自己烧得一手好菜的绿杨喜欢烧上一桌上海家常菜款待孙雯,孙雯不挑食,只有一点小小的“嗜好”——爱吃辣。饭后洗碗的活儿向来都是孙雯负责的,“她说自己烧菜不会,所以就洗碗”,“一点没有世界球星的架子”。
“我顶顶关心她的婚姻大事。”绿杨说,孙雯的对象在美国从事科技行业,两人认识已经5年,但婚期迟迟未定下来。这种事,我只好急在心里。终于,去年11月10日,孙雯突然给我电话说,她结婚了。没发喜糖,也没拍婚纱照,对于孙雯的结婚方式,绿杨表示自己很赞成,也很为她高兴。
但总要送样东西表表心意,想了半天,决定请人画幅画送给他们。可画什么呢,这又难煞了绿杨。孙雯属牛,她爱人属鼠。一天临睡前,她终于想到了“牛爱耗子图”。鼠在前一步三回头,牛却咬住了它的尾巴,而牛背上驮着一喜娃。绿杨希望孙雯今年能得“虎子”。当孙雯拿到这幅画时,笑得合不上嘴,赞道:“这种构思,只有唱滑稽的才想得出来。”
绿杨说,我现在生活很简单,靠政府在家享清福,“年纪大了,骨头不好,特别是脚不好”,所以她不得不借助拐杖进进出出。两年前丈夫顾先生去世,她熬过最难过的时刻,现在还是喜欢在家里,“想要吃什么自己烧点吃吃。我最不喜欢住医院。”
“昨天王汝刚刚来过,过几天电视台有档节目要我去。我估计是关于春节的。”绿杨喜欢热闹,且又热心。尽管她说,脑子不灵了,但说起往事,依然是那样有声有色,实在是她滑稽艺术之心未灭。当能为观众带来快乐时,她已经忘了自己是88岁高龄的人了。衷心祝她健康长寿。
从《七十二家房客》中的伪警察“三六九”与女流氓“二房东”,到《糊涂爷娘》中丈夫孙平与其小市民气十足的妻子朱娟,他们塑造的形象已深深留在观众的记忆中。许多观众颇为关心他们退休后的生活和近况,为此,捎着大伙的敬意,笔者日前分别探望了这两位嫡亲兄妹。
杨华生想起当年学艺启蒙之地
毗邻淮海公园的一所甲级医院病房里,我见到了已经92岁的杨华生先生。从小看他戏长大的我,与他成了忘年交。躺在床上的杨老师一听说是当年“小马”的我,高兴地一骨碌爬起。在阿姨的搀扶下,在床边的椅子上坐下。杨老师气色不错,阿姨告诉说,他胃口可以,每顿能吃一小碗,粥还不爱喝,要吃米饭,还挑剔菜,常从家里烧了带到医院。
从病房望窗外,就是淮海公园。我知道,这里过去是有名的“外国坟山”,而80年前,杨华生学艺的启蒙之地就是这里。太巧了,我笑着问,你小时候放学回来,到这里来听卖梨膏糖的唱“小热昏”,还记得吗?”“记得,记得,小热昏。”他笑了。
杨华生,原名杨宝康。杨家生活贫困,父亲到上海投亲,在英国人的怡和蛋厂当工人。10岁那年,母亲卖掉了珍藏多年的一副金耳环,送他到一家私塾读了一年书。不忍心弟弟失学,刚从北京回上海的姐姐,又拔下头上的金簪子卖了让他重新上学。正是由于这次复课,对他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上学就在这“外国坟山”附近。当时这里就像北京的“天桥”,是江湖艺人的集中场所。看西洋镜、变戏法,特别是卖梨膏糖的“小热昏”,唱一段后就会信口开河说一个笑话,让杨华生惊叹不已。这里成了他的乐园,每天放学,他必来这里观看表演,渐渐迷上了滑稽小唱。他还常带着妹妹绿杨去那里“不出钞票看白戏”,偷偷学习民间俚曲小调,回到家里练唱。
1930年,父亲被解雇。13岁的杨华生停学后迫使他去学戏。他考进了上海大世界里的“华光新剧社”当练习生。这“华光新剧社”是个唱文明戏的班子,必须以“华”字来排名。由此,他改名为杨华生。从演跑龙套到顶角色,慢慢在剧中站住了脚。
杨华生曾告诉我,真正促使他下决心唱滑稽的是当时华光社的一位老演员许醒民先生。当听到杨华生只读过两年书时,许不禁摇头,唉,你很聪明,可惜书读得太少,你若要唱“言论老生”,必须有台上即兴发挥议论的本事,而这没有学问不行,让你唱小生吧,你面孔又不算标致,眼睛太大,嘴吧又太瘪,也不行。看来,你只有唱“小滑稽”了!
许先生这么一点,杨华生看到了自己的长短处,决心往演唱滑稽的方向发展。于是他一方面在文明戏中向演滑稽角色的演员学习,一方面揣摩独角戏的表演技巧。倘有“客串”他是绝不放过的。一天,机会来了,江笑笑要参与拍电影,鲍乐乐便拉杨华生当下手,演出《水果笑话》。杨华生平时看、学的本领全数拿出,果然配合默契,鲍乐乐连连称赞。自此,客串连绵不断,16岁,他开始跑码头了。
自13岁从艺到73岁退休整整60个春秋。杨华生说,当年退休是我太太劝我,她说你现在年纪大了,唱的是滑稽戏,如果不滑稽,人家就不要看,如果滑稽,人家看你一把年纪可怜兮兮也不一定会笑,还不如退休。
退休后,杨华生的生活可用“坐着就犯困,躺着睡不着;老的忘不掉,新的记不牢”来形容。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杨华生成了上海各大京剧票房的老票友,他字正腔圆的演唱总能引来满堂彩。“不过,我现在唱不动了。”杨华生笑着说。
熟悉杨老师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贤内助,太太宋小琴原是沪剧演员,结婚30年来对杨老师的生活起居照料得无微不至。但宋老师这次告诉我,她现在身体比老杨还不好。血压高得已将降血药吃到最高限额。虽不能天天到医院,她还是要阿姨烧了好吃的菜送到医院。
当我问道“绿杨来看过你吗?”杨老师答道:“绿杨是我妹妹,去年来过。她身体还好,脚不行,不能走。”
我说,我要去看她,你有什么话要带给她吗?杨老师笑了,“没有没有,要她身体好!”
绿杨说起往事还是那样有声有色
绿杨,88岁。当我在杨树浦的寓所里见到她时,特给他捎来阿哥的话:“要你身体好!”她一脸高兴,说:“我与阿哥最好,他良心好,肯定长命!”
绿杨,原名杨金凤,曾用艺名杨美媚。绿杨爱好戏曲,确受到哥哥的影响。兄妹俩从小一搭一档,你拉我唱,但家里是无能力供他们去拜师学艺的。因此,绿杨说,我们俩学戏是从“偷戏”开始的。
那时他们家居住在马立斯菜场(现大沽路)附近,邻居中有不少是唱京戏的梨园子弟。当邻居家聘请琴师教孩子学戏时,兄妹俩就在板壁缝中偷窥,并压低嗓门跟着哼,日积月累,两人学会了好几出京剧唱段。杨华生会拉京胡,绿杨吊嗓伴唱。有一次,邻居家的琴师遗忘了东西回来索取,突听到隔壁有人唱京戏。不由推门一看,杨华生在拉京胡,绿杨在唱。刚才教的曲目,自己的正宗学生还未学会,隔壁学生已经无师自通,忙问个究竟,兄妹俩只好将“听壁脚”的事和盘托出。老琴师连忙将自己的学生拉来教训:“看看人家,在隔壁只是听听,都会了,你们难为情吗?”
杨华生大绿杨4岁。绿杨告诉说,他的生日好得不得了,“1918年8月18日,用现在话讲,这是中奖号码。”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华生参加由周恩来、郭沫若、田汉直接领导的抗敌演剧第五队,与家人一别就是8年。绿杨说,当时,讯息全无,家里也不知道阿哥是死是活,但在8月18日那天,家里还是会买一斤面、三块排骨,我们为生死未卜的阿哥做生日。
后来才晓得,阿哥在搞抗日宣传工作。他和张樵侬演出的《南京城》、《拾炸弹》、《西洋镜》、《歌八百壮士》等,广受军民的欢迎。
绿杨15岁入王美玉话剧团学艺,后转入先施乐园娱乐话剧社、大世界话剧社演文明戏。她初露头角时,正逢放映《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电影,明星白杨红得不得了,剧团里有人说,外面有白杨,我们有绿杨,就这样,帮她起艺名“绿杨”,就此一直叫到现在。
绿杨与杨华生合演的第一个滑稽戏是《活菩萨》,于1951年春节首演。当时,合作滑稽剧团初建,尚无健全的编导制,由张恂子讲了幕表提纲,让演员自己设计台词、动作,即兴发挥。演员张樵侬、笑嘻嘻、沈一乐、程笑飞、小刘春山和杨华生以往都是唱滑稽的,积累了不少“出噱头”的经验。而对绿杨来说,只演过三年文明戏,从未唱过滑稽,如今能否胜任这个角色,别人都为她捏一把汗。
没想到演出时,绿杨发挥出色,整场戏以她为中心,挥洒自如地操纵着台上的人物,演成一个“滑稽红娘”,妙趣横生,观众笑声不绝,成为《活菩萨》的重场戏。这次演出,证明她是块“女滑稽”料子。这个戏连演了一年九个月。
继《活菩萨》后,绿杨在《老糊涂》中扮演一个农村老太。这出根据老舍剧作《大家评理》改编的戏,演老旦一门的“滑稽老太”,同样赢足观众笑声。《七十二家房客》中,她扮演二房东,在向房客逼讨房租这场戏里,嘴吊香烟,扳着手指,配合着脚抖的动作,活脱脱一个旧上海的女流氓。“二房东”成为她代表作中的经典人物。
绿杨的表演有口皆碑,她成为不少中老年妇女观众的最爱,其中有一位就是前女国足队员孙雯的母亲。而绿杨还有看足球的爱好,想不到,就此引出了一段与孙雯成为忘年交的故事。
这是2004年,绿杨有回在电视台录节目,记者采访她时,她露出了喜看足球的爱好,并说到孙雯:“女同志能够踢球踢到这样全世界都有名的,在全中国也只有一个了吧,真不简单!”
记者闻喜,“应该让两人见一面!”便想法找到孙雯。没想到,孙雯受她妈妈影响也喜欢看绿杨的戏。于是,孙雯来到绿杨家。绿杨不知有人安排,大吃一惊,以为自己是在做梦。
“看到她以后我一点都不拘束。”绿杨说自己心里已经彻底被球迷见到偶像的那种激动心情给填满了,“可惜我没办法像年轻人那样又蹦又跳,只能心里激动一下。”
从此两人你来我往,只要一有时间,孙雯这个“小朋友”就会去看望自己的“老朋友”。 绿杨对孙雯的评价很高,“孙雯是个好孩子——头发也不烫,妆也不化,永远是球衣球裤,极其朴素;对爸爸妈妈是极其孝顺;人极其上进……”一连用了三个“极其”,绿杨却似乎仍然没有夸过瘾。孙雯不会空手来,水果、营养品什么的总是不会忘记的。她送的一件黄色阿迪达斯羽绒服一直被珍藏在老太太家的大衣橱里,绿杨说我舍不得穿,就上电视台穿过一次。
笑称自己烧得一手好菜的绿杨喜欢烧上一桌上海家常菜款待孙雯,孙雯不挑食,只有一点小小的“嗜好”——爱吃辣。饭后洗碗的活儿向来都是孙雯负责的,“她说自己烧菜不会,所以就洗碗”,“一点没有世界球星的架子”。
“我顶顶关心她的婚姻大事。”绿杨说,孙雯的对象在美国从事科技行业,两人认识已经5年,但婚期迟迟未定下来。这种事,我只好急在心里。终于,去年11月10日,孙雯突然给我电话说,她结婚了。没发喜糖,也没拍婚纱照,对于孙雯的结婚方式,绿杨表示自己很赞成,也很为她高兴。
但总要送样东西表表心意,想了半天,决定请人画幅画送给他们。可画什么呢,这又难煞了绿杨。孙雯属牛,她爱人属鼠。一天临睡前,她终于想到了“牛爱耗子图”。鼠在前一步三回头,牛却咬住了它的尾巴,而牛背上驮着一喜娃。绿杨希望孙雯今年能得“虎子”。当孙雯拿到这幅画时,笑得合不上嘴,赞道:“这种构思,只有唱滑稽的才想得出来。”
绿杨说,我现在生活很简单,靠政府在家享清福,“年纪大了,骨头不好,特别是脚不好”,所以她不得不借助拐杖进进出出。两年前丈夫顾先生去世,她熬过最难过的时刻,现在还是喜欢在家里,“想要吃什么自己烧点吃吃。我最不喜欢住医院。”
“昨天王汝刚刚来过,过几天电视台有档节目要我去。我估计是关于春节的。”绿杨喜欢热闹,且又热心。尽管她说,脑子不灵了,但说起往事,依然是那样有声有色,实在是她滑稽艺术之心未灭。当能为观众带来快乐时,她已经忘了自己是88岁高龄的人了。衷心祝她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