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友直,中国画坛的“山乡巨变”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_123a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贺友直,上海画家、连环画泰斗,日前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中国美术奖”是中宣部批准设立,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并由中国美协承办的国家级美术最高奖,含“创作奖”、“理论评论奖”、“终身成就奖”三个子项。对于此次获奖,近90高龄的贺老十分宁静,也很满足。
  
  是英雄不问家世
  贺友直,1922年11月生,浙江镇海人。史书载,浙江文人的祖先迁移自北方,带着北方人的倔强和奋争精神。镇海本沿海一焦山,那儿的先祖落脚后,以其韧性镇海造田,成就了这个宁静小镇,让人们为艺术而生。所以那儿的商人与艺术家大都有宽宏的心怀和大美的心境。
  小的时候,因为母亲去世得早,贺友直寄养在浙江农村姑妈家里,直到1937年小学毕业,大部分时间是在农村度过的。1937年贺友直小学毕业,这年爆发抗日战争,因为父亲失业,贺友直失学了。1938年,贺友直来到上海,先在亲戚开的小铁工厂做工,后到印刷厂当学徒,由于一点小事被工厂开除了,又到乡下当小学教员。还在国民党军队当过一年兵。
  八九岁时,贺友直就开始喜欢画画,在学校里美术课成绩是最好的。之后他的画画兴趣一直没有减退,即使在当学徒的时候也偷着用印刷油墨瞎涂。在旧社会,像贺友直这样的人,想正规地去学画根本没有条件,要从事美术工作就更难了。美专的学费非常高,没有高中文凭进不去。贺友直画连环画是从解放后开始的,那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觉得这是混饭吃的一个门道。1952年贺友直参加工作,先到新美术出版社,后来新美术出版社合并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他一直在那里工作到退休。
  
  《山乡巨变》,连环画坛伟大的转折
  贺友直进入美术界30年来,大约画了五六十本连环画,有好几千幅,如果再加上插图画稿等,恐怕有上万幅了。正如贺友直自己所说:“我从事连环画创作以来,画的东西不少,中间有一转折点,或者说是一个飞跃,就是创作《山乡巨变》。”画《山乡巨变》以前贺友直什么都画,好处是实践的机会多,接触的题材广,逼着你对不同的题材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一定要在表现的手法和技法上去摸索些新的门道。但弊端是:什么都画,精力分散,五花八门,很难形成自己的风格。
  贺友直在《山乡巨变》里的转折和飞跃自有其内因和外因。《山乡巨变》表现的是江南农村,尽管它是湖南的,但与贺友直曾经生活过的浙江,很多地方甚是相像,那些人物也是贺友直熟悉的,对表现那些人物身上曾经的过往,以及从旧到新的变化过程,贺友直很感兴趣,捉摸得准。尤其原作者周立波写得很细腻、很风趣,这跟贺友直的性格、艺术趣味比较接近,这是内因。1959年上海集中了一批人画历史画,其中有很多画中国画的老先生,在这以前贺友直很少接触中国画,也不感兴趣,后来接触了这些老先生,受了他们的影响,同时建国十周年时出了大批好书、好画册,贺友直从中得到不少启示,这是外因。
  《山乡巨变》一共画了三稿,第一次推翻,第二次又推翻,第三次才定下来。第一次画的稿本是有明暗的,画好以后,贺友直自己也觉得画的这个东西不像周立波的原著以及在湖南农村所感受到的情调气氛,领导那里当然也通不过。于是贺友直再到湖南去了几天,跑回来又画了一遍,还是不行,很苦。后来贺友直感到老是自己关起门来苦思冥想不行,于是看了些中国传统绘画:《清明上河图》、《明刊名山图》、《水浒叶子》等。贺友直发现《清明上河图》的视平线在画的外面,是俯视的,看见的东西多,适合于线描表现。而贺友直原来用的视平线很低,是仰视的,前面一个大人一挡,后面就没有东西了。从陈老莲的画中,贺友直又学习到了衣纹处理,试着用白描的方法画了几张,请领导去看。贺友直谦称自己算不得千里马,领导却有伯乐的眼力,一看这几张铅笔画稿马上就肯定下来了,说,你就照这个路子画,这样画对头。
  正如贺友直所说:“后来才懂得连环画表现一个文学作品,除了表现主题思想、人物思想感情以外,还要表现一种感觉:就是说你用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能不能充分表现你对该作品的感觉。我用白描和这样的构图处理,把湖南农村那个时候的面貌,那个时候的人所给我的感觉,比较充分地表现出来了,算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搞创作会有这样的怪现象,按理说应该先有认识,然后出来作品,但有时是作品先出来了,以后才慢慢领悟,得到比较明确的认识。”
  
  有成就不摆姿态,不作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现实主义艺术兴盛时期。现实主义从艺术上讲就是把平民塑造成美神,贺友直的《山乡巨变》,一则是他技艺的成就,二则山乡本是中国农民的去处。农民在解放前是什么,巨变以后变成什么,在贺友直的画里如此清纯传神。白描本是画仕女、贵人的,贺友直神笔借花献佛,农民成了他画中的圣人,这是贺友直对中国连环画的伟大的创造和想象,难怪连吴晗这样的大史学家也赞美连环画与史学一样有存在的历史价值。现实主义艺术兴盛的必然结果预示着中国将迎来一个开放的时代,正如外国大理论家预示,如此勤奋的中国人,会创造世界的神话。开放是中国第二次山乡巨变,而今贺友直获终身成就奖是美术界的又一次山乡巨变。
  贺友直说:“画连环画就是画连环画。好几年前,有两位理论家采访我,说要写一篇关于我的连环画创作。我把资料整理给他们,隔了好几年文章也没有写出来。我对他们说:‘你们不要痛苦了,你们想把连环画拔高没有必要,连环画不像中国画有什么艺术观、哲学观。连环画就是连环画,连环画创作靠改编,作者的世界观和理念已经在他的创作中解决了,连环画家能做到的,就是靠你的生活底子,加上肯用功夫,把文字中没有提到的事补充得更加丰富,你能达到这个要求已经不错了。你一定要把连环画拔得那么高,像抽像画那样前卫、后现代的,对于这些我讲不清楚,我没有这个水平。’我自已心里明白,我只有小学毕业,没有经过专业学堂的学习,理论上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去把连环画艺术创作讲得神乎其神,我只觉得我是画连环画的料。文革结束,荣宝斋要我这位连环画家画中国画,这是赚钱的活,同时朵云轩也要我画扇面。不是我装清高,不要钱,画中国画的稿费比连环画高多了。但中国文人画里画的人物:李白、杜甫、《红楼梦》里的人物,还有钟馗是现实中没有看到过的,而且画中国人物画必须有文学和古文化的修养,我没有这个水平,我没有读过唐诗宋词,文化水平又不高。所以从这方面说,我只能画上海小市民、弄堂里的生活,就是这些也要画出情调来。”
  对于这次获奖,贺友直十分淡泊、宁静:“这次获奖很不容易,我在八十年代前后,也算是连环画界得奖专业户,前后得过六个奖,三个一等奖,还有二等奖、三等奖,到第九届全国美展我已经七十七岁了,我还拿了一块银牌,可能是得奖者中年龄最大的了。我这次得终身成就奖,我觉得够满足了。画连环画的人中没有得到过这种奖,我得到了。我在外国还有一块地砖,美术馆有我的陈列室,我这人有成就不摆姿态,我已经活到这把年纪了我不作秀,我想平平常常地过日子,我要谢谢上帝给我一个好身体。平心而讲,以我这人的能力,没有新中国成立的人民美术出版社为我的创作创造条件去体验生活,没有改革开放,我是不能画出这些好东西的。我的这间屋子虽然小,屋窄心宽,我在绘画界虽然不算富,但也不算穷,我呆在这间屋里搞创作习惯了,我没有什么牢骚可发。”
其他文献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品市场开始全面复苏。现代画廊、艺术品拍卖、艺术博览会等新词汇、新概念逐渐为国人熟知。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艺术品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这给艺术品经营者、艺术家、收藏者带来了机遇也捎来了风险,带来了快乐、刺激也留下了困惑和迷茫。中国艺术品市场就如同一片海洋,深不可测又富含珍宝。本期,我们特邀三位嘉宾与我们一起“潜入”这片“深海”,避“暗礁”,寻“宝藏”
期刊
意识形态不应成为文明交流的障碍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形成了以优秀民族文化为基础、同时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明成果的文化发展格局。  我们认为,文化的影响力是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不同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重
期刊
谭元元是中国乃至世界芭蕾舞界的传奇人物,她11岁进入上海市舞蹈学校学芭蕾,14岁就得奖,15岁参加国际比赛时在倾斜度为15度的舞台上表现突出,国际芭蕾舞界公认的大师俄罗斯芭蕾舞灵魂人物乌兰托娃给出了满分的评价,谭元元成为在国际芭蕾舞比赛上获得金奖的中国人第一人。之后又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芭蕾舞团之一旧金山芭蕾舞团里唯一的首席华人女演员,而且一当就是十年,并成为继刘翔之后第二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期刊
“中国曲艺牡丹奖”是全国曲艺界的最高奖项,代表着艺术的高度和荣誉的顶峰,两年一届,成千上万的竞争者追逐三四十个奖项,多少人孜孜以求、趋之若鹜,只奈僧多粥少,绝大多数人只能高山仰止、空手而回,留下一声叹息或几滴眼泪。  而上海吴家,却一家三口均是牡丹奖得主,堪为曲艺界奇谈、美谈。他们是:父亲吴君玉,著名评话艺术家;母亲徐檬丹,著名评弹作家;儿子吴新伯,评弹界的后起之秀,承父亲之长,继母亲之秀,是一位
期刊
在上海影城旁边的银星假日酒店见到徐小平,其实已经两度更改了采访的时间和地点——时值新年的前夕,贺岁电影正是上演得最热闹的时候,这个上海联和院线的总经理显然非常忙。上海联和院线覆盖全国49座大中城市,向来被视为中国电影市场的“风向标”之一,作为当家人的徐小平的每一个选择,不夸张地说,可以决定一部电影的荣辱成败甚至生死存亡,这样一个在电影行业有举足轻重的“权利”的人,落座后的第一句话却是,你真该写写我
期刊
今天讲演的题目叫做“上海文化的形态”。我想分三个部分来讲——第一部分,文化的形态;第二部分,中国文化的形态;第三部分,上海文化的形态。  讨论上海文化的形态,只能从这个结构过来,这是逻辑——文化的形态到中国文化的形态,然后才是上海文化的形态。一定需要将上海文化放在这样一个大规模的逻辑结构中,它才有价值。  首先,文化的形态究竟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已经是非常紧迫。现在的我们似乎突然进入了一个
期刊
从品牌剧目、品牌院团到品牌剧场,近十年来,中国杂技正展开着意味深长的蜕变,不断注入国际化、市场化意识的同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状态走出国门进入国外的演出市场。沈阳杂技团不断编排着创新剧目,频繁地迈出国门进行巡回演出。近两年中国杂技团的市场重心开始悄悄从海外撤回到国内,改革创新杂技品牌,为之后更有力地“走出去”做准备。而与前两者立足国内、拳打海外的策略不同的是,赵力志带领一支杂技团索性在海外安营扎寨
期刊
2009年度上海文艺创作和重大文化活动颁奖仪式日前举行  2009年度上海文艺创作和重大文化活动颁奖仪式近日隆重举行。颁奖仪式上,歌剧《雷雨》、话剧《秀才与刽子手》、昆曲《长生殿》、电影《赤壁》等16部作品获得“上海文艺创作优品”奖;芭蕾舞《秋》、中国舞《恰同学少年》、杂技《四人造型》等25部作品获“上海文艺创作优秀单项成果奖”;陈燮阳、秦文君、余红仙、黄蜀芹、焦晃、奚美娟、张静娴、宗福先等17位
期刊
整个冬天都没有回过上海。虽然今年北京的天气格外的冷,却时不时地就会冒出些有趣的人好玩儿的事以他们那燃烧着的创意把我和我的梦想滞留在这个城市。腊八那天,我的 “影子的戏院”所在的798艺术区搞了一次艺术家露天派对,一晚上除了几尊表现主义的冰雕不惧低温在零下十五度的雪地上狂撒野,艺术家们全都喝着红酒隔着玻璃齐齐仰望北京格外澄澈的星空。  我一个做上海音乐的上海朋友,即将结束为期一年的北漂生活回去上海住
期刊
近几年,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越来越亮眼的字眼。前不久结束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中央领导再次要求“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和对外文化交流,努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使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有较大提高”。回首近十年,中国文化确实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一幅幅中国文化忙碌着“走出去”的景象络绎不绝。然而倘若仔细观察,热闹风景线的背后却藏着诸多尴尬。与外国院团“走进来”相比,中国团队的“走出去”便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