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来,这是站在全国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高度,结合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而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教育部下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实际上非常清楚地指明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的构建过程。学习的能力不仅要通过传递教给学生,还必须从学生内部发展起来。教学应该是一个促进学生理解和鼓励学生改变头脑中原有的观念的过程,其中,教师只是一个向导或辅导员,一个帮助学生组织学习的人。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新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非常重视初中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背景素材,充实了“科学、技术、社会”等阅读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将老教材中的一些实验或内容改为“活动与探究”。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谈在使用新教材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可学。”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原动力,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最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思维方法的训练,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为此,在教學中,教师必须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实验是培养兴趣的重要手段,它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有着无穷魅力。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途径。例如,在讲到常见的盐、氯化钠时,可向学生介绍氯化钠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融化路面积雪,暧水袋中加适量食盐可使保温时间更长,冬天用淡盐水刷牙可防感冒等,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还应充分利用化学史料及先进的教学媒体和教具,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种强烈的内部动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探索欲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去探索。
三、强化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明创造的源泉。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地是问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设计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点、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研究性。同时,教师还应经常围绕“问题与能力”“疑问与认识”等,启发学生明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道理。使学生明确问题是学习、求知的起点,人正是在“质疑——探究——释疑”的循环中不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懂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学而不思则惘”。
四、对教材中的练习应注意拓展与变式训练
通过变式训练,一来可引导学生学会透过事物纷繁复杂的外部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学会舍弃各种非本质属性,求得对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掌握;二来可引导学生求异、思变,在求异思变中创新,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例如,新教材(人教版)下册65页习题8:某工厂化学室用15%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一定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40g,洗涤后的溶液呈中性。这一定量石油产品中含硫酸的质量多少?在教学中可做如下拓展:
例:如果改用40g15%的氢氧化钾溶液来洗涤这些硫酸(上题中求得的7.35g硫酸),洗涤后的溶液呈 性,溶液pH7,向洗涤后的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色。
再做如下变式训练:
变式I、用40g10%的稀H2SO4可中和一定量的NaOH,如改用40g、10%的稀盐酸来中和这些NaOH,反应后溶液pH 7(填写“大于”、“小于”或“等于”)。
变式II、某工厂原来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所排废水中的硫酸,现改用氢氧化钾溶液中和以得到钾肥,若氢氧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原来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则此时碱流量阀应如何调节( )
A、无需变 B、减小流量
C、加大流量 D、无法确定
变式III、等质量的CO和CH4分别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消耗氧气量较多的是。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适时进行拓展与训练,可使学生对问题的本质属性加深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弱化学生的思维定势,拓展学生思维,活跃思维方式,改善思维品质,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造能力。结合生活实际的变式训练,还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五、坚持写教后感,不断反思教学策略
教后感是指教师在完成某一阶段或某一课时教学后,回顾教学过程,对教学进行加工使其系统化,重新构建教学实践过程;总结教学得失、感想,并升华成经验。教师的反思特指教师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质疑,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建构。教师通过反思,不断研究、改进、优化教学行为的自我完善过程,是教师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课后反思,并及时书写教后感,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
总之,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学过程富有创造性。
一、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可学。”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原动力,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最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思维方法的训练,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为此,在教學中,教师必须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实验是培养兴趣的重要手段,它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有着无穷魅力。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途径。例如,在讲到常见的盐、氯化钠时,可向学生介绍氯化钠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融化路面积雪,暧水袋中加适量食盐可使保温时间更长,冬天用淡盐水刷牙可防感冒等,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还应充分利用化学史料及先进的教学媒体和教具,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种强烈的内部动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探索欲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去探索。
三、强化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明创造的源泉。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地是问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设计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点、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研究性。同时,教师还应经常围绕“问题与能力”“疑问与认识”等,启发学生明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道理。使学生明确问题是学习、求知的起点,人正是在“质疑——探究——释疑”的循环中不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懂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学而不思则惘”。
四、对教材中的练习应注意拓展与变式训练
通过变式训练,一来可引导学生学会透过事物纷繁复杂的外部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学会舍弃各种非本质属性,求得对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掌握;二来可引导学生求异、思变,在求异思变中创新,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例如,新教材(人教版)下册65页习题8:某工厂化学室用15%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一定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40g,洗涤后的溶液呈中性。这一定量石油产品中含硫酸的质量多少?在教学中可做如下拓展:
例:如果改用40g15%的氢氧化钾溶液来洗涤这些硫酸(上题中求得的7.35g硫酸),洗涤后的溶液呈 性,溶液pH7,向洗涤后的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色。
再做如下变式训练:
变式I、用40g10%的稀H2SO4可中和一定量的NaOH,如改用40g、10%的稀盐酸来中和这些NaOH,反应后溶液pH 7(填写“大于”、“小于”或“等于”)。
变式II、某工厂原来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所排废水中的硫酸,现改用氢氧化钾溶液中和以得到钾肥,若氢氧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原来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则此时碱流量阀应如何调节( )
A、无需变 B、减小流量
C、加大流量 D、无法确定
变式III、等质量的CO和CH4分别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消耗氧气量较多的是。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适时进行拓展与训练,可使学生对问题的本质属性加深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弱化学生的思维定势,拓展学生思维,活跃思维方式,改善思维品质,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造能力。结合生活实际的变式训练,还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五、坚持写教后感,不断反思教学策略
教后感是指教师在完成某一阶段或某一课时教学后,回顾教学过程,对教学进行加工使其系统化,重新构建教学实践过程;总结教学得失、感想,并升华成经验。教师的反思特指教师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质疑,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建构。教师通过反思,不断研究、改进、优化教学行为的自我完善过程,是教师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课后反思,并及时书写教后感,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
总之,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学过程富有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