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班级管理;写信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7-0062-02
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时候我还是大四学生。那一年,我在重庆某中学代课,当时的我对教育事业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其中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是,我为代课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在生日的当天写了一封信,并送上一份小礼物。我的初衷是:
(1)相遇是美好的,我要成為学生记忆中的美好。
(2)我不想成为牧羊人,而想成为“水草丰美的发现者”,我要通过写信的方式逼自己去和每一个学生互动,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刚开始这一招效果良好,学生为此很感动,我也很快得到了学生的喜欢和拥戴。在这种美好的感情的刺激之下,我也越来越有干劲。我以为自己精心构筑的“心围墙”,可以暖暖地围住学生,但后来慢慢出现了一些裂痕。
有一次,我记错了某学生的生日,这个学生不知缘由,以为我故意忽视他。恰恰他那段时间学习状态也不怎么好,我狠狠地批评了他。这下可好,他开始耍情绪,认为我不喜欢他,故意和他作对。
还有一次,我在办公室让一位学生传话,让某位正在打乒乓球的学生上来拿小礼物和信件。我等了很久他都没来。正在纳闷的时候,传话的学生跑回来对我说:“他暂时不想来,说让殷老师放着,他会在有空的时候过来取……”“老师,他还说,猜都猜得到殷哥要送什么,不要也罢,他也买得起……”传话的学生很尴尬地望着我,同时也很知趣地安慰了我几句。
说老实话,那时刚刚入职的我,满腔热忱像一下子被冻结了。我表面装着若无其事,其实在心里狠狠地骂这个学生,同时感叹:“唉!世风日下!黄钟废弃!”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管理方面出了什么问题。
开弓没有回头箭,虽然我当时已经对此失去了热情,但还是硬着头皮坚持完了一年。从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人与人是不一样的,部分学生感恩知礼,部分学生习以为常,“至今已觉不新鲜”。坚持的一年,我当然觉得有很大收获,但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想效果,有时候还觉得有点压力。因为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让我下笔时文思泉涌,倾泻如注。
随着教育经验的丰富和教育知识的学习,进入教育岗位几年后的我,日臻老练。在班级管理中,心理学、管理学的知识用得恰如其分,也经常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样拿写信这件事来说。上个学期半期考试过后,我为五班学生写“情怀短信”,这件事确实也做对了(我自己也这么觉得),同时,这件事也被媒体和报纸都报道了。但报纸的大标题是这样的:《好暖心,老师“半期考试后的情怀”——看的家长学生热泪盈眶》。首先,我百分之百相信,大部分人都没有热泪盈眶。其次,报道中说我为班上每个学生都写了一封信,其实这也是没有的事儿,事实是我只写了三十几份,我只为两类学生写了。
第一类:有进步的学生。哪个学生有进步,哪怕只是学习态度的进步,我都会写一则短信表示肯定。
第二类:考差了的学生。那些努力了但没有获得理想成绩的、情绪低落需要安慰的心灵,我都会为他们加油鼓劲。
考得极为优秀的,我一般在食堂请他们喝一杯梅子酒,说一句话——有你们,真幸福!
对于那种进步幅度较大的学生,我兑现了与他们之前的约定:李××得到了一副手套,王×得到了一套《典范英语》,徐×得到了一个文件夹,周×得到了一块手表,高×赢得了一次和老师打篮球的机会……
不管如何,我选准时机,趁热打铁,即时反馈,精准定位,而不是全面铺开。他们在接到礼物的时候都非常激动,而且好多学生在此之后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对于我而言,工作量也不大,也没有压力,干起来也很带劲。
做同样的事情,表面上看只是做法有了些许区别,为什么效果和心境截然不同呢?
这个问题可以用管理学中的“双因素理论”来解释。双因素理论指的是“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它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来的。他在1966年时曾经对200名美国员工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解“人究竟想在工作中得到什么”。根据这个调查,他提出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就是为了满足衣食住行这些基本需求,如工作场所的条件、安全条件、人际关系等因素。“激励因素”是指自我实现和受到尊重的需求。例如,薪资福利是不是比别人高?职位升迁的通道是不是比较顺畅?一个人能不能在社会上获得面子、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样一些关于成就、认可、晋升、工作成长、责任感等高级需求。
赫兹伯格的研究发现:如果工资水平比较低,场所条件太差,人际关系很紧张,这就是保健因素差,员工就会心生不满。所以,一旦有合适的机会,他们也许就会立刻跳槽。但是,当保健因素增多,员工不一定会增强满足感,要想增强员工的满足感,就必须要依靠激励因素。赫兹伯格强调:要想带出一个好的团队,不能仅仅靠保健因素,一定要依赖激励因素,使员工对工作产生正面的情感。
我想,之前的“生日信件”就是一种“保健因素”,所以被搞错了生日日期的学生会产生较强的负面情绪,而过生日的那些学生的新鲜感不够,也不太易感动,不会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而“情怀短信”既是一种“激励因素”又是“抚慰因素”;“情怀短信”既是一种奖励,又是一种认可,对进步的学生和观望的学生都会产生较强的激励效果,没有得到奖励的学生也不会产生负面情绪。所以,后一种方法省时、省力,而且效果也还不错。
注: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CIS下的中学班级教育管理模式探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4—00—025。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重庆,400700)
编辑/于 洪 终校/肖亦华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7-0062-02
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时候我还是大四学生。那一年,我在重庆某中学代课,当时的我对教育事业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其中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是,我为代课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在生日的当天写了一封信,并送上一份小礼物。我的初衷是:
(1)相遇是美好的,我要成為学生记忆中的美好。
(2)我不想成为牧羊人,而想成为“水草丰美的发现者”,我要通过写信的方式逼自己去和每一个学生互动,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刚开始这一招效果良好,学生为此很感动,我也很快得到了学生的喜欢和拥戴。在这种美好的感情的刺激之下,我也越来越有干劲。我以为自己精心构筑的“心围墙”,可以暖暖地围住学生,但后来慢慢出现了一些裂痕。
有一次,我记错了某学生的生日,这个学生不知缘由,以为我故意忽视他。恰恰他那段时间学习状态也不怎么好,我狠狠地批评了他。这下可好,他开始耍情绪,认为我不喜欢他,故意和他作对。
还有一次,我在办公室让一位学生传话,让某位正在打乒乓球的学生上来拿小礼物和信件。我等了很久他都没来。正在纳闷的时候,传话的学生跑回来对我说:“他暂时不想来,说让殷老师放着,他会在有空的时候过来取……”“老师,他还说,猜都猜得到殷哥要送什么,不要也罢,他也买得起……”传话的学生很尴尬地望着我,同时也很知趣地安慰了我几句。
说老实话,那时刚刚入职的我,满腔热忱像一下子被冻结了。我表面装着若无其事,其实在心里狠狠地骂这个学生,同时感叹:“唉!世风日下!黄钟废弃!”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管理方面出了什么问题。
开弓没有回头箭,虽然我当时已经对此失去了热情,但还是硬着头皮坚持完了一年。从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人与人是不一样的,部分学生感恩知礼,部分学生习以为常,“至今已觉不新鲜”。坚持的一年,我当然觉得有很大收获,但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想效果,有时候还觉得有点压力。因为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让我下笔时文思泉涌,倾泻如注。
随着教育经验的丰富和教育知识的学习,进入教育岗位几年后的我,日臻老练。在班级管理中,心理学、管理学的知识用得恰如其分,也经常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样拿写信这件事来说。上个学期半期考试过后,我为五班学生写“情怀短信”,这件事确实也做对了(我自己也这么觉得),同时,这件事也被媒体和报纸都报道了。但报纸的大标题是这样的:《好暖心,老师“半期考试后的情怀”——看的家长学生热泪盈眶》。首先,我百分之百相信,大部分人都没有热泪盈眶。其次,报道中说我为班上每个学生都写了一封信,其实这也是没有的事儿,事实是我只写了三十几份,我只为两类学生写了。
第一类:有进步的学生。哪个学生有进步,哪怕只是学习态度的进步,我都会写一则短信表示肯定。
第二类:考差了的学生。那些努力了但没有获得理想成绩的、情绪低落需要安慰的心灵,我都会为他们加油鼓劲。
考得极为优秀的,我一般在食堂请他们喝一杯梅子酒,说一句话——有你们,真幸福!
对于那种进步幅度较大的学生,我兑现了与他们之前的约定:李××得到了一副手套,王×得到了一套《典范英语》,徐×得到了一个文件夹,周×得到了一块手表,高×赢得了一次和老师打篮球的机会……
不管如何,我选准时机,趁热打铁,即时反馈,精准定位,而不是全面铺开。他们在接到礼物的时候都非常激动,而且好多学生在此之后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对于我而言,工作量也不大,也没有压力,干起来也很带劲。
做同样的事情,表面上看只是做法有了些许区别,为什么效果和心境截然不同呢?
这个问题可以用管理学中的“双因素理论”来解释。双因素理论指的是“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它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来的。他在1966年时曾经对200名美国员工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解“人究竟想在工作中得到什么”。根据这个调查,他提出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就是为了满足衣食住行这些基本需求,如工作场所的条件、安全条件、人际关系等因素。“激励因素”是指自我实现和受到尊重的需求。例如,薪资福利是不是比别人高?职位升迁的通道是不是比较顺畅?一个人能不能在社会上获得面子、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样一些关于成就、认可、晋升、工作成长、责任感等高级需求。
赫兹伯格的研究发现:如果工资水平比较低,场所条件太差,人际关系很紧张,这就是保健因素差,员工就会心生不满。所以,一旦有合适的机会,他们也许就会立刻跳槽。但是,当保健因素增多,员工不一定会增强满足感,要想增强员工的满足感,就必须要依靠激励因素。赫兹伯格强调:要想带出一个好的团队,不能仅仅靠保健因素,一定要依赖激励因素,使员工对工作产生正面的情感。
我想,之前的“生日信件”就是一种“保健因素”,所以被搞错了生日日期的学生会产生较强的负面情绪,而过生日的那些学生的新鲜感不够,也不太易感动,不会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而“情怀短信”既是一种“激励因素”又是“抚慰因素”;“情怀短信”既是一种奖励,又是一种认可,对进步的学生和观望的学生都会产生较强的激励效果,没有得到奖励的学生也不会产生负面情绪。所以,后一种方法省时、省力,而且效果也还不错。
注: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CIS下的中学班级教育管理模式探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4—00—025。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重庆,400700)
编辑/于 洪 终校/肖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