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要促成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其支点只能是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恰当地、完美地表达自己。只要落实了这个支点,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思维训练等就会全盘皆活。
关键词:阅读教学;支点;表达
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这根本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可是我们在注重语文阅读教学时候,却忽略了这个问题。再加上应考的因素,问题越发变得扑朔迷离了。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吕叔湘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实质上就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工具。语言符号和思想是同时存在的,它不像橘子皮一样,可以剥下来扔掉。语文阅读教学要促成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其支点只能是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恰当地、完美地表达自己。只要落实了这个支点,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思维训练等就会全盘皆活。因为学会表达的过程,就是体验生活、体悟文思、接受训练的过程。
1.学会表达,就是要在特定语境中恰当地表情达意
离开了学会表达的思想教育,难免是空洞的说教;离开了学会表达的审美陶冶,难免是生硬的美学理论的灌输;离开了学会表达的思维训练,难免是简单的智力游戏;离开了学会表达的语言分析,那是对鲜活语言的静态解剖。
现在的学生,他们从小学到中学,当然也学过了几百篇文章,可是为什么还是文句不通、错字连篇呢?问题在于,我们的学生没有真正“读书”,他们一般不是“听书”就是“练书”。教师以为教得学生会几道题、能理解文章中的微言大义就行了,其实,仅此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怎么教?怎么使学生有所得?笔者提倡一节课要有一个亮点,这个“亮点”,即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教《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课时,笔者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深”字,然后让学生们讨论:这个“深”字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这里的庭院“深”,人物关系“深”。这就对了。这两个“深”字,体现了贾府与皇家的渊源以及人物性格。这才是把文本读透。
理解还只是在破译别人的东西,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母语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自然反复。“重复是语言学习之母”,有些人将记忆视为死读书。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记忆不仅是信息的输入、储存,而且还包括信息的整合、提取。要使自己出口成章,就必须饱读诗书,不仅要多读,而且要破读。
2.学会表达就是要学着说,学着写
著名作家陈丹燕说:“写作其实是寻找一种合适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方法,和选择穿什么衣服有很多相似。”可见,在胸藏万汇,饱读诗书,积累了才思、才情、才学以后,关键是选择恰当、完美的语言抒写自己,说自己的人生体验,写自己的独特感受。
当然,根据心理学、语言学的观点,“说”与“写”不仅依赖于人生经历与体验,而且也来自于真实的环境。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说”与“写”的潜能较易得到激发,人格力量较易得到发挥。以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和以语文形式而进行的文学感悟课,都能使学生的口语表达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工具,学生能随时捕捉话题,即兴表达自己的观点,思维敏捷,条理清楚,感情充沛。还有故事会、讨论会、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也是学会表达的极好形式,是表达能力生成发展的肥沃土壤。客观地说,语文的表达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不是改出来的,而是反复自求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最好是一个读者、听者,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3.让学生从批语中获得表达能力提升的动力
批语,这是学生都极为关注的,教师要利用好这一工具。如此批语,多美呀——看了你的文章,我落泪了。我们的批语应以鼓励为主,从篇、段、句到字,让学生永远有自信心、进取心。我们要善于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现在一些现成的作文题目缺乏灵活性,《暑假记事》《我的新同学》等都是些老掉牙的题目。我们换一下,就有新意了——《2006——我的暑假》《开学一个月后》《我在这里认识了他(她)》……要学生表达得有新意,不如要求老师有宽容的意识,有创新的意识。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爱的教学。20世纪90年代末有位心理学教授在初中生中做了一次实验。他让学生对父母说一声:“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然后把结果告诉老师。父母的反应有这样两类:①惊讶之余,认为孩子做了坏事,占78.2%。②感动。所以,我们中国人太需要学习用语言表达了,并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人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教育局教师培训中心)
关键词:阅读教学;支点;表达
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这根本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可是我们在注重语文阅读教学时候,却忽略了这个问题。再加上应考的因素,问题越发变得扑朔迷离了。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吕叔湘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实质上就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工具。语言符号和思想是同时存在的,它不像橘子皮一样,可以剥下来扔掉。语文阅读教学要促成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其支点只能是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恰当地、完美地表达自己。只要落实了这个支点,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思维训练等就会全盘皆活。因为学会表达的过程,就是体验生活、体悟文思、接受训练的过程。
1.学会表达,就是要在特定语境中恰当地表情达意
离开了学会表达的思想教育,难免是空洞的说教;离开了学会表达的审美陶冶,难免是生硬的美学理论的灌输;离开了学会表达的思维训练,难免是简单的智力游戏;离开了学会表达的语言分析,那是对鲜活语言的静态解剖。
现在的学生,他们从小学到中学,当然也学过了几百篇文章,可是为什么还是文句不通、错字连篇呢?问题在于,我们的学生没有真正“读书”,他们一般不是“听书”就是“练书”。教师以为教得学生会几道题、能理解文章中的微言大义就行了,其实,仅此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怎么教?怎么使学生有所得?笔者提倡一节课要有一个亮点,这个“亮点”,即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教《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课时,笔者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深”字,然后让学生们讨论:这个“深”字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这里的庭院“深”,人物关系“深”。这就对了。这两个“深”字,体现了贾府与皇家的渊源以及人物性格。这才是把文本读透。
理解还只是在破译别人的东西,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母语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自然反复。“重复是语言学习之母”,有些人将记忆视为死读书。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记忆不仅是信息的输入、储存,而且还包括信息的整合、提取。要使自己出口成章,就必须饱读诗书,不仅要多读,而且要破读。
2.学会表达就是要学着说,学着写
著名作家陈丹燕说:“写作其实是寻找一种合适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方法,和选择穿什么衣服有很多相似。”可见,在胸藏万汇,饱读诗书,积累了才思、才情、才学以后,关键是选择恰当、完美的语言抒写自己,说自己的人生体验,写自己的独特感受。
当然,根据心理学、语言学的观点,“说”与“写”不仅依赖于人生经历与体验,而且也来自于真实的环境。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说”与“写”的潜能较易得到激发,人格力量较易得到发挥。以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和以语文形式而进行的文学感悟课,都能使学生的口语表达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工具,学生能随时捕捉话题,即兴表达自己的观点,思维敏捷,条理清楚,感情充沛。还有故事会、讨论会、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也是学会表达的极好形式,是表达能力生成发展的肥沃土壤。客观地说,语文的表达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不是改出来的,而是反复自求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最好是一个读者、听者,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3.让学生从批语中获得表达能力提升的动力
批语,这是学生都极为关注的,教师要利用好这一工具。如此批语,多美呀——看了你的文章,我落泪了。我们的批语应以鼓励为主,从篇、段、句到字,让学生永远有自信心、进取心。我们要善于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现在一些现成的作文题目缺乏灵活性,《暑假记事》《我的新同学》等都是些老掉牙的题目。我们换一下,就有新意了——《2006——我的暑假》《开学一个月后》《我在这里认识了他(她)》……要学生表达得有新意,不如要求老师有宽容的意识,有创新的意识。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爱的教学。20世纪90年代末有位心理学教授在初中生中做了一次实验。他让学生对父母说一声:“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然后把结果告诉老师。父母的反应有这样两类:①惊讶之余,认为孩子做了坏事,占78.2%。②感动。所以,我们中国人太需要学习用语言表达了,并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人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教育局教师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