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普通教师能走多远?19年的教育生活,他以学习与思考为羽翼,从山村走到县城,从县城走到省城,从普通教师跨上教研员的路。起点学历只是中师的他,时时心存危机,时时警示自己充电……一路走来,一路花开。“常德市优秀教师”“长沙市优秀教师”“长沙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以及雨花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十佳教学能手”等荣誉纷至沓来。
结缘书香,读出教师专业的厚度
工作19年,他一直与书为友。最初,为文凭为资历而读:大专,本科;诵读培训……他在不同的书本里流连,在不同的课堂里辗转。1998年,终于完成了最初的规划,可回头时才蓦然发现:真正目标仍然很遥远——一次失败的教学比武之后,他才明白学科知识与教育能力原本不是正相关的关系;读书读出能力是一门技术活。
痛定思痛,处在偏僻的乡村小学的他,开始四处寻觅可以指引泅渡方向的师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师范的班主任(时教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杨智慧老师成了他的人生贵人。杨老师学富五车,著述丰厚,是《学语文》等多种专业杂志的封面人物,更是一位执著耕耘在一线教育田野的守望者。杨老师欣然接受昔日学生的请求,重新为他规划了一条读书的路。
根据杨老师的安排,他承担了一项市级独立科研课题“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对于教育科研一无所知,他就从最基础的《教育科研方法》等书籍读起;师范专业局限,对教育史及教育名家主张与思想了解肤浅,他就从孔子、叶圣陶、陶行知,到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大师轮着读。一位教育大师,就是一座精神的丰碑,与他们对话,他的灵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洗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爱孩子。”大师们用一生写一句话,他也想一辈子能写一句话、做一件事。
学校的工作繁忙,他在什么时间读书呢?他善于在各种时间罅隙里零读。我们走进他的家走进他的生活才发现:不管是他的家里还是办公室里都堆满了书,无论是节假日、星期天,无论是在外出开会的车上,还是在旅店里,他都在读书。只要有空,他肯定是在读书。在家里,他常常凌晨四五点钟就起床读书、写东西……许多人都感叹现代人忙碌,没有时间读书,那一刻,我们发现:原来读书时间从来就不是个问题。
渐渐的,他读书的策略也丰富起来。一是时尚阅读与专业阅读结合。比如倡导语感时研读《语感论》之类的书,鼓励探究高效课堂时着力研读《高效课堂二十二条》,等等。不过,他深知仅仅迎合热点与潮流阅读而没有宽广的阅读背景做支撑的话,阅读很容易因肤浅而变成一种简单的接受,而非富于思辨的碰撞式接受与自主建构。因此,他依然每年有自己的“阅读规划”,不因流行而流转。二是既读大师鸿篇巨制又读草根微声音。他说:我是山顶一棵草,不是我高,是山高,每个人都是一定意义下的高山。他说,读书要亲近大师,厚厚的《叶圣陶文集》他不知道研读了多少遍。不过,如果以为走进大师、学习大师就够了,绝对也是一个误区。来自一线教学、来自学生中间的大大小小的问题、现象,往往离理论最近,离真理最近。不能走入实践,不能贴近一线课堂的真实现状与需求,阅读很容易变成没有经过实践润泽的伪阅读,个人专业修养也容易变成缺乏实战能力的伪修养。教师如此,专职的教育科研人员也是如此。三是既读专业圈子又读晕轮之外。他说,教育的边界在哪里,阅读边界就应该在哪里。从孔子到苏格拉底,从叶圣陶到苏霍姆林斯基,纵观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哪位不是跨学科的大师、跨学问的大学者,融会方能贯通。他还说,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不能仅看教育那点事,仅读教育那点书。
阅读书籍,他没有忘记记下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厚厚的心得、厚厚的札记与时间一起增长一起灿烂。近几年,他撰写的读书笔记《一个教研员的阅读觅渡》获得省特等奖;《做关注天空的教师》《读出你自己》《心弦微动难入骨》等一系列读书心得文章发表在《教学与管理》《中小学管理》等专业期刊上;《多吸收,少批判》还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中学语文》全文转载……
在书香里品味着前人的精神琼浆,他努力润泽、丰满着自己。一个普通教师能走多远?路途的长度应该延伸在不知不觉间吧。
立足课堂,悟得教育艺术的深度
作为师者,读书读世界,落脚点都在一个“教”字上。毕竟,教师阅读的终极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这些年,他始终重点围绕教育而读书,围绕着如何实现高效课堂而读书。
他善以批判吸收的心态看待前人的成果,能以实践作为检验效果的唯一标准。他争取一切机会听名师新课,“大夏书系”里几乎所有名师的作品他都购买过,课程论专家诸如潘新和、王荣生等教授的专著当然更不会遗漏。不仅如此,他还努力践行理论于课堂。
2011年,他在《走进语文之门》一书中看到了王荣生教授提出的“语文教材选文应实现‘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功能”的观点。是不是这样呢?小学语文课堂能按照这样的理念实施教学吗?千议万辩,不如在课堂里实实在在地走一遍。于是,接下来的一年里,他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扁鹊治病》所在的单元为例进行教学尝试。最后,他结合单元整组教学观点和选文四功能观点,尝试了四节课四步教文的方法。第一节:“样本”策略教《纪昌学射》,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读写疑惑”出发走进文本,创建一种学习同类文本的学法视角的课堂。第二节:“定篇”策略教《扁鹊治病》,以“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学习经典的丰富蕴涵,培育文学文化素养”为目标,紧抓言语特点与说理方式进行言语学习与实践活动。第三节:“例文”策略教《普罗米修斯》,旨在以该文的学习,落实“品心理,知心灵”这个阅读故事的程序性知识,直抵单元目标。第四节:“用件”策略教《文成公主进藏》《渔夫的故事》。经过实践,这种做法不错,一度在区校之间推广,整个实践与思考的过程也被他写成7000多字的《从反思到突围——<扁鹊治病>教后》一文发表于《湖南教育》(2012年第8期,中旬刊),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种教材功能观下他进行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时的成与败。 此外,他敢于亮出自我,直面挑战。2009年起,他把每一节课当成公开课来认真教学,所有的课对学校教师随时开放,基本上每节课都写教学反思,每学期至少重点磨一堂课,从理念与操作策略上突破自我。他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区的各级教学比赛,10多次获得一等奖。2005年10月,参加常德市电化教育馆组织的阅读教学比武,获常德市第一名。2007年10月,参加全国反馈教学法研究会主办的教学大赛,执教的《长相思》获一等奖。同年11月,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品在湖南省电化教育馆组织的“三优联评”活动中获“三优全能”综合评比一等奖。2008年元月,参加长沙市教科院组织的录像课选拔赛,区赛、市赛均获一等奖。2011年,执教的《伯牙绝弦》在长沙市教科院组织的录像课比赛中再次获得一等奖,该课在长沙市高效课堂开放活动中展示,获得了一致好评。2012年,在湖南省电化教育馆组织的“湖南省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中,为来自全省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授课讲学,执教《月光曲》,效果得到了省市专家及学员的一致认可与肯定……他把这些教学过程整理成设计或实录,先后有20多个课堂设计或实录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设计》等专业杂志上发表。除了参与竞赛,他还以上年会课、观摩课、手拉手交流课等方式,与全国各地的教育行家交流教学艺术。2009年5月,2010年10月,他带领学校名师工作室成员北上北京清华园,南下深圳罗湖,分别与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广东省名师工作室共构课堂,自己执教《伯牙绝弦》和《地震中的父与子》,得到了窦桂梅、赵志祥等名师的高度肯定。近几年,个人被《湖南教育》(2011年第4期)杂志“湖湘语文人物方阵”专栏宣传,被《教师》(2012年第11期)杂志刊载为封面人物。
在平凡的教育原野上,一个普通教师能走多远?也许,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科研为体,垒积教育人生的高度
教育是一门且行且思的科学。他非常注重基于具体小问题的行动研究,并及时总结经验。2000年以来,《语文教学创新的四条根》等文章先后在《人民教育》《湖南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管理》等20多家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目前已公开发表近200篇。所撰文章形式多样,涉及广泛。有较为精辟的观点论文,也有生动的教育叙事,还有各种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育随笔、课题总结等文章。2006年,他出版了个人教育专著《理想在行走中生成》,教育名师李镇西老师做了热情指点,并专门题字鼓励。近几年,主编或参编了《小学语文轻松100分》《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湘教版)》《古诗文阅读》《中华经典诵读》《健康教育》《写字》等10多本书籍。至此,他对教育的思考慢慢由零散片面走向了整体与深刻。
此外,他不仅自己积极投身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更注重引领团队走上科研之路。近几年,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中层管理人员,他都带领老师们一起活跃在课题研究的世界里。或进行专题讲座,或组织案例分析,或指导教师进行经验总结……1998年,他第一次主持“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研究。这是当时唯一由一所乡村小学独立承担的市级课题。两眼一抹黑的他,啃着《教育科研方法》大部头,周末四处出击求教专家,而后回校传经授法。三年后,课题高质量结题,喜获市一等奖。2004年,“思想品德教育的深化研究”课题又获得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课题一等奖。2006年,“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在湖南省电化教育馆组织的“十五”现代教育技术课题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近两年主持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学校、家庭协同教育研究”和“基于问题进行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两个省、市课题,均成功结题并获奖。此间,他个人被长沙市教科院评为长沙市2003—2008年度中小学“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科研本身的价值在其次,让大家有了研究意识与能力,能日新月异地做教育,让有幸结缘成为共同体的教师都有一个有尊严的教育人生,这才是更有意义的事情。他这样说。
以学促学,给予青年教师成长的温度
教育是志同道合者共同的事业。因此,无论在怎样的岗位,他总是积极融入团队,以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感悟,努力为青年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恰当温度。作为学校的教研组长、教科室主任,作为学校名师工作室的首席名师期间,他致力于团队建设,辅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进行论文撰写,鼓励与指导参与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办校级杂志、建专题网站……
对待青年教师,他像恩师一样,从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倾囊相授。为了与徒弟磨一节比赛课,有时,他自己要查阅几天的资料,要设计几套方案,自己要进行几次试教检验,那架势比自己参赛还下工夫。他说,学习与研究,都是一件十分严谨的事情,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没有深入的实践与思考同样没有发言权。
他告诉青年教师:学习需要积极但不能急躁,需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与从容。看到徒弟四处收集诸如教学实录、经典案例、治班方法之类的资料,他敏锐地意识到年轻教师可能会滑向狭隘的“实用主义”的误区,他谆谆告诫:“刨根问底比操作方略重要。按图索骥的初期效果不错,但如果仅仅停留于此,终将难以成大器。”他说,看到别人的成功做法,你首先想到的不是拿来使用,而应该尽量从各个角度思考它的来龙去脉。比如魏书生的班级管理,你是拿来照着操作,还是先思考他为什么那样操作?魏老师对不同素质的学生群体,在操作上会有什么不同,以及同一个学生群体在不同阶段会用怎样的管理方式,具体做法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名家的教学实录,他为什么那样处理教材、设置教学策略?同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相似,过程却迥异,效果都还不错,你怎么看这同中之异,这可能比照葫芦画瓢更有利于个人专业成长……
他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读书感悟与青年教师细心地交流。
天道酬勤,有付出就有回报。辅导彭佳佳老师第一次登上全国创新杯大赛的赛场,就喜获一等奖;徒弟刘优花参加工作才三年,10多篇论文获得省市奖励;2010年,指导8名教师参加全国创新杯教学大赛,有7名获得一等奖;2012年,指导李莎老师执教《送元二使安西》参加湖南教育为先在线组织的“湖湘语文风采”大赛,获得特等奖,谭继红老师参加现场评课比赛,获得一等奖,雨花方阵获得金奖,个人也荣获“湖湘语文团队指导教师奖”;参与指导育新学校郭孜孜老师参加长沙市星城杯教师素养大赛,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指导砂子塘二小曹潆月老师参加长沙市教科院组织的习作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
现在,作为专职语文教研员,他不仅把工作做在刀刃上,更努力把工作做在磨刀的过程里。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他组建“雨花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定期上课、研讨、读书交流;利用雨花语文教师QQ群,把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工作做在日常生活里……作为一个语文行者,他努力把服务的目光放得更广阔。2011年到2013年间,他分别以“国培计划”授课专家及“湖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讲教师”的身份,10余次为全省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授课,为衡阳师范学院和广西师范大学的国培班学员上课。《做一个有职业尊严的教师》《教研:通向未来的自己》……他用自己的经历、思考言说着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与领悟。无论在怎样的讲台上,他总是挂着诚恳的笑容,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台下的听众用智慧用梦想交流。
而今,年近不惑,两鬓已有白发的书生辛晓明,依然朝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路,跋涉着,成长着……一个普通教师能走多远?我们相信,梦有多远,路就应该有多远。
(策划编辑:蹇 影;文字校对:周奇分)
结缘书香,读出教师专业的厚度
工作19年,他一直与书为友。最初,为文凭为资历而读:大专,本科;诵读培训……他在不同的书本里流连,在不同的课堂里辗转。1998年,终于完成了最初的规划,可回头时才蓦然发现:真正目标仍然很遥远——一次失败的教学比武之后,他才明白学科知识与教育能力原本不是正相关的关系;读书读出能力是一门技术活。
痛定思痛,处在偏僻的乡村小学的他,开始四处寻觅可以指引泅渡方向的师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师范的班主任(时教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杨智慧老师成了他的人生贵人。杨老师学富五车,著述丰厚,是《学语文》等多种专业杂志的封面人物,更是一位执著耕耘在一线教育田野的守望者。杨老师欣然接受昔日学生的请求,重新为他规划了一条读书的路。
根据杨老师的安排,他承担了一项市级独立科研课题“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对于教育科研一无所知,他就从最基础的《教育科研方法》等书籍读起;师范专业局限,对教育史及教育名家主张与思想了解肤浅,他就从孔子、叶圣陶、陶行知,到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大师轮着读。一位教育大师,就是一座精神的丰碑,与他们对话,他的灵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洗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爱孩子。”大师们用一生写一句话,他也想一辈子能写一句话、做一件事。
学校的工作繁忙,他在什么时间读书呢?他善于在各种时间罅隙里零读。我们走进他的家走进他的生活才发现:不管是他的家里还是办公室里都堆满了书,无论是节假日、星期天,无论是在外出开会的车上,还是在旅店里,他都在读书。只要有空,他肯定是在读书。在家里,他常常凌晨四五点钟就起床读书、写东西……许多人都感叹现代人忙碌,没有时间读书,那一刻,我们发现:原来读书时间从来就不是个问题。
渐渐的,他读书的策略也丰富起来。一是时尚阅读与专业阅读结合。比如倡导语感时研读《语感论》之类的书,鼓励探究高效课堂时着力研读《高效课堂二十二条》,等等。不过,他深知仅仅迎合热点与潮流阅读而没有宽广的阅读背景做支撑的话,阅读很容易因肤浅而变成一种简单的接受,而非富于思辨的碰撞式接受与自主建构。因此,他依然每年有自己的“阅读规划”,不因流行而流转。二是既读大师鸿篇巨制又读草根微声音。他说:我是山顶一棵草,不是我高,是山高,每个人都是一定意义下的高山。他说,读书要亲近大师,厚厚的《叶圣陶文集》他不知道研读了多少遍。不过,如果以为走进大师、学习大师就够了,绝对也是一个误区。来自一线教学、来自学生中间的大大小小的问题、现象,往往离理论最近,离真理最近。不能走入实践,不能贴近一线课堂的真实现状与需求,阅读很容易变成没有经过实践润泽的伪阅读,个人专业修养也容易变成缺乏实战能力的伪修养。教师如此,专职的教育科研人员也是如此。三是既读专业圈子又读晕轮之外。他说,教育的边界在哪里,阅读边界就应该在哪里。从孔子到苏格拉底,从叶圣陶到苏霍姆林斯基,纵观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哪位不是跨学科的大师、跨学问的大学者,融会方能贯通。他还说,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不能仅看教育那点事,仅读教育那点书。
阅读书籍,他没有忘记记下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厚厚的心得、厚厚的札记与时间一起增长一起灿烂。近几年,他撰写的读书笔记《一个教研员的阅读觅渡》获得省特等奖;《做关注天空的教师》《读出你自己》《心弦微动难入骨》等一系列读书心得文章发表在《教学与管理》《中小学管理》等专业期刊上;《多吸收,少批判》还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中学语文》全文转载……
在书香里品味着前人的精神琼浆,他努力润泽、丰满着自己。一个普通教师能走多远?路途的长度应该延伸在不知不觉间吧。
立足课堂,悟得教育艺术的深度
作为师者,读书读世界,落脚点都在一个“教”字上。毕竟,教师阅读的终极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这些年,他始终重点围绕教育而读书,围绕着如何实现高效课堂而读书。
他善以批判吸收的心态看待前人的成果,能以实践作为检验效果的唯一标准。他争取一切机会听名师新课,“大夏书系”里几乎所有名师的作品他都购买过,课程论专家诸如潘新和、王荣生等教授的专著当然更不会遗漏。不仅如此,他还努力践行理论于课堂。
2011年,他在《走进语文之门》一书中看到了王荣生教授提出的“语文教材选文应实现‘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功能”的观点。是不是这样呢?小学语文课堂能按照这样的理念实施教学吗?千议万辩,不如在课堂里实实在在地走一遍。于是,接下来的一年里,他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扁鹊治病》所在的单元为例进行教学尝试。最后,他结合单元整组教学观点和选文四功能观点,尝试了四节课四步教文的方法。第一节:“样本”策略教《纪昌学射》,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读写疑惑”出发走进文本,创建一种学习同类文本的学法视角的课堂。第二节:“定篇”策略教《扁鹊治病》,以“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学习经典的丰富蕴涵,培育文学文化素养”为目标,紧抓言语特点与说理方式进行言语学习与实践活动。第三节:“例文”策略教《普罗米修斯》,旨在以该文的学习,落实“品心理,知心灵”这个阅读故事的程序性知识,直抵单元目标。第四节:“用件”策略教《文成公主进藏》《渔夫的故事》。经过实践,这种做法不错,一度在区校之间推广,整个实践与思考的过程也被他写成7000多字的《从反思到突围——<扁鹊治病>教后》一文发表于《湖南教育》(2012年第8期,中旬刊),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种教材功能观下他进行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时的成与败。 此外,他敢于亮出自我,直面挑战。2009年起,他把每一节课当成公开课来认真教学,所有的课对学校教师随时开放,基本上每节课都写教学反思,每学期至少重点磨一堂课,从理念与操作策略上突破自我。他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区的各级教学比赛,10多次获得一等奖。2005年10月,参加常德市电化教育馆组织的阅读教学比武,获常德市第一名。2007年10月,参加全国反馈教学法研究会主办的教学大赛,执教的《长相思》获一等奖。同年11月,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品在湖南省电化教育馆组织的“三优联评”活动中获“三优全能”综合评比一等奖。2008年元月,参加长沙市教科院组织的录像课选拔赛,区赛、市赛均获一等奖。2011年,执教的《伯牙绝弦》在长沙市教科院组织的录像课比赛中再次获得一等奖,该课在长沙市高效课堂开放活动中展示,获得了一致好评。2012年,在湖南省电化教育馆组织的“湖南省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中,为来自全省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授课讲学,执教《月光曲》,效果得到了省市专家及学员的一致认可与肯定……他把这些教学过程整理成设计或实录,先后有20多个课堂设计或实录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设计》等专业杂志上发表。除了参与竞赛,他还以上年会课、观摩课、手拉手交流课等方式,与全国各地的教育行家交流教学艺术。2009年5月,2010年10月,他带领学校名师工作室成员北上北京清华园,南下深圳罗湖,分别与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广东省名师工作室共构课堂,自己执教《伯牙绝弦》和《地震中的父与子》,得到了窦桂梅、赵志祥等名师的高度肯定。近几年,个人被《湖南教育》(2011年第4期)杂志“湖湘语文人物方阵”专栏宣传,被《教师》(2012年第11期)杂志刊载为封面人物。
在平凡的教育原野上,一个普通教师能走多远?也许,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科研为体,垒积教育人生的高度
教育是一门且行且思的科学。他非常注重基于具体小问题的行动研究,并及时总结经验。2000年以来,《语文教学创新的四条根》等文章先后在《人民教育》《湖南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管理》等20多家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目前已公开发表近200篇。所撰文章形式多样,涉及广泛。有较为精辟的观点论文,也有生动的教育叙事,还有各种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育随笔、课题总结等文章。2006年,他出版了个人教育专著《理想在行走中生成》,教育名师李镇西老师做了热情指点,并专门题字鼓励。近几年,主编或参编了《小学语文轻松100分》《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湘教版)》《古诗文阅读》《中华经典诵读》《健康教育》《写字》等10多本书籍。至此,他对教育的思考慢慢由零散片面走向了整体与深刻。
此外,他不仅自己积极投身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更注重引领团队走上科研之路。近几年,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中层管理人员,他都带领老师们一起活跃在课题研究的世界里。或进行专题讲座,或组织案例分析,或指导教师进行经验总结……1998年,他第一次主持“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研究。这是当时唯一由一所乡村小学独立承担的市级课题。两眼一抹黑的他,啃着《教育科研方法》大部头,周末四处出击求教专家,而后回校传经授法。三年后,课题高质量结题,喜获市一等奖。2004年,“思想品德教育的深化研究”课题又获得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课题一等奖。2006年,“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在湖南省电化教育馆组织的“十五”现代教育技术课题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近两年主持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学校、家庭协同教育研究”和“基于问题进行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两个省、市课题,均成功结题并获奖。此间,他个人被长沙市教科院评为长沙市2003—2008年度中小学“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科研本身的价值在其次,让大家有了研究意识与能力,能日新月异地做教育,让有幸结缘成为共同体的教师都有一个有尊严的教育人生,这才是更有意义的事情。他这样说。
以学促学,给予青年教师成长的温度
教育是志同道合者共同的事业。因此,无论在怎样的岗位,他总是积极融入团队,以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感悟,努力为青年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恰当温度。作为学校的教研组长、教科室主任,作为学校名师工作室的首席名师期间,他致力于团队建设,辅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进行论文撰写,鼓励与指导参与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办校级杂志、建专题网站……
对待青年教师,他像恩师一样,从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倾囊相授。为了与徒弟磨一节比赛课,有时,他自己要查阅几天的资料,要设计几套方案,自己要进行几次试教检验,那架势比自己参赛还下工夫。他说,学习与研究,都是一件十分严谨的事情,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没有深入的实践与思考同样没有发言权。
他告诉青年教师:学习需要积极但不能急躁,需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与从容。看到徒弟四处收集诸如教学实录、经典案例、治班方法之类的资料,他敏锐地意识到年轻教师可能会滑向狭隘的“实用主义”的误区,他谆谆告诫:“刨根问底比操作方略重要。按图索骥的初期效果不错,但如果仅仅停留于此,终将难以成大器。”他说,看到别人的成功做法,你首先想到的不是拿来使用,而应该尽量从各个角度思考它的来龙去脉。比如魏书生的班级管理,你是拿来照着操作,还是先思考他为什么那样操作?魏老师对不同素质的学生群体,在操作上会有什么不同,以及同一个学生群体在不同阶段会用怎样的管理方式,具体做法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名家的教学实录,他为什么那样处理教材、设置教学策略?同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相似,过程却迥异,效果都还不错,你怎么看这同中之异,这可能比照葫芦画瓢更有利于个人专业成长……
他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读书感悟与青年教师细心地交流。
天道酬勤,有付出就有回报。辅导彭佳佳老师第一次登上全国创新杯大赛的赛场,就喜获一等奖;徒弟刘优花参加工作才三年,10多篇论文获得省市奖励;2010年,指导8名教师参加全国创新杯教学大赛,有7名获得一等奖;2012年,指导李莎老师执教《送元二使安西》参加湖南教育为先在线组织的“湖湘语文风采”大赛,获得特等奖,谭继红老师参加现场评课比赛,获得一等奖,雨花方阵获得金奖,个人也荣获“湖湘语文团队指导教师奖”;参与指导育新学校郭孜孜老师参加长沙市星城杯教师素养大赛,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指导砂子塘二小曹潆月老师参加长沙市教科院组织的习作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
现在,作为专职语文教研员,他不仅把工作做在刀刃上,更努力把工作做在磨刀的过程里。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他组建“雨花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定期上课、研讨、读书交流;利用雨花语文教师QQ群,把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工作做在日常生活里……作为一个语文行者,他努力把服务的目光放得更广阔。2011年到2013年间,他分别以“国培计划”授课专家及“湖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讲教师”的身份,10余次为全省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授课,为衡阳师范学院和广西师范大学的国培班学员上课。《做一个有职业尊严的教师》《教研:通向未来的自己》……他用自己的经历、思考言说着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与领悟。无论在怎样的讲台上,他总是挂着诚恳的笑容,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台下的听众用智慧用梦想交流。
而今,年近不惑,两鬓已有白发的书生辛晓明,依然朝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路,跋涉着,成长着……一个普通教师能走多远?我们相信,梦有多远,路就应该有多远。
(策划编辑:蹇 影;文字校对:周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