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送别,异样的情怀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ia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复习回归课本时,我让学生将《唐诗宋词选读》上的诗歌按照题材进行归类,学生提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好归类,不知道归在哪一类诗歌中。
  我的回答是:这首诗应该归在送别诗。
  只是学生不信服:判定诗歌的类型,我们可以参考诗歌的题目,送别诗的特点往往题目上有“送”、“别”等字样,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李白的《送友人》等均在标题上有“送”、“别”字样,本诗题目中有“留别”字样,似可据此初步判定为送别诗。但是从题材和情怀的角度来分析,似乎又经不起推敲——送别诗主要是三种类别:最常见的类别是抒发离别的忧伤、怅惘,依依惜别的深情,比如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送别诗的第二种情怀是对友人的安慰、劝勉、鼓励。如高适《别董大》。送别诗的第三种情怀是综合型,既有离别之情、又有诗人自己身世命运之感、抑或对朋友的劝慰、期盼之情。比如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又算是哪一类的送别诗呢?从内容上来看,其大部分表达的都是对天姥山仙境的瑰丽想象及对其的无限神往,更像是一首山水游记诗。
  学生们的分析似乎不无道理。那么,他们何以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这应该和此诗的内容及写作背景有关,他们没有注意到此诗中“送别”的特殊性——“送别”对象的特殊和表达情怀的特别——这决定了本诗是抒发情怀比较特别的送别诗。
  纵观李白的诗歌风格,大抵是积极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范例,诗人往往出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表现出对于现实的强烈批判,并在此情感基础上抒写对心目中理想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对于寄情山水、云游天下的李白来说,他的送别诗当然也概莫能外,他诗歌中的“送别”,自有特殊的内涵和与众不同的情怀,因而自会产生非同凡响的震撼——《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其中最具说服力的一首。
  送别之诗,有送有别。《梦游天姥吟留别》应该是侧重于“别”——既是对即将分别的友人之别,更是对悖离于他的理想追求的惨痛现实之别。送别诗一般都弥漫依依不舍、缠绵凄恻的伤感情绪,但本诗情感却与一般的送别诗大相径庭,表现出的是无所牵挂的义然决然——这显然不是因为对友人的寡意绝情,而是对现实的深深失望甚至绝望,是豪情旷达外衣包裹下的悲壮诀别,是不愿苟且宁愿浪迹天涯的壮士宣言——这里送别的,乃是曾经寄寓他宏大理想的世俗社会。
  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梦游天姥”和“留别”的关系?此诗表面上看起来像是一篇游记,但实际上是借梦游之名,表告别现实之实。根据情感发展和内容变化,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开篇先从梦前海客谈瀛洲的难求起笔,以瀛洲的虚无缥缈陪衬天姥的实际可求,给天姥山蒙上神秘色彩,又用以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这更引发了作者对天姥的仰慕之情,为神游天姥做好准备,这是梦游天姥的原因。这里所涉及的瀛洲,我们不妨把它理解为是诗人曾经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展示自身才华、实现自己理想的人生大舞台,只是在冷酷惨痛的现实面前显得虚无缥缈,于是才不得不仗剑远游,寄情天姥山这样的山水仙境——对天姥山的神往之情,正是几经挣扎之后的对“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现实世界的无奈、苦涩的离别。
  诗歌的第二个阶段写梦中月夜飞度镜湖,来到天姥山,神游天姥山,欣赏着美丽的天姥山山景,即使在“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天气骤变的情况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一个光辉灿烂、壮丽非凡、美丽光明的神仙世界出现了。比之现实之中理想、抱负的始终难以实现,在梦境之中却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天姥山这样的仙境是如此轻易地可以到达,这里的情景是如此地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全然没有尘世间的污浊与灰暗——这样的仙境,与其说是梦中的魔幻想象,不如说是诗人理想的寄托和折射,是他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的诗意呈现——可以说,这里的世界越是美妙迷离,越是反衬出诗人对现实尘世的失望与不屑,这里的世界越是清澈纯净,他对现实尘世的的离别也越坚定。
  在诗歌的最后阶段,诗人“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梦醒后不得不回到现实,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这时的作者再也做不到含蓄隐忍,于是终于勃发出这样的呼号:“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呼号中,既有诗人对人生的失望、感伤和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也有对命运的不甘屈服、不愿阿谀奉承同流合污的孤傲清高,更有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是对一切世俗的无所留恋的告别。
  由此可见,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的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正是从侧面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这样一篇记游抒慨的文章,标题却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其实是诗人借“留别”来表示自己不事权贵、挥别尘世的人生态度。在这首特殊的留别诗中,他想告诉朋友的是,他南下吴越,为的是不事权贵,远离权贵;他梦游天姥,为的是彻底远离令他神伤、痛苦的现实。他无所顾忌地倾诉自己的理想,好让朋友们理解自己的心愿。这实际上是送别诗中的一种类型:借送别向别人表达自己的志向,而对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并不浓墨重彩书写。这个异样的情怀,是由特别的“送别”对象和背景决定的。
  当然,相似类型的送别诗,不仅李白诗歌中独有,在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也同样体现。这首诗前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借景抒情,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后两句诗意思是如若家乡的亲朋好友问起我,就说我虽然为官,却没有被官场污染,依然冰清玉洁。这首诗在内容的取舍上显然是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而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是借送别之机向友人表达自己的节操追求的送别诗。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中学。
其他文献
高中新课程作文教学,“离开理想的境界还有相当的距离”,学生作文梦境多了,真情少了;历史多了,现实少了;深沉多了,清纯少了;感悟多了,经历少了……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可以并且完全应该“探讨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当中学作文教学“亮起红灯”,我们的实践与思考归结起来,就这样的五个词语:真情、趣味、个性、文本、素材。  一、重体验,真情写生活  李白坚先生说:写作应着力于
“解放个性、发展个性”,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作文教学环境则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基本条件和决定因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遵循自主性、活动性、创造性的教育原则,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发展学生写作个性,推动综合素质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海阔天高任驰骋——发展学生写作个性的前提  既然我们承认个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个性,愿意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就要在作文教学设计上为学生的写作个性发展
在西安杜陵苏武庙有这样一副对联:“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该联精辟地概括了西汉名臣苏武一生的业绩,传达了后人对苏武的景仰与赞美之情。千百年来,苏武“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民族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斗苦寒、耐寂寞的坚毅刚强,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和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仁人志士建功立业不竭的精神动力。在今天
面对农村初中学生生活涉猎面、阅读面狭窄,作文素材匮乏的现实,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怎样突破这一困境呢?笔者着眼于发掘课本写作教学价值,探索启发学生作文的新路。  《那树》是人教版九下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家王鼎均的作品。这篇课文描述那树的经历,探究那树的命运,启发身处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中的人们去思考:怎样科学地可持续地协调好关于自然、物质、精神、传统、发展、人性、生命等问题。在初中语文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虚无主义者眼中的纯粹的个人。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的形式,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中,四婶这个人物形象是作为祥林嫂的“个别的环境”而存在的,她是祥林嫂生存世界的冰山一角。本文试图就四婶个体意识的三阶段解读,来剖析鲁镇社会深层的生存悲剧。  一、集体无意识中极
2014年9月苏教版语文教材进行了改编,必修一中“向青春举杯”专题删去《致青年公民》《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以及《我的五样》,保留《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增加舒婷《致橡树》、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法国诗人保尔·福尔《回旋舞》、戴望舒《雨巷》、卞之琳《断章》以及郑愁予《错误》,这九首中外现当代诗歌分为三个版块——吟诵青春、回旋舞、光阴的故
【摘 要】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一旦仕途不顺,便生发出种种的情愫,移情于田园山水,盡抒隐逸情怀,诗作体现出恬淡、宁静、闲适,王维首当其冲,而他诗中的恬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衣食无忧,来源于他的坚实的物质保障。只有物质得到满足了,人才有更多的心力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关键词】王维 山水田园诗 物质保障 恬淡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饱读诗书吟诗作赋,一方面为怡情养性,陶冶身心,另一方面则是为走上仕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人文视角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细节涉及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很多方面,比如通过细节导入课题、巧妙地应对突发事件、恰当挖掘教材内容、选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一步提升高中课堂语文教学中对细节的运用等均是语文课堂教学细节的魅力所在。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案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运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随机资源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高中课堂教育教学中,把握细节往往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精彩,开出智慧的花朵。俗
南通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作文材料解读  1.材料类型  本次作文材料属于名人名言式。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