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34-01
经桡动脉途径因桡动脉直径小、位置表浅术后可即刻拔管、止血相对更容易优点,从而成功避免了股动脉途径的缺点,同时术后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减少,故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所以经桡动脉途径是一种安全、有效、患者更容易接受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方法,在很多医院已经成为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首选途径。但桡动脉相对于股动脉而言较为细弱,穿刺难度增大,尤其心血管内科患者病情相对较重,尤其在冠心病的患者,尽快完成桡动脉穿刺实施急诊PCI治疗极其重要,但当患者血压低、桡动脉波动弱时,给桡动脉采血带来困难,并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中,桡动脉波动比较弥散,也给穿刺带来了一定困难。除常规方法外,现总结笔者在桡动脉途径实施冠脉照影及PCI治疗时采取的桡动脉综合技巧总结如下:
通过对比观察近二年来穿刺的150例患者,发现采取综合技巧以来,穿刺成功率明显增高,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穿刺时间缩短,桡动脉痉挛发生率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1。
1.1 压迫尺动脉法:
增加桡动脉血流量,桡动脉搏动增强,触摸较清楚,自然而然会增加桡动脉穿刺成功率。
1.2 桡动脉压痕法:
方法:(1)患者取平卧位, 手臂自然伸直, 掌心向上, 手腕下垫小枕( 亦或卷纸、毛巾、矿泉水等物替代) 使腕关节背伸 。
(2)操作者左手食指和中指置于前臂掌侧腕关节上方2~ 3 cm处, 即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以食指指甲轻压留痕, 作为桡动脉体表定位标记。(3)右手持桡动脉穿刺针, 沿所留定位指痕, 在与动脉走向呈30b ~45b的角度刺入桡动脉, 见有动脉血顶出, 停止进针。
桡动脉管径相对较细, 且埋藏于肌肉、脂肪层, 体表不能直观, 部分老年患者往往皮肤松弛, 动脉易于滑动, 绷紧皮肤后亦降低了手指触摸动脉搏动的感觉。使桡动脉穿刺这项操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性。传统方法完全依赖手指感觉, 盲目性较强。而采用改进方法后, 桡动脉被指痕体表定位, 穿刺点清晰、直观, 进针有依据; 指痕定位后, 既便患者腕部背伸,操作者的触摸感觉减弱, 亦不影响操作。
1.3 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由于桡动脉越靠近远端其走行越为表浅, 但其分支也越多, 如果穿刺点的选择过于靠近远端, 误入分支血管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如果穿刺点过于靠近近心端, 也会增加穿刺的难度, 而且一旦在选定部位穿刺失敗, 常需要在向近心端前移重新选择穿刺点。通常穿刺点一般选择在桡骨茎突近端1 cm处, 因为该部位桡动脉的走行较直且相对表浅, 穿刺容易成功,而且桡动脉在该部位的分支相对较少, 穿刺误入分支血管的几率较少。桡动脉自肱动脉分出后, 走向肘窝尖, 先在肱桡肌深面下降, 至腕部则位于肱桡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此后它至桡骨下端绕桡骨茎突经拇指的三个长肌腱的深面至手背面, 而桡神经至前臂中下1/ 3 交界处离开桡动脉转向外侧, 穿深筋膜浅出至于手背面, 所以在进行桡动脉穿刺时安全性强, 决不会损伤桡神经 。
1.4 对血管条件差和末梢循环不良的患者, 可先行局部热敷,局部水肿造成穿刺困难的患者, 术者可先用拇指适度按压。理想的穿刺点应选择在桡动脉走行较直且搏动明显的部位。
1.5 桡动脉穿刺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处理
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不成功 常见的原因有:(1)未能刺中桡动脉: 如果此时仍有桡动脉搏动, 不要急于重复穿刺, 应用左手食指、中指、无明指再次感觉桡动脉搏动。对于较硬易于滚动搏动很强的桡动脉, 要用力按住并固定桡动脉, 加大进针的角度和穿刺的速度, 对于较细搏动很弱的桡动脉, 应减小角度缓慢进针。(2)桡动脉发生痉挛: 表现为搏动扪不及, 此时应拔出穿刺针等待桡动脉搏动恢复后再行穿刺。(3)穿刺局部形成血肿: 应避开血肿部位重新选择穿刺点。
穿刺针刺入桡动脉,但植入导丝不顺畅 常见的原因有: (1)穿刺针尖斜面紧贴管壁: 这时可旋转针尖位置使斜面面向管腔;(2) 穿刺针误入桡动脉分支: 此时穿刺针需向近心端前移,待确定穿刺部位后再次进针。
2 总结:
桡动脉穿刺方便、安全, 但由于其解剖结构较细, 尤其是桡动脉搏动较弱时穿刺难度明显增加, 多次穿刺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容易出现紧张情绪, 引起桡动脉痉挛, 给临床穿刺也带来一定的难度。建议临床医生根据患者自身个体情况灵活采用多种穿刺技巧,提高穿刺成功率。
经桡动脉途径因桡动脉直径小、位置表浅术后可即刻拔管、止血相对更容易优点,从而成功避免了股动脉途径的缺点,同时术后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减少,故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所以经桡动脉途径是一种安全、有效、患者更容易接受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方法,在很多医院已经成为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首选途径。但桡动脉相对于股动脉而言较为细弱,穿刺难度增大,尤其心血管内科患者病情相对较重,尤其在冠心病的患者,尽快完成桡动脉穿刺实施急诊PCI治疗极其重要,但当患者血压低、桡动脉波动弱时,给桡动脉采血带来困难,并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中,桡动脉波动比较弥散,也给穿刺带来了一定困难。除常规方法外,现总结笔者在桡动脉途径实施冠脉照影及PCI治疗时采取的桡动脉综合技巧总结如下:
通过对比观察近二年来穿刺的150例患者,发现采取综合技巧以来,穿刺成功率明显增高,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穿刺时间缩短,桡动脉痉挛发生率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1。
1.1 压迫尺动脉法:
增加桡动脉血流量,桡动脉搏动增强,触摸较清楚,自然而然会增加桡动脉穿刺成功率。
1.2 桡动脉压痕法:
方法:(1)患者取平卧位, 手臂自然伸直, 掌心向上, 手腕下垫小枕( 亦或卷纸、毛巾、矿泉水等物替代) 使腕关节背伸 。
(2)操作者左手食指和中指置于前臂掌侧腕关节上方2~ 3 cm处, 即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以食指指甲轻压留痕, 作为桡动脉体表定位标记。(3)右手持桡动脉穿刺针, 沿所留定位指痕, 在与动脉走向呈30b ~45b的角度刺入桡动脉, 见有动脉血顶出, 停止进针。
桡动脉管径相对较细, 且埋藏于肌肉、脂肪层, 体表不能直观, 部分老年患者往往皮肤松弛, 动脉易于滑动, 绷紧皮肤后亦降低了手指触摸动脉搏动的感觉。使桡动脉穿刺这项操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性。传统方法完全依赖手指感觉, 盲目性较强。而采用改进方法后, 桡动脉被指痕体表定位, 穿刺点清晰、直观, 进针有依据; 指痕定位后, 既便患者腕部背伸,操作者的触摸感觉减弱, 亦不影响操作。
1.3 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由于桡动脉越靠近远端其走行越为表浅, 但其分支也越多, 如果穿刺点的选择过于靠近远端, 误入分支血管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如果穿刺点过于靠近近心端, 也会增加穿刺的难度, 而且一旦在选定部位穿刺失敗, 常需要在向近心端前移重新选择穿刺点。通常穿刺点一般选择在桡骨茎突近端1 cm处, 因为该部位桡动脉的走行较直且相对表浅, 穿刺容易成功,而且桡动脉在该部位的分支相对较少, 穿刺误入分支血管的几率较少。桡动脉自肱动脉分出后, 走向肘窝尖, 先在肱桡肌深面下降, 至腕部则位于肱桡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此后它至桡骨下端绕桡骨茎突经拇指的三个长肌腱的深面至手背面, 而桡神经至前臂中下1/ 3 交界处离开桡动脉转向外侧, 穿深筋膜浅出至于手背面, 所以在进行桡动脉穿刺时安全性强, 决不会损伤桡神经 。
1.4 对血管条件差和末梢循环不良的患者, 可先行局部热敷,局部水肿造成穿刺困难的患者, 术者可先用拇指适度按压。理想的穿刺点应选择在桡动脉走行较直且搏动明显的部位。
1.5 桡动脉穿刺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处理
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不成功 常见的原因有:(1)未能刺中桡动脉: 如果此时仍有桡动脉搏动, 不要急于重复穿刺, 应用左手食指、中指、无明指再次感觉桡动脉搏动。对于较硬易于滚动搏动很强的桡动脉, 要用力按住并固定桡动脉, 加大进针的角度和穿刺的速度, 对于较细搏动很弱的桡动脉, 应减小角度缓慢进针。(2)桡动脉发生痉挛: 表现为搏动扪不及, 此时应拔出穿刺针等待桡动脉搏动恢复后再行穿刺。(3)穿刺局部形成血肿: 应避开血肿部位重新选择穿刺点。
穿刺针刺入桡动脉,但植入导丝不顺畅 常见的原因有: (1)穿刺针尖斜面紧贴管壁: 这时可旋转针尖位置使斜面面向管腔;(2) 穿刺针误入桡动脉分支: 此时穿刺针需向近心端前移,待确定穿刺部位后再次进针。
2 总结:
桡动脉穿刺方便、安全, 但由于其解剖结构较细, 尤其是桡动脉搏动较弱时穿刺难度明显增加, 多次穿刺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容易出现紧张情绪, 引起桡动脉痉挛, 给临床穿刺也带来一定的难度。建议临床医生根据患者自身个体情况灵活采用多种穿刺技巧,提高穿刺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