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名医经验;李仁康;慢性肾病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6.038
中图分类号:R272.9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6-0112-02
慢性肾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超过3个月,临床主要表现为水肿、蛋白尿、血尿、高血压等症状的一类疾病。李仁康教授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原中医科主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擅长诊治慢性肾炎、IgA肾病、狼疮性肾炎、尿路感染、小儿肾病及不明原因血尿等疾病。笔者有幸从师学习,获益匪浅,兹将李师治疗慢性肾病经验介绍如下。
1 临证特点
1.1 中西医结合,衷中参西
慢性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其治疗涉及如何有效改善肾功能、消退水肿、消除蛋白尿及血尿、控制高血压、改善贫血、改善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等。对此,李师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很有必要,在控制上述每一个环节时应注意取长补短。如中医能有效控制蛋白尿、血尿、改善贫血、消退水肿等,但在控制肾性高血压、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等方面尚显不足,改善贫血也不及西药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明显。因此,积极运用现代医学的诊疗手段对及时控制患者病情十分必要。如对狼疮性肾炎的患者,李师主张及时运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狼疮活动,配合服用中药缓解激素的不良反应,并协助激素减量,能有效促进病情的好转。
1.2 标本兼治,扶正祛邪
李师认为,慢性肾病的病机大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表现为肾、脾、肺三脏不同程度的虚损,其中以脾、肾虚损尤为重要;标实是指一些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如风、寒、湿、热、瘀,其中以风邪、湿热、瘀血的影响最大,这些因素往往是病情持续进展和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故治疗务必辨别本虚标实孰轻孰重,以标本兼治为主导思想。急则治标为主,重在祛邪,迅速解除致病因素;缓则治本为主,重在扶正,促进肺、脾、肾等脏腑功能恢复。如慢性肾炎患者平时往往表现为肾虚,水湿内停,治疗以六味地黄丸、五苓散、当归养血汤等加减,若患者忽外感风寒,导致病情加重,使蛋白尿、血尿等显著加重,此时应及时疏风宣肺利水为主,祛除风寒邪气,再以益肾利湿、益气活血等标本兼治。
2 治法
2.1 清热利湿
李师认为,湿热是慢性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也是导致病情迁延难愈的重要病理产物。临床上,慢性肾病湿热的形成多见于以下2种情况:①外感湿热毒邪。薛生白认为“病湿热,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表明慢性肾病患者往往是脾肾虚衰在先,而后湿热毒邪乘虚而入,或表现为血尿,或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②药源性损害。慢性肾病患者由于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易助火生热,致邪热与水湿互结。湿热久结,致气机壅塞,水道不利,使病情反复,迁延难愈。此时若滥用温燥之品,易助邪之势,而宜清热利湿,并贯穿治疗始终。由于本病湿热主要集中在下焦,故常用车前子、薏苡仁、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
2.2 活血通络
慢性肾病迁延日久,证见肌肤甲错、面色黧黑、舌有瘀斑瘀点、脉涩等,治当活血化瘀。但活血化瘀不应仅限于传统的瘀血征象。如从中医宏观辨证的角度来看,肾病综合征患者不一定具备典型的瘀血征象。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肾脏是由血管球组成的器官,血管球最终形成滤过膜,而肾病综合征患者血黏度往往很高,即处于高凝状态,微观上具备瘀血征象。对此,李师在常规辨证用药之外,常佐以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红花、丹参、益母草、当归等。又因久病入络,随病情迁延,脉络瘀阻逐渐加重,可在活血化瘀基础上,加破血通络之品,如三棱、莪术、水蛭、僵蚕等,往往收效颇佳。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认为“血不利则为水”,即瘀血形成,阻滞气机,气化不利,津液运行失常,致体内水液潴留。《内经》关于水肿的治疗,总体原则以温阳调气行水为主,提出了“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等方法。李师认为,“去菀陈莝”含义有二:其一为排除体内过剩的水液,其二为去除血脉中之积滞。据此,对水肿顽固难退者亦可以活血通络之品,使血行水去肿消。
2.3 温补脾肾
蛋白尿是慢性肾病常见症状,如患者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往往意味着肾脏的实质性损害。李师认为,蛋白源于人体消化吸收之精微物质,经脾气升清,入肾封藏。慢性肾病蛋白尿主要病机为脾肾气虚。脾气虚,则固摄无权,精微下泄;肾气虚,则肾气不固,精微下漏。治宜温补脾肾、益气摄精,方用参苓白术散合金匮肾气丸加减,酌加芡实、金樱子等。但急性发作期又不可一味固涩,以免“闭门留寇”。当然,尿蛋白转阴不一定意味着治疗有效,反而应引起临床医生的警示。因慢性肾病晚期可因肾实质变性而使蛋白外流减少,患者此时尿检可无明显异常,但肾功能已严重受损。所以,在慢性肾病的治疗过程中,不应仅以消除尿蛋白为目的,而应定期复查肾功能,适时调整用药及剂量,方得佳效。此外,李师在治疗水肿时也常以温补脾肾为大法,收效颇佳。《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水肿的发生常与肺、脾、肾及三焦密切相关。若脾肾虚衰,脾虚无以运化传输水湿,肾虚无以温化蒸腾水湿,则水肿自生,因此,温补脾肾是水肿的根本治法。
2.4 疏风宣肺
肺主宣发肃降。肺气宣发,将水液布散于周身;肺气肃降,将水液向下输送,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故有“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若风邪袭肺,肺气膹郁,则宣降失司,致水道不通,风水相搏,流溢于肌肤,发为水肿。慢性肾病急性发作者多属于此。初起表现为眼睑、颜面浮肿,继则四肢、全身皆肿,伴小便不利,查尿蛋白显著升高。李师认为,疏风宣肺,肺气开散,三焦水道得以通利,水液下输膀胱,水肿自除。临床具体应用时,尚需辨明寒热之别,选用合适的方药:风寒证治宜疏风散寒、宣肺利水,方用麻黄加术汤等加减;风热证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利水,方用越婢加术汤等加减;水肿严重者可合用五皮饮、五苓散等。有时,还可辅以益气固表之剂如防己黄芪汤,使表证得解,水肿消退。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6.038
中图分类号:R272.9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6-0112-02
慢性肾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超过3个月,临床主要表现为水肿、蛋白尿、血尿、高血压等症状的一类疾病。李仁康教授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原中医科主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擅长诊治慢性肾炎、IgA肾病、狼疮性肾炎、尿路感染、小儿肾病及不明原因血尿等疾病。笔者有幸从师学习,获益匪浅,兹将李师治疗慢性肾病经验介绍如下。
1 临证特点
1.1 中西医结合,衷中参西
慢性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其治疗涉及如何有效改善肾功能、消退水肿、消除蛋白尿及血尿、控制高血压、改善贫血、改善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等。对此,李师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很有必要,在控制上述每一个环节时应注意取长补短。如中医能有效控制蛋白尿、血尿、改善贫血、消退水肿等,但在控制肾性高血压、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等方面尚显不足,改善贫血也不及西药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明显。因此,积极运用现代医学的诊疗手段对及时控制患者病情十分必要。如对狼疮性肾炎的患者,李师主张及时运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狼疮活动,配合服用中药缓解激素的不良反应,并协助激素减量,能有效促进病情的好转。
1.2 标本兼治,扶正祛邪
李师认为,慢性肾病的病机大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表现为肾、脾、肺三脏不同程度的虚损,其中以脾、肾虚损尤为重要;标实是指一些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如风、寒、湿、热、瘀,其中以风邪、湿热、瘀血的影响最大,这些因素往往是病情持续进展和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故治疗务必辨别本虚标实孰轻孰重,以标本兼治为主导思想。急则治标为主,重在祛邪,迅速解除致病因素;缓则治本为主,重在扶正,促进肺、脾、肾等脏腑功能恢复。如慢性肾炎患者平时往往表现为肾虚,水湿内停,治疗以六味地黄丸、五苓散、当归养血汤等加减,若患者忽外感风寒,导致病情加重,使蛋白尿、血尿等显著加重,此时应及时疏风宣肺利水为主,祛除风寒邪气,再以益肾利湿、益气活血等标本兼治。
2 治法
2.1 清热利湿
李师认为,湿热是慢性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也是导致病情迁延难愈的重要病理产物。临床上,慢性肾病湿热的形成多见于以下2种情况:①外感湿热毒邪。薛生白认为“病湿热,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表明慢性肾病患者往往是脾肾虚衰在先,而后湿热毒邪乘虚而入,或表现为血尿,或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②药源性损害。慢性肾病患者由于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易助火生热,致邪热与水湿互结。湿热久结,致气机壅塞,水道不利,使病情反复,迁延难愈。此时若滥用温燥之品,易助邪之势,而宜清热利湿,并贯穿治疗始终。由于本病湿热主要集中在下焦,故常用车前子、薏苡仁、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
2.2 活血通络
慢性肾病迁延日久,证见肌肤甲错、面色黧黑、舌有瘀斑瘀点、脉涩等,治当活血化瘀。但活血化瘀不应仅限于传统的瘀血征象。如从中医宏观辨证的角度来看,肾病综合征患者不一定具备典型的瘀血征象。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肾脏是由血管球组成的器官,血管球最终形成滤过膜,而肾病综合征患者血黏度往往很高,即处于高凝状态,微观上具备瘀血征象。对此,李师在常规辨证用药之外,常佐以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红花、丹参、益母草、当归等。又因久病入络,随病情迁延,脉络瘀阻逐渐加重,可在活血化瘀基础上,加破血通络之品,如三棱、莪术、水蛭、僵蚕等,往往收效颇佳。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认为“血不利则为水”,即瘀血形成,阻滞气机,气化不利,津液运行失常,致体内水液潴留。《内经》关于水肿的治疗,总体原则以温阳调气行水为主,提出了“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等方法。李师认为,“去菀陈莝”含义有二:其一为排除体内过剩的水液,其二为去除血脉中之积滞。据此,对水肿顽固难退者亦可以活血通络之品,使血行水去肿消。
2.3 温补脾肾
蛋白尿是慢性肾病常见症状,如患者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往往意味着肾脏的实质性损害。李师认为,蛋白源于人体消化吸收之精微物质,经脾气升清,入肾封藏。慢性肾病蛋白尿主要病机为脾肾气虚。脾气虚,则固摄无权,精微下泄;肾气虚,则肾气不固,精微下漏。治宜温补脾肾、益气摄精,方用参苓白术散合金匮肾气丸加减,酌加芡实、金樱子等。但急性发作期又不可一味固涩,以免“闭门留寇”。当然,尿蛋白转阴不一定意味着治疗有效,反而应引起临床医生的警示。因慢性肾病晚期可因肾实质变性而使蛋白外流减少,患者此时尿检可无明显异常,但肾功能已严重受损。所以,在慢性肾病的治疗过程中,不应仅以消除尿蛋白为目的,而应定期复查肾功能,适时调整用药及剂量,方得佳效。此外,李师在治疗水肿时也常以温补脾肾为大法,收效颇佳。《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水肿的发生常与肺、脾、肾及三焦密切相关。若脾肾虚衰,脾虚无以运化传输水湿,肾虚无以温化蒸腾水湿,则水肿自生,因此,温补脾肾是水肿的根本治法。
2.4 疏风宣肺
肺主宣发肃降。肺气宣发,将水液布散于周身;肺气肃降,将水液向下输送,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故有“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若风邪袭肺,肺气膹郁,则宣降失司,致水道不通,风水相搏,流溢于肌肤,发为水肿。慢性肾病急性发作者多属于此。初起表现为眼睑、颜面浮肿,继则四肢、全身皆肿,伴小便不利,查尿蛋白显著升高。李师认为,疏风宣肺,肺气开散,三焦水道得以通利,水液下输膀胱,水肿自除。临床具体应用时,尚需辨明寒热之别,选用合适的方药:风寒证治宜疏风散寒、宣肺利水,方用麻黄加术汤等加减;风热证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利水,方用越婢加术汤等加减;水肿严重者可合用五皮饮、五苓散等。有时,还可辅以益气固表之剂如防己黄芪汤,使表证得解,水肿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