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司马迁的《垓下之围》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形象。巨鹿一战,破釜沉舟,是他最嘹亮的生命喝彩,大秦帝国在他的凛然、怒视下,轰然倒塌;招降章邯,杀秦降卒,长驱直入函谷关,威力迅猛,气象不凡。然而直至垓下被围,自刎乌江,以宣泄自己对敌人的不屑、蔑视,表现了自己的英雄气概,显得无比的悲壮。
关键词:仁义;失败;英雄
一
中国的正统史观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项羽是亡秦英雄,他本是胜利的英雄。但他在和刘邦的斗争中失败了,他是个失败的英雄。从中国的历史观入手,从"胜利"与"失败"的不同角度作结:无论如何,"西楚霸王"是一个英雄。??楚汉之争持续四年之久,项羽以西楚霸王自称,刘邦却只以汉王自称,最终以汉王得告终。项羽败了,但是他被后人敬视为英雄,被后人认为是一个仁义之士,他的失败是强者的悲哀,项羽可谓是个讲仁义的英雄,但也是一个没有勇气的弱者。?项羽垓下兵败,几十万大军毁于一旦,曾经所向无敌的西楚霸王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千百年来,人们面对这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事件感慨唏嘘,项羽自刎于乌江时那英雄轰然倒地的形象也不知赚了多少人的眼泪。项羽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显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在推翻秦王朝的斗争中,有过很大的贡献,并不是所有的功者都是英雄;并不是所有的英雄都是成功者,项羽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越国被吴国灭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几年后,越国举兵灭了吴国,雄据江南,独霸一方,越王勾践在国破之时,没有想到自杀,而是卧薪尝胆,饱受凌辱,准备他的复国大业。蒲松龄有言曰:“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想象一下,当年的勾践不但没有自杀,而且还成就了一番大业,不但没有辜负越国人民的希望,而且还救了越国。当他立于会稽山之上,大呼一声:“凡吾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吾退吴者,吾必与其共谋越国之政。”正因为他有这等勇气,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助其一臂之力,灭了吴国。在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了“一鼓作气”这一成语,他号召士兵们一下子鼓足勇气,取得胜利。
但是,项羽是有勇气的,宁可死,也不愿被擒,在败落时,先杀美人,后赠宝马,以示自己宁死不屈,与刘邦不共戴天。古有乐不思蜀的刘阿斗,降宋的南唐后主李煜,比起这些人来,项羽算是个有骨气的英雄。他的勇猛威慑敌胆,临死前几次冲出敌人的包围圈,斩将杀敌达数百人,可谓是一代名将,却不料在关键时刻缺少勇气,以自刎的方式来谢江东父老。历史上三国鼎立,其中刘备的江山可以说是哭来的,要想成为霸王,一定要有当霸王的勇气,要想成就大业,就要有不怕失败的勇气。
二
“两虎之斗,必有一伤”,谁胜谁就是王者、强者,要想成为王者,首先,就是要打败对手,“凡人君之所以为人君者,势也”,要想为人君,一定要有势力,谁有势力,谁就能战胜对方,谁就是强者。强者不是永恒的,弱者也可以变为强者,反之,强者也可以变为弱者。项羽当日在鸿门宴没有杀刘邦,放虎归山,为自己留下后患,在军事上犯了兵家大忌。类似的,当年夫差,没有杀勾践,最终败落在勾践的手上。在战争上绝不能手软、留情,否则就会给别人机会,而像项羽一样败落,对于战争,谁纵容,谁就是弱者。
在政治上,项羽昏庸无能,是非不分,不理朝政,政治混乱,而刘邦则稳定军心,广招贤能,拉拢民众,得民心,认真朝政,扩充军事实力,最终,打败楚军,建立大汉王朝。在汉朝初年,刘邦后代出现了“光武中兴”,开创了中华纪元上的第一个盛世。这主要是刘邦的政治为后人作的铺垫,没有刘邦的明智,就没有大汉朝的兴盛。在政治上,刘邦是强者,而项羽则是一个弱者。
在经济上,汉军粮食充足,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加强与其它民族的经济交流,从而加强政治上的交流。而楚军则是依靠关中的原有作为靠山,压榨百姓作为补充,来满足经济的来源,经济发展缓慢,只得做经济上的弱者。
老子曰:“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项羽妄自尊大,目中无人,注定他死的下场。《尚书·大诰》中有言曰:满招损,谦受益,时天之道。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谦虚。子曰:“上兵谋伐,其次伐交,其次伐兵。”诸葛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他们告诉我们打仗一定要以智谋取胜,不能一味地逞勇。孟子有言曰:“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池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他说只要有仁义的大王,国家无须太大,就可以夺取天下,真正的强者无须太多的好条件作为后盾,真正的强者是靠自己努力取得令人钦佩的成绩的。
战国期间,曾有宋襄公,他心地仁厚、善良,有一次,楚国攻打邻国郑国,宋国当然竭力救郑国,当楚军在渡河时,宋襄公只待楚军到岸,然后排好阵势再战,旁有大臣进谏,宋襄公不但不听取建议,反而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一阻隘也。”等楚军排好阵势之后,并以多胜少的优势打败宋军,宋襄公则成了后人的笑柄,也给后人以教训。在凶残的敌人面前不要心慈手软,不要在恶人面前留有丝毫的善意。在鸿门宴上,正因为善意的存在,才放走了刘邦,项羽结果也付出了血的代价。在宴席上,亚父范曾的劝谏毫无作用,项羽不杀刘邦是仁慈的,但同时也是懦弱的,这不是强者的表现,而是弱者的愚钝,是弱者的悲哀。
三
項羽被后人敬称为英雄,但我却不敢苟同,历史上许多人被认为是小人、奸雄,诸如曹操、琦善、李鸿章等人。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英雄,他们只是站在的立场不同,他们代表各个王朝的利益。孔子有言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们都不是为了一己之私,都是为了自己国家着想。我们之所以把他们称为小人、奸雄,大概是受了儒家仁义道德学说的影响。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谁也不能说他们是英雄,也不能说他们是奸雄。我们在分析人物时,应该把他们定位到某一个角度剖析。全面透彻地分析某个人,哲学上讲,人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中的人,当我们分析人物形象时,应该把他们放入一个社会背景中。譬如:楚汉两军相对峙时,从整体上讲,项羽阻碍民族统一、社会稳定,阻碍经济的发展;从楚军方面来讲,项羽是一个勇猛之士,是楚军的英雄,而刘邦则是楚军的敌人;从汉军来讲,项羽则是敌人,刘邦则是英雄。我们之所以说项羽是英雄,刘邦是小人,是因为项羽憨实、仁厚,刘邦诡计多端、阴险狡诈,对汉军来说,刘邦的狡诈是一种军事领导才能。因此分析一个事物,不应该只是从正面分析,而应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项羽和刘邦,谁是英雄,谁是小人,不是任何人都能随意肯定的问题。我们分析谁是英雄只能从多层次、多方位去考虑、分析。在中国这个仁义盛行的国家中,项羽多被人们称为英雄。
四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如此看来,孟子的仁义是得民心,受人民爱戴、欢迎。孔子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他认为仁与义相连,尊重贤能,仁义是礼产生的直接原因。宋襄公认为“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认为“仁义是君子的一种重要的要素”。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他认为生、义两者中义更为重要。项羽是一个讲义气的血性男儿,在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刘邦是因为他的仁义,亚父在宴后说了一句“不若吾皆为所掳”,最终,汉军大败楚军,项羽正因为他的仁义,未排除异己而败。孟子曰:“以德行仁者王”。他说施行仁政的人就可以称王。老子云: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意思是,对于战死的英雄要以丧礼的方式给予礼待。相反,刘邦在追杀项羽时,论下重赏来追杀项羽,能说刘邦不念当日的项羽的恩德,不仁不义。于是项羽举起了剑,他的乌骓马发出了绝望的哀嘶,刀光、血影。乌江上漂起了一颗高傲的头颅。汉王的爪牙们望着这壮烈的一幕,由惧怕到释然,由释然到兴奋,他们蜂涌抢夺着项羽的尸骸,回去邀功请赏。项羽俯视着人群,嘴角挂着一丝冷笑,凝望这群可鄙可怜的乌合之众,他在水面上渐行渐远……让我们再重新吟读李清照的那首诗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妨再把项羽和其他几位有名的悲剧人物作比较,屈原悲则悲矣,还有楚国的人民爱戴他同情他,岂会如项羽受骗于田父呢?岳飞悲则悲矣,尚有子嗣,尚能保全尸体,而且他也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更多的要怪他自己的愚忠,伍子胥悲则悲矣,大仇得报,而项羽呢?他是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几乎可以说人生任何一个重要方面的悲剧都发生在他身上了,弄得无亲无故无妻无后无军无民,悲之深悲之全千古难见,但他同时又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强烈的反差集中到他身上从而更加震撼人心,因此尽管过去了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人们仍在为他争辩不休,扼腕叹息。
参考文献:
[1] 宝贵珍主编.道家始祖.中国华侨出版社.
[2] 熊忠武主编.孙子浅说.长江文艺出版社.
[3] 杨晓明主编.四书五经.巴蜀出版社.
[4] 蒋国保主编.孟子外传孟子百问.安徽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仁义;失败;英雄
一
中国的正统史观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项羽是亡秦英雄,他本是胜利的英雄。但他在和刘邦的斗争中失败了,他是个失败的英雄。从中国的历史观入手,从"胜利"与"失败"的不同角度作结:无论如何,"西楚霸王"是一个英雄。??楚汉之争持续四年之久,项羽以西楚霸王自称,刘邦却只以汉王自称,最终以汉王得告终。项羽败了,但是他被后人敬视为英雄,被后人认为是一个仁义之士,他的失败是强者的悲哀,项羽可谓是个讲仁义的英雄,但也是一个没有勇气的弱者。?项羽垓下兵败,几十万大军毁于一旦,曾经所向无敌的西楚霸王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千百年来,人们面对这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事件感慨唏嘘,项羽自刎于乌江时那英雄轰然倒地的形象也不知赚了多少人的眼泪。项羽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显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在推翻秦王朝的斗争中,有过很大的贡献,并不是所有的功者都是英雄;并不是所有的英雄都是成功者,项羽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越国被吴国灭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几年后,越国举兵灭了吴国,雄据江南,独霸一方,越王勾践在国破之时,没有想到自杀,而是卧薪尝胆,饱受凌辱,准备他的复国大业。蒲松龄有言曰:“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想象一下,当年的勾践不但没有自杀,而且还成就了一番大业,不但没有辜负越国人民的希望,而且还救了越国。当他立于会稽山之上,大呼一声:“凡吾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吾退吴者,吾必与其共谋越国之政。”正因为他有这等勇气,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助其一臂之力,灭了吴国。在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了“一鼓作气”这一成语,他号召士兵们一下子鼓足勇气,取得胜利。
但是,项羽是有勇气的,宁可死,也不愿被擒,在败落时,先杀美人,后赠宝马,以示自己宁死不屈,与刘邦不共戴天。古有乐不思蜀的刘阿斗,降宋的南唐后主李煜,比起这些人来,项羽算是个有骨气的英雄。他的勇猛威慑敌胆,临死前几次冲出敌人的包围圈,斩将杀敌达数百人,可谓是一代名将,却不料在关键时刻缺少勇气,以自刎的方式来谢江东父老。历史上三国鼎立,其中刘备的江山可以说是哭来的,要想成为霸王,一定要有当霸王的勇气,要想成就大业,就要有不怕失败的勇气。
二
“两虎之斗,必有一伤”,谁胜谁就是王者、强者,要想成为王者,首先,就是要打败对手,“凡人君之所以为人君者,势也”,要想为人君,一定要有势力,谁有势力,谁就能战胜对方,谁就是强者。强者不是永恒的,弱者也可以变为强者,反之,强者也可以变为弱者。项羽当日在鸿门宴没有杀刘邦,放虎归山,为自己留下后患,在军事上犯了兵家大忌。类似的,当年夫差,没有杀勾践,最终败落在勾践的手上。在战争上绝不能手软、留情,否则就会给别人机会,而像项羽一样败落,对于战争,谁纵容,谁就是弱者。
在政治上,项羽昏庸无能,是非不分,不理朝政,政治混乱,而刘邦则稳定军心,广招贤能,拉拢民众,得民心,认真朝政,扩充军事实力,最终,打败楚军,建立大汉王朝。在汉朝初年,刘邦后代出现了“光武中兴”,开创了中华纪元上的第一个盛世。这主要是刘邦的政治为后人作的铺垫,没有刘邦的明智,就没有大汉朝的兴盛。在政治上,刘邦是强者,而项羽则是一个弱者。
在经济上,汉军粮食充足,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加强与其它民族的经济交流,从而加强政治上的交流。而楚军则是依靠关中的原有作为靠山,压榨百姓作为补充,来满足经济的来源,经济发展缓慢,只得做经济上的弱者。
老子曰:“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项羽妄自尊大,目中无人,注定他死的下场。《尚书·大诰》中有言曰:满招损,谦受益,时天之道。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谦虚。子曰:“上兵谋伐,其次伐交,其次伐兵。”诸葛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他们告诉我们打仗一定要以智谋取胜,不能一味地逞勇。孟子有言曰:“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池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他说只要有仁义的大王,国家无须太大,就可以夺取天下,真正的强者无须太多的好条件作为后盾,真正的强者是靠自己努力取得令人钦佩的成绩的。
战国期间,曾有宋襄公,他心地仁厚、善良,有一次,楚国攻打邻国郑国,宋国当然竭力救郑国,当楚军在渡河时,宋襄公只待楚军到岸,然后排好阵势再战,旁有大臣进谏,宋襄公不但不听取建议,反而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一阻隘也。”等楚军排好阵势之后,并以多胜少的优势打败宋军,宋襄公则成了后人的笑柄,也给后人以教训。在凶残的敌人面前不要心慈手软,不要在恶人面前留有丝毫的善意。在鸿门宴上,正因为善意的存在,才放走了刘邦,项羽结果也付出了血的代价。在宴席上,亚父范曾的劝谏毫无作用,项羽不杀刘邦是仁慈的,但同时也是懦弱的,这不是强者的表现,而是弱者的愚钝,是弱者的悲哀。
三
項羽被后人敬称为英雄,但我却不敢苟同,历史上许多人被认为是小人、奸雄,诸如曹操、琦善、李鸿章等人。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英雄,他们只是站在的立场不同,他们代表各个王朝的利益。孔子有言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们都不是为了一己之私,都是为了自己国家着想。我们之所以把他们称为小人、奸雄,大概是受了儒家仁义道德学说的影响。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谁也不能说他们是英雄,也不能说他们是奸雄。我们在分析人物时,应该把他们定位到某一个角度剖析。全面透彻地分析某个人,哲学上讲,人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中的人,当我们分析人物形象时,应该把他们放入一个社会背景中。譬如:楚汉两军相对峙时,从整体上讲,项羽阻碍民族统一、社会稳定,阻碍经济的发展;从楚军方面来讲,项羽是一个勇猛之士,是楚军的英雄,而刘邦则是楚军的敌人;从汉军来讲,项羽则是敌人,刘邦则是英雄。我们之所以说项羽是英雄,刘邦是小人,是因为项羽憨实、仁厚,刘邦诡计多端、阴险狡诈,对汉军来说,刘邦的狡诈是一种军事领导才能。因此分析一个事物,不应该只是从正面分析,而应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项羽和刘邦,谁是英雄,谁是小人,不是任何人都能随意肯定的问题。我们分析谁是英雄只能从多层次、多方位去考虑、分析。在中国这个仁义盛行的国家中,项羽多被人们称为英雄。
四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如此看来,孟子的仁义是得民心,受人民爱戴、欢迎。孔子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他认为仁与义相连,尊重贤能,仁义是礼产生的直接原因。宋襄公认为“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认为“仁义是君子的一种重要的要素”。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他认为生、义两者中义更为重要。项羽是一个讲义气的血性男儿,在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刘邦是因为他的仁义,亚父在宴后说了一句“不若吾皆为所掳”,最终,汉军大败楚军,项羽正因为他的仁义,未排除异己而败。孟子曰:“以德行仁者王”。他说施行仁政的人就可以称王。老子云: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意思是,对于战死的英雄要以丧礼的方式给予礼待。相反,刘邦在追杀项羽时,论下重赏来追杀项羽,能说刘邦不念当日的项羽的恩德,不仁不义。于是项羽举起了剑,他的乌骓马发出了绝望的哀嘶,刀光、血影。乌江上漂起了一颗高傲的头颅。汉王的爪牙们望着这壮烈的一幕,由惧怕到释然,由释然到兴奋,他们蜂涌抢夺着项羽的尸骸,回去邀功请赏。项羽俯视着人群,嘴角挂着一丝冷笑,凝望这群可鄙可怜的乌合之众,他在水面上渐行渐远……让我们再重新吟读李清照的那首诗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妨再把项羽和其他几位有名的悲剧人物作比较,屈原悲则悲矣,还有楚国的人民爱戴他同情他,岂会如项羽受骗于田父呢?岳飞悲则悲矣,尚有子嗣,尚能保全尸体,而且他也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更多的要怪他自己的愚忠,伍子胥悲则悲矣,大仇得报,而项羽呢?他是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几乎可以说人生任何一个重要方面的悲剧都发生在他身上了,弄得无亲无故无妻无后无军无民,悲之深悲之全千古难见,但他同时又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强烈的反差集中到他身上从而更加震撼人心,因此尽管过去了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人们仍在为他争辩不休,扼腕叹息。
参考文献:
[1] 宝贵珍主编.道家始祖.中国华侨出版社.
[2] 熊忠武主编.孙子浅说.长江文艺出版社.
[3] 杨晓明主编.四书五经.巴蜀出版社.
[4] 蒋国保主编.孟子外传孟子百问.安徽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