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初步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开拓发散思维。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1)01-0117-01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社会前进的永动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初步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而这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要在各种教育教学途径中,依靠日积月累的熏陶和培养才可能形成。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 和谐的情感,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的师生情感可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的爱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教师微笑的面容、期盼的眼神、信赖鼓励的目光、和蔼可亲推心置腹的谈心,都可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人文环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不要用刻板的答案来锁定学生的思维,不要用简单武断的结论来封杀学生的创造灵性,要鼓励他们大胆的质疑问难: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当学生不认同教师理念时不要指责: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依靠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利用一切机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要激励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创新思维,避免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欲望,保护他们燃起的“创新火花”。
二 巧设问题场景,强化创新兴趣
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才有创新的可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学产生了兴趣,就会对物理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执着地探索。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的诱导至关重要,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强烈共鸣的,能激发起强烈探索兴趣的问题。教学中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出发,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与探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勇士的奋斗事迹与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以此来鼓舞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已成型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勇于探索的精神。
如教学“大气压强”这一课时,由于大气压强这个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师应该增设有趣的演示实验,充分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使空洞的学习变得直观有趣。例:取二支大小不同的长试管(小试管能自由插入大试管内并留有较小缝隙),一个盛水的水槽。先将小试管插入大试管内,用手指堵住小试管口并倒置过来,再问学生:松开手指后小试管会怎样?凭已有的力学知识,学生很容易正确回答;然后取出小试管,将大试管内装满水,再将小试管插入大试管内一小段f约2-3em),最后将它们同时倒置过来,这时学生观察到随着大试管内水的流出,小试管会徐徐上升,宛如一部自动上升的“电梯”。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小试管上升的呢?强烈的认知冲突不仅为学生学习大气压强留下深刻直观的印象,而且还进一步激发起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索创新的兴趣。
三 开拓求异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就能使学生更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而创新。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创新思维的“顿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尽量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使学生有能力打开分析问题的思路;其次,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求异思维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思维是在一定水平上,由一个中心点向四周辐射开,寻求事物问的纵横联系,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的思维方法。求异和发散是创新思维训练最重要的方法,在教学中力求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去思考探索,以训练求异和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在测定盐水或者其他液体的密度时,有如下的被选实验方案,在所给器材相同的情况下,为尽可能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应选用什么方案并说明理由:(1)先测量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然后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盐水测出其体积,最后再测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并计算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2)先用量筒测出适量盐水的体积,再测出量筒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倒出量筒中的盐水,再测空量筒的质量,计算出量筒中盐水质量;(3)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再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盐水质量,最后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其体积;(4)先测出空量筒的质量,再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其体积,最后测出量筒和盐水的总质量并计算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得到锻炼,而且有助于学生探究学习新方法、新理论,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世纪对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学中,应始终把创新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以达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之目的。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1)01-0117-01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社会前进的永动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初步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而这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要在各种教育教学途径中,依靠日积月累的熏陶和培养才可能形成。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 和谐的情感,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的师生情感可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的爱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教师微笑的面容、期盼的眼神、信赖鼓励的目光、和蔼可亲推心置腹的谈心,都可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人文环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不要用刻板的答案来锁定学生的思维,不要用简单武断的结论来封杀学生的创造灵性,要鼓励他们大胆的质疑问难: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当学生不认同教师理念时不要指责: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依靠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利用一切机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要激励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创新思维,避免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欲望,保护他们燃起的“创新火花”。
二 巧设问题场景,强化创新兴趣
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才有创新的可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学产生了兴趣,就会对物理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执着地探索。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的诱导至关重要,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强烈共鸣的,能激发起强烈探索兴趣的问题。教学中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出发,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与探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勇士的奋斗事迹与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以此来鼓舞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已成型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勇于探索的精神。
如教学“大气压强”这一课时,由于大气压强这个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师应该增设有趣的演示实验,充分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使空洞的学习变得直观有趣。例:取二支大小不同的长试管(小试管能自由插入大试管内并留有较小缝隙),一个盛水的水槽。先将小试管插入大试管内,用手指堵住小试管口并倒置过来,再问学生:松开手指后小试管会怎样?凭已有的力学知识,学生很容易正确回答;然后取出小试管,将大试管内装满水,再将小试管插入大试管内一小段f约2-3em),最后将它们同时倒置过来,这时学生观察到随着大试管内水的流出,小试管会徐徐上升,宛如一部自动上升的“电梯”。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小试管上升的呢?强烈的认知冲突不仅为学生学习大气压强留下深刻直观的印象,而且还进一步激发起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索创新的兴趣。
三 开拓求异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就能使学生更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而创新。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创新思维的“顿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尽量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使学生有能力打开分析问题的思路;其次,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求异思维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思维是在一定水平上,由一个中心点向四周辐射开,寻求事物问的纵横联系,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的思维方法。求异和发散是创新思维训练最重要的方法,在教学中力求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去思考探索,以训练求异和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在测定盐水或者其他液体的密度时,有如下的被选实验方案,在所给器材相同的情况下,为尽可能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应选用什么方案并说明理由:(1)先测量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然后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盐水测出其体积,最后再测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并计算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2)先用量筒测出适量盐水的体积,再测出量筒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倒出量筒中的盐水,再测空量筒的质量,计算出量筒中盐水质量;(3)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再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盐水质量,最后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其体积;(4)先测出空量筒的质量,再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其体积,最后测出量筒和盐水的总质量并计算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得到锻炼,而且有助于学生探究学习新方法、新理论,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世纪对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学中,应始终把创新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以达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