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高中数困生与其他学生比较有一个最大的区别,思维不灵活。这并不是说他们智力比别人差,而是他们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及应用范围,不会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不善发现新问题与旧问题的区别,老犯先入为主的毛病,因此便形成了数困生的定势型思维障碍。本文在笔者对新课程思考的基础上,结合在平时教学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对定势型思维障碍提出了3方面的策略,并对此进行了实验论证。
关键词:定势;思维障碍 ;成因;策略;实验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反映,它是人的一种重要认识活动,也是一个人创造力的核心所在。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人在解决一些常规问题时常常采用已掌握的解决同类事物的方法,从而加速了问题的解决。相反,人在解决一些问题时,采用一些已掌握的、熟悉的方法有时就会使问题解决出现困难。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能听到一些数困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题目做不下去,或者就是做完后发现结果与答案相差很多;有时,在课堂上等老师把某一问题分析完后,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这点我怎么没注意呢?”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学生产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教学中的疏漏,而很多是因为这些数困生经常用一种固定了的思路和习惯去考虑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高中数困生的定势型思维障碍,研究该问题对于增强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定势型思维障碍的界定及成因分析
1.定势型思维障碍的界定:定势型思维障碍也叫惯性思维障碍,所谓惯性思维障碍是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认知事物或作出行为反映,即按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经常照搬过去的经验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导致解答中出现错误。
2.定势型思维障碍的成因分析:思维定势表现为人们思维的一种倾向性和专注性,常用一种固定了的思路和习惯去考虑问题。它是一种思维的惯性。其基本特征是:①对知识认识不够准确,扩大已有知识的应用范围;②所学数学知识较多但很杂乱;③将新问题归结为旧问题的趋向性,思考不全面。数困生的定势型思维障碍会引起数学思维主体内部状态的紊乱和失调,并阻碍数学思维活动正常进行的主观体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数困生思维定势的现象,从而造成解题失误,随之而来又会形成更大的心理障碍,给数学学习带来困难。因此,下面便结合教学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得提出一些的策略,从而优化学生的解题过程,塑造健康的心理。
二、排除定势型思维障碍的策略
1.加强变式训练,认识知识的本质属性及应用范围,排除定势型思维障碍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经常听会到学生有这样的感叹:这个问题平时做过,但在考试中遇见同类题(变形题),学生又不会做了。其实,这说明学生对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缺乏真正的“理解”,无变通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培养变通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利用变式进行教学的方法。
2.优化知识的储备状态,学会分析、比较,排除定势型思维障碍
数学的学习对学生而言,之所以较难就是因为数学的结果知识和数学的过程知识较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又不注意分类整理,使得知识在头脑中的储备杂乱无章,知识间的联系建立不起来,在头脑中只是片状结构,游离状态。这样的结果就是,当提取知识的时候就往往不会准确提取或在特定的情境下就会把知识间的联系以特殊代替一般而产生错误。
数学知识需要储存的面广、类多、量大。优化知识的储存状态,可为后来进行知识回忆、提取、应用提供有力的“检索途径”。储存数学知识要讲究:茎(主干、一线串珠)、博(面广、跨度较大)、专(深刻、独到见解)、精(精辟、有概括性)、活(联系、纵横网络)。优化知识储存状态,有利于进行正确的分析、比较。这是有效克服思维定势负效应的途径之一。所谓分析、比较,就是在区分相似事物时,从分析和比较中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可采用“对比”的方法在头脑中建立分析性的概念,经常加强对新问题与“旧知识”的联系、比较,提高分析水平。“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是区分客观事物异同的逻辑方法之一,从比较中可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对同类而不同法、“貌合”而“神离”的题目细加辨析,分清本质,抓住异同,摆脱“第一印象”的左右,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比如:很多学生在刚学习立体几何的时候感觉知识比较碎,好多知识很相似以至于难以分辨而往往产生错误。学生学习了平行公理后经常认为既然直线间的平行性可以传递,那么若两直线都和同一直线是异面直线的话,则两直线是异面直线这个命题也是对的。同理他们认为相交也是可以传递的。显然照此理解是错误的。因此如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注意分类比较就很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误。再如命题:
a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b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平面平行;
c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 d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分析:在这四个命题中a和b是正确的; c和d是错误的。但是,这四个命题的叙述方式是差不多的。在理解这四个命题时如不放在一起比较理解就很容易产生错误。如放在一起比较理解,则有利于加深知识的融会贯通。象这样经常指导学生整合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走向成熟化、系统化。
3.防止先入为主,培養思维的严密性,排除定势型思维障碍
从信息源上分析,解决某类问题的信息,一般地,数困生的信息源是并不完善的,多用、常用的信息,在他(她)的信息源中,往往较强,用得少或新进入的信息以及教师讲授欠完善的信息则较弱,由此造成定势思维障碍。
综上所述,对定势型思维障碍造成的学习困难的疏导,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作为一名教师应随时观察和分析数困生的心理,并能经常从他们的角度来寻找造成定势型思维障碍的原因,通过合适的引导,排除定势型思维障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数困生的认知水平,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苏伶俐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盛春《学生解数学题的思维障碍及策略》 湖南:当代教育论坛 2007.5.
关键词:定势;思维障碍 ;成因;策略;实验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反映,它是人的一种重要认识活动,也是一个人创造力的核心所在。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人在解决一些常规问题时常常采用已掌握的解决同类事物的方法,从而加速了问题的解决。相反,人在解决一些问题时,采用一些已掌握的、熟悉的方法有时就会使问题解决出现困难。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能听到一些数困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题目做不下去,或者就是做完后发现结果与答案相差很多;有时,在课堂上等老师把某一问题分析完后,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这点我怎么没注意呢?”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学生产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教学中的疏漏,而很多是因为这些数困生经常用一种固定了的思路和习惯去考虑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高中数困生的定势型思维障碍,研究该问题对于增强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定势型思维障碍的界定及成因分析
1.定势型思维障碍的界定:定势型思维障碍也叫惯性思维障碍,所谓惯性思维障碍是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认知事物或作出行为反映,即按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经常照搬过去的经验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导致解答中出现错误。
2.定势型思维障碍的成因分析:思维定势表现为人们思维的一种倾向性和专注性,常用一种固定了的思路和习惯去考虑问题。它是一种思维的惯性。其基本特征是:①对知识认识不够准确,扩大已有知识的应用范围;②所学数学知识较多但很杂乱;③将新问题归结为旧问题的趋向性,思考不全面。数困生的定势型思维障碍会引起数学思维主体内部状态的紊乱和失调,并阻碍数学思维活动正常进行的主观体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数困生思维定势的现象,从而造成解题失误,随之而来又会形成更大的心理障碍,给数学学习带来困难。因此,下面便结合教学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得提出一些的策略,从而优化学生的解题过程,塑造健康的心理。
二、排除定势型思维障碍的策略
1.加强变式训练,认识知识的本质属性及应用范围,排除定势型思维障碍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经常听会到学生有这样的感叹:这个问题平时做过,但在考试中遇见同类题(变形题),学生又不会做了。其实,这说明学生对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缺乏真正的“理解”,无变通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培养变通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利用变式进行教学的方法。
2.优化知识的储备状态,学会分析、比较,排除定势型思维障碍
数学的学习对学生而言,之所以较难就是因为数学的结果知识和数学的过程知识较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又不注意分类整理,使得知识在头脑中的储备杂乱无章,知识间的联系建立不起来,在头脑中只是片状结构,游离状态。这样的结果就是,当提取知识的时候就往往不会准确提取或在特定的情境下就会把知识间的联系以特殊代替一般而产生错误。
数学知识需要储存的面广、类多、量大。优化知识的储存状态,可为后来进行知识回忆、提取、应用提供有力的“检索途径”。储存数学知识要讲究:茎(主干、一线串珠)、博(面广、跨度较大)、专(深刻、独到见解)、精(精辟、有概括性)、活(联系、纵横网络)。优化知识储存状态,有利于进行正确的分析、比较。这是有效克服思维定势负效应的途径之一。所谓分析、比较,就是在区分相似事物时,从分析和比较中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可采用“对比”的方法在头脑中建立分析性的概念,经常加强对新问题与“旧知识”的联系、比较,提高分析水平。“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是区分客观事物异同的逻辑方法之一,从比较中可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对同类而不同法、“貌合”而“神离”的题目细加辨析,分清本质,抓住异同,摆脱“第一印象”的左右,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比如:很多学生在刚学习立体几何的时候感觉知识比较碎,好多知识很相似以至于难以分辨而往往产生错误。学生学习了平行公理后经常认为既然直线间的平行性可以传递,那么若两直线都和同一直线是异面直线的话,则两直线是异面直线这个命题也是对的。同理他们认为相交也是可以传递的。显然照此理解是错误的。因此如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注意分类比较就很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误。再如命题:
a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b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平面平行;
c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 d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分析:在这四个命题中a和b是正确的; c和d是错误的。但是,这四个命题的叙述方式是差不多的。在理解这四个命题时如不放在一起比较理解就很容易产生错误。如放在一起比较理解,则有利于加深知识的融会贯通。象这样经常指导学生整合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走向成熟化、系统化。
3.防止先入为主,培養思维的严密性,排除定势型思维障碍
从信息源上分析,解决某类问题的信息,一般地,数困生的信息源是并不完善的,多用、常用的信息,在他(她)的信息源中,往往较强,用得少或新进入的信息以及教师讲授欠完善的信息则较弱,由此造成定势思维障碍。
综上所述,对定势型思维障碍造成的学习困难的疏导,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作为一名教师应随时观察和分析数困生的心理,并能经常从他们的角度来寻找造成定势型思维障碍的原因,通过合适的引导,排除定势型思维障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数困生的认知水平,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苏伶俐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盛春《学生解数学题的思维障碍及策略》 湖南:当代教育论坛 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