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的教学是一个多种因素交错作用的过程,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教学过程是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参与的结果。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个体,他们已有的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常表现为内驱力量作用于学习活动,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对于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则关键在于师生之间“人际型”的交往为表征的日常交往,达到彼此之间的情感与体验的交流。
一、打开期望效应的潘多拉宝盒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和雷诺尔·贾可布森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他们在一所小学中对六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告诉教师这是“预测儿童未来反正的测验”。然后,他们并不依据智力测验的结果,而是随机抽取了20%的学生,列出名单交给任课老师,并告诉他们,这些孩子是“临近盛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无穷潜力,以后,师生们在各方面对他们另眼相看,老师们积极地期待和恰当地引导。他们不知不觉受到感染,自尊心、自信心倍增,各方面分外努力。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的谎”,因为名单上都是随机抽取出来的。八个月后,当再次对这六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奇迹出现了:被说成是发展潜力大的儿童的智商与其他儿童相比有了更大的提高,而且教师对这些学生的评价是“求知欲很强”。
罗森塔尔效应的实质是一种精神激励,该效应的实现依赖于三个条件的到位:教师正面的诚挚的期望(教师需通过言行举止传递给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对于教师传递的期望和鼓励能够正确的理解);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参与(学生在理解了教师的积极的精神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动机、加大学习的投入),这三个条件是罗森塔尔效应在教学中应用的必不可少的三个条件。
二、外语教学的困境
目前我们的外语教学仍主要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录音机”的模式,呆板的教学方式、枯燥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锐减,最终导致了语言教学没能达到运用的目的。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僵化的师生关系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源动力,领导和推动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而学生则是教学的对象,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服从。教师和学生虽作为“人”相遇在一起,但其前提并不是一种人格关系的平等,师生之间是一种僵硬的乃至机械的关系,没有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相通。教学也就如一潭死水,泛不起任何涟漪,师生关系没有体现其教育性,反而却成为了人性失落的土壤。
(二)单调的教学方法
“外语课上得好的教师,不仅要能教好语言,更重要的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长期以来,大学外语教学一直因“大班教学”而备受折磨。根据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统计,目前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学外语教学班均在45~50人之间,有的规模更大。这就从客观上限制了教师教学技巧的发挥,教师难以完全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偶尔的活动课堂也纯粹是浮于形式,没有真正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由此而来的后继影响必然是:教学中偏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始终摆脱不了“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窘境。
(三)枯燥的学习过程
高等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生理、心理基本成熟。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各种能力的增强使其有了较大的独立性,进入了心理“断乳期”;就其学习特点而言,大学生的学习意识基本成熟、学习动机发展达到核心层、能力发展到最佳期等突出特征。这就决定了这部分学生的反叛性格比较明显,开始试图自己支配自己的行为,学习的枯燥无味,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这种反叛心理,容易结成“非正式群体”,在教学上与教师形成心理对立和教学活动的冷战与不合作,如果教师不及时发现并对教法有所改进,教师的情感交流没有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那么后果是不堪想象的。
(四)弱化的学习动机
枯燥的学习过程、单调的教学方法导致的后继循环的开始必然是弱化的学习动机,加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潜在弱动机,主要是因为上大学前后的“动机落差”,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远大的理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之语言学习的枯燥性和反复性,都会使学生从心理上抵制学习,影响学习的兴趣,使应有的教学效果无法实现。
通过对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缺失的。教师缺乏改变教学现状的动机,学生厌倦周而复始、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学的恶性循环,如此观之,外语教学中的这些困境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期望效应的应用:外语教学路径选择
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情感的交流和调动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应有的角色作用,用积极的期待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舍弃自我赋予的“师道尊严”,“师道尊严”是一个他赋概念,只有在学生的认可中,这种“师道尊严”才有价值。语言教学的枯燥性和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吝付出积极的期待和鼓励,通过恰当的途径、合适的语言传递给学生,在外语教学中产生“罗森塔尔”效应。
(一)教师正面的诚挚期望
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潜力要予以肯定,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品尝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待。这种期待不是针对班级中的某个小范围的群体,而是针对全体学生,使“罗森塔尔”效应在个体的纵向发展中发挥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以鼓励,增加他们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和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对于教学付出全部心血,对学生给予诚挚的期望,但是这些投入如果不被学生接纳和理解,也是徒劳无功,这些教学投入也就变成了无效投入,支付了无形的教育资源,是一种教育的隐性浪费,因此对于教师给予的期望能够正确理解是教学中“罗森塔尔”效应发挥作用的关键。
1.调整学习的动机水平
只有学生有兴趣、有欲望投入到学习中来,教师的正面的、积极的期望才有可能被感知到,才有可能被接纳并理解其内涵,“罗森塔尔”效应才有可能发挥作用。英国英语教学法专家Harmer指出,成功外语课堂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投入、学习和运用。语言学习者是否积极投入是有效学习的必要前提。而是否积极投入的一个先决条件便是学生是否有较高的动机水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尽量位于“最近发展区”,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但是又必须是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够获取成功。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外语教学的人性基础。作为教学活动体现的非日常交往只是师生交往的一个部分,教师应该以日常交往的角色参与教学过程,应转变过去的固定陈旧的观念,以动态的眼光来审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日常交往中体现师生之间关系的“无意识”的人际关系,建立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平台,给予学生积极的期待和渴望,这是教学成功的外部动力源,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参与日常交往的情感,那么这种外部动力将积极的推动教学过程。
3.帮助树立学生自信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善于肯定学生取得的进步,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同时要及时反馈,不断深化学习动机。学生学习的情况怎样,这需要教师给予恰当地评价,评价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师赋予学生期望的过程,以此来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矫正学习中的偏差。
因此,外语教学应该达成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对于所学知识的存储更持久。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会用、善用自己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外语教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力求使外语的学习形成一种有意义学习。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论教育中的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
[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96.
[3]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一、打开期望效应的潘多拉宝盒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和雷诺尔·贾可布森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他们在一所小学中对六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告诉教师这是“预测儿童未来反正的测验”。然后,他们并不依据智力测验的结果,而是随机抽取了20%的学生,列出名单交给任课老师,并告诉他们,这些孩子是“临近盛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无穷潜力,以后,师生们在各方面对他们另眼相看,老师们积极地期待和恰当地引导。他们不知不觉受到感染,自尊心、自信心倍增,各方面分外努力。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的谎”,因为名单上都是随机抽取出来的。八个月后,当再次对这六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奇迹出现了:被说成是发展潜力大的儿童的智商与其他儿童相比有了更大的提高,而且教师对这些学生的评价是“求知欲很强”。
罗森塔尔效应的实质是一种精神激励,该效应的实现依赖于三个条件的到位:教师正面的诚挚的期望(教师需通过言行举止传递给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对于教师传递的期望和鼓励能够正确的理解);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参与(学生在理解了教师的积极的精神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动机、加大学习的投入),这三个条件是罗森塔尔效应在教学中应用的必不可少的三个条件。
二、外语教学的困境
目前我们的外语教学仍主要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录音机”的模式,呆板的教学方式、枯燥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锐减,最终导致了语言教学没能达到运用的目的。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僵化的师生关系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源动力,领导和推动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而学生则是教学的对象,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服从。教师和学生虽作为“人”相遇在一起,但其前提并不是一种人格关系的平等,师生之间是一种僵硬的乃至机械的关系,没有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相通。教学也就如一潭死水,泛不起任何涟漪,师生关系没有体现其教育性,反而却成为了人性失落的土壤。
(二)单调的教学方法
“外语课上得好的教师,不仅要能教好语言,更重要的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长期以来,大学外语教学一直因“大班教学”而备受折磨。根据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统计,目前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学外语教学班均在45~50人之间,有的规模更大。这就从客观上限制了教师教学技巧的发挥,教师难以完全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偶尔的活动课堂也纯粹是浮于形式,没有真正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由此而来的后继影响必然是:教学中偏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始终摆脱不了“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窘境。
(三)枯燥的学习过程
高等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生理、心理基本成熟。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各种能力的增强使其有了较大的独立性,进入了心理“断乳期”;就其学习特点而言,大学生的学习意识基本成熟、学习动机发展达到核心层、能力发展到最佳期等突出特征。这就决定了这部分学生的反叛性格比较明显,开始试图自己支配自己的行为,学习的枯燥无味,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这种反叛心理,容易结成“非正式群体”,在教学上与教师形成心理对立和教学活动的冷战与不合作,如果教师不及时发现并对教法有所改进,教师的情感交流没有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那么后果是不堪想象的。
(四)弱化的学习动机
枯燥的学习过程、单调的教学方法导致的后继循环的开始必然是弱化的学习动机,加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潜在弱动机,主要是因为上大学前后的“动机落差”,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远大的理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之语言学习的枯燥性和反复性,都会使学生从心理上抵制学习,影响学习的兴趣,使应有的教学效果无法实现。
通过对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缺失的。教师缺乏改变教学现状的动机,学生厌倦周而复始、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学的恶性循环,如此观之,外语教学中的这些困境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期望效应的应用:外语教学路径选择
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情感的交流和调动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应有的角色作用,用积极的期待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舍弃自我赋予的“师道尊严”,“师道尊严”是一个他赋概念,只有在学生的认可中,这种“师道尊严”才有价值。语言教学的枯燥性和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吝付出积极的期待和鼓励,通过恰当的途径、合适的语言传递给学生,在外语教学中产生“罗森塔尔”效应。
(一)教师正面的诚挚期望
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潜力要予以肯定,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品尝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待。这种期待不是针对班级中的某个小范围的群体,而是针对全体学生,使“罗森塔尔”效应在个体的纵向发展中发挥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以鼓励,增加他们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和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对于教学付出全部心血,对学生给予诚挚的期望,但是这些投入如果不被学生接纳和理解,也是徒劳无功,这些教学投入也就变成了无效投入,支付了无形的教育资源,是一种教育的隐性浪费,因此对于教师给予的期望能够正确理解是教学中“罗森塔尔”效应发挥作用的关键。
1.调整学习的动机水平
只有学生有兴趣、有欲望投入到学习中来,教师的正面的、积极的期望才有可能被感知到,才有可能被接纳并理解其内涵,“罗森塔尔”效应才有可能发挥作用。英国英语教学法专家Harmer指出,成功外语课堂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投入、学习和运用。语言学习者是否积极投入是有效学习的必要前提。而是否积极投入的一个先决条件便是学生是否有较高的动机水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尽量位于“最近发展区”,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但是又必须是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够获取成功。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外语教学的人性基础。作为教学活动体现的非日常交往只是师生交往的一个部分,教师应该以日常交往的角色参与教学过程,应转变过去的固定陈旧的观念,以动态的眼光来审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日常交往中体现师生之间关系的“无意识”的人际关系,建立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平台,给予学生积极的期待和渴望,这是教学成功的外部动力源,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参与日常交往的情感,那么这种外部动力将积极的推动教学过程。
3.帮助树立学生自信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善于肯定学生取得的进步,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同时要及时反馈,不断深化学习动机。学生学习的情况怎样,这需要教师给予恰当地评价,评价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师赋予学生期望的过程,以此来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矫正学习中的偏差。
因此,外语教学应该达成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对于所学知识的存储更持久。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会用、善用自己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外语教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力求使外语的学习形成一种有意义学习。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论教育中的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
[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96.
[3]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