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激趣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eedtoxiaz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充分利用化学教学素材,采用“小组合作实验”式教学,创建学生更感兴趣的教学情景,通过情景促使学生质疑,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学生能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大胆探究,进一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高校课堂真正落到了实处。
  【关键词】激发 主动 探究 提升 化学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而且通过有计划的、周密细致的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得出实验结论等思维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综合能力、信息迁移能力等。化学实验已成为化学学习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而随着新课程教学的进行,在新课程改革的倡导下,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模式势在必行。针对我校现有的生源结构,70%左右的学生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学生知识文化底子薄弱,学生大多文明习惯、学习习惯较差。学习者知识构建过程、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没有得到突显,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急需得到提升的现状,以课堂结构改革为中心,我在化学教学中开展了“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现将实施效果略呈浅见。
  第一阶段: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实验探究的主动性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如何充分利用学科内容中的教学素材,创建学生更感兴趣的教学情景,通过情景促使学生产生质疑,引导学生思维与情感的主动参与,进而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探究欲望。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内容丰富多彩,具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功能,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仍为: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引导结论,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没有亲历探究过程,即使获得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也没有丝毫提升,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没有很好的被激发。我在教学中,根据实验中涉及的安全性是否高、操作是否简便、现象是否明显等条件,来选择学生适应的实验到实验室去完成,把实验室作为实施化学教学的主教室,组织“小组合作实验”,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在生动的情景和宽松的氛围中,激发了兴趣、激活了思维,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时,采取“小组合作实验”的方式,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完成实验。传统模式下属于教师讲授、演示的实验,通过学生之间相互的合作探究而变得丰富、鲜活起来。实验过程中,对点燃前蜡烛、燃烧的蜡烛、熄灭后的蜡烛分别进行了探究,每一小组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有的动手实验、有的观察现象、有的拿笔记录,然后对现象进行认真的分析,最后每小组选代表进行交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即蜡烛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质软、有滑腻感、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和化学性质(蜡烛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学生对这种亲自参与实验的活动,态度积极,精力集中,兴趣盎然,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不仅体会到实验是学习化学、认识物质的有效途径,在进行探究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分工和角色,在交流探究结果时,不但能听取他人的意见,学会了知识,又学会了沟通与合作、交流与分享。
  第二阶段:产生浓厚兴趣,提高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新课标实施以来,按课标要求,教学中必须强化能力培养,特别是具有学科特点的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培养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化学实验课采取“小组合作实验”,既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
  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时,学生感受观察现象、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实验过程,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视角观察、用化学的语言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实验中还发现了“燃烧的蜡烛会产生黑烟、熄灭蜡烛时会产生白烟、白烟为什么会被点燃”等新问题,提出新的实验探究内容。此时,探究的激情再次被燃起,探究的兴趣更加浓厚,欲望一发不可收,对于这些课堂上“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学生现有知识还不能解决,所以老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赞赏学生观察细致、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善于动脑的思维品质,并肯定提出这些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并期待在后续学习中继续探究。
  如学生学完“碳和碳的化合物”知识后,教师再次组织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产生白烟的成分”,学生对“白烟”进行了三种猜想,A是石蜡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B是石蜡燃烧生成的水,C是石蜡蒸汽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并分组设计实验探究自己的猜想和结论。
  实验一:熄灭蜡烛,立即用一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观察现象,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此实验能否得到科学结论,其原因是什么?
  实验二:熄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儿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处,观察现象,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此实验能否得到科学结论,其原因是什么?
  实验三:熄灭蜡烛,立即用一支燃着的木条伸到白烟处(不要接触灯芯),观察到白烟燃烧,石蜡重新被点燃,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
  学生通过以上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白烟” 石蜡蒸汽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我认为,教材实验多,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由少到多,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得到了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也提高了,实验为学生打开了思路,对问题解决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第三阶段:综合能力提升,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考试的重点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主,不能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取用鲜活的情景,体现实践性和探究性。
  在践行新课标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习题训练的度,如何在中考升学与新课改践行的矛盾中求平衡,是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初中化学教学中,有些教师将知识的掌握与实验能力培养对立起来,认为实验能力培养需要化学实验来实现,这样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由于中考的压力,就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复习,因此,时间成为培养实验探究能力的障碍。他们通常采用“讲实验”,让学生记忆实验现象、结论,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不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在大量的习题训练中进行和巩固。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有意识记忆,最终在中考中能取得较满意的结果吗?我深有感触,学生对知识迁移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非常的弱,对综合性强的试题无从下手,因而得分率低。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综合能力大大提升,学生的习题训练大量减少,但考试的成绩却大幅度提高。在今年的中考中,以一个班为例,优秀率为70%,90分以上的人数为19人(参考人数是40)。所以,采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学得活,用得上,很好地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中,化学采取“小组合作实验”式教学,较之传统的“讲实验”式教学,学生不但能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大胆探究,进一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且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高校课堂真正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陆菁.创设有序探究互动.促生精致高校课堂[J].中学化学参考,2008(11):29-30.
  [2]毕华林.化学探究学习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07-119.
  [3]辛静.初中化学重视实验探究的能力的培养. 中学化学参考,2012(5):27-28.
  [4]王祖浩.化学新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作文评语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怎样把作文评语写得艺术而具有指导性,我有自己的几点体会,希望请教于专家。  首先,作文评语应坚持有效原则。作文是可以不写评语的,能不写就不写,必须写的就应写好,追求有效性。一般说来,写评语应以作文和作者的具体情况而确定写与不写。好作文要写鼓励性评语,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发扬优点,使其优点变为自觉的作文技巧。最差的作文也要写指导性和示范性的评语,要让学生知道怎
期刊
【摘 要】新课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艺术性地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本人就新课导入的原则与方法,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关键词】新课导入 原则 方法  新课的导入在每节课所起的作用很重要。新课的成功导入不仅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思维品质。那么,如何使新课导入得好,下面就新课导入的原则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常言道: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中学生来说,兴趣就是其学习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到了作文课时他们就会愁眉苦脸、无话可说;而学生一旦对作文有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爱好,就能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定会满腔热忱地参与到作文训练中去。所以,训练学生写作首先得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要想让学生喜欢作文,就得从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一、创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我们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能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理解学生、关爱学生,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解是建立在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
许多教育者研究证明,孩子的语言充满纯真和稚气,在他们的语言世界里找不到半点虚假,也没有一丝的怯意。在语言交流中,他们是人类最勇敢的群体,只要他们想说,就没有不敢说的话。由此看来,在对低年级进行口语交际过程,教师不必考虑学生“不敢说”,而是寻找如何使学生有“想说”的欲望。我们通过参与省级口语交际课题研究和实践,也充分体会到低年级学生这一特点,只要学生产生了想说的欲望,他们的语言就像打开了闸门的溪流源
【摘 要】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集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于一体,文质兼美,对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具有其他学科所无与伦比的优厚条件。本文所阐述的就是作者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一些方法和体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 健康人格 塑造 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广泛,思想内涵深刻,融人文知识教育、语文素养教育、写作阅读训练、道德修养教育、情操兴致陶冶于一体,通过理论灌输、热情疏导、
摘 要 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繁荣后产生的,充分显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带有周期性波动的性质。日本的生产和流通产业在大战期间得到快速发展,然而产业结构并不完备,产业基础亦不牢靠,有必要在战后进行产业优化和调整。然而战后日本的产业投机却有增无减,这给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对危机,日本政府仅仅是救助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给20年代的日本经济留下隐患。  【关键词
【摘 要】随着高校教育不断发展,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已被运用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本文通过讨论合理分组、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内容、有效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注重对合作学习过程的监控、建构良好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试图探索出合作学习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课 合作学习 有效模式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硬性的“教”,学生被动的“学”的灌输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