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德育,不仅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更是各学科都应当担负的重任。对于历史学科来说,也是如此。学习历史,除了以史为鉴,从中习得相关历史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能够在思想上,乃至人生价值观上得到一定的教育。因此,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就显得更有意义。
历史上一些重大特定事件,往往都有一些相关歌曲与此联系。通过歌曲鼓舞人心,号召参与。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岁月如歌、历史如歌。对于初中生来说,唱歌是他们所热衷的一种爱好。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并善用历史歌曲,从中渗透相关德育,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
例如,针对《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课,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吟唱革命歌曲的方式,推促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比如,歌曲《松花江上》,歌声凄凉悲怆,不仅唱出了当时东北人民的现状,更是形象概述了当时全国的现状。一首歌曲,就是一部浓缩的历史。这首歌,在控诉日寇暴行的同时,也唤醒东北人民勇敢抗击,为争取自由而奋斗。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通过重温革命歌曲,不仅能够有效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勿忘国耻。
当然,除了抗战歌曲,还有很多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歌曲,如《歌唱祖国》《英雄赞歌》《爱我中华》等。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歌曲,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相比其他课程,初中历史课倾向于死记硬背,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学业负担。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开设探索历史的活动课,创设各种形式的活动课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有效地拓展德育渠道,深化德育内涵。
1.关注民族团结,组织故事编写。《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但是,要让学生更深层地去体验与感知,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相关历史事件,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影片等形式,编写相关专题小故事。这里教师需要注意一点,就是所选择的点与史料,应倾向于民族团结、倾向于民族和谐,这样,学生在搜索、整理、编写的过程中,就能够自然而然形成一种民族的认同感。比如有名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还有《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等,这些历史故事的编写,其目的是让学生从中认识到今天的民族和谐相处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从严打击民族分裂势力。
2.关注祖国统一,组织主题演讲。新课标明确要求,要通过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组织一些关于民族英雄的主题演讲赛。比如,针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平定雅克萨之战》《林则徐虎门销烟》等,通过学生演讲前的准备,以及演讲中的情绪调节,从中认识到,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主流,反抗外来侵略者是我们的光荣使命,继而发扬这种精神,弘扬爱国主旋律。
3.关注历史人物,组织是非辩论。历史是群众创造的,但是关键事情,却是一些重要人物引发的。对于一些历史人物,尤其是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我们更需要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是非功过。对此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认识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比如隋炀帝、武则天、曹操等,历史对他们褒贬不一,还有近期各种影视改编戏说,已经让学生云里雾里,看不清历史真相,更不知道如何去正确评价。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历史辩论赛,通过资料搜集,正反辩论,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在提高历史素养的同时,也提升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注意,针对历史辩论,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历史人物放入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辩论,学会用历史辩证与唯物主义去正确评价,以免学生只用现代理念去评价。
4.关注美德养成,组织名言比拼。历史人物之所以成为英雄,成为我们心中的楷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践行着传统美德。比如,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诸葛亮所践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有范仲淹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名人都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的思想情操是中华民族具体精神的象征。继承民族精神,弘扬传统美德,最根本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具体来说,可以借助名言比拼,引导学生搜集、背诵、积累一些名人名言,让他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传承中华美德,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着;通过学习与践行,孕育优秀美德,继而在丰富与发展传统美德的同时,让中华民族精神历久弥新。
历史课是学生了解历史相关知识,培养历史情感的重要阵地。但是对于历史教育来说,并不是只有历史课教材,或者说历史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因而,对于教师来说,要站在超越教材的高度,充分利用一切阵地,让历史教育随时随地,让德育渗透无形无声。作为历史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校重大活动、一日常规、晨会班会等,结合重大历史事件,渗透相关德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比如,“五四”青年节,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启。当时一群热血沸腾的青年学生,为了国家安危,为了民族大义,主动走上街头,用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唱响一首爱国主义赞歌,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斗志。同样,对于今天来说,社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样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因而我们更要弘扬这种忧国忧民、敢于斗争、乐于奉献的精神。具体来说,可以利用这些节日,通过开展相应的“国旗下讲话”,观看相关影片,或者参观展览、组织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不忘历史,牢记使命,继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历史教学内容以及研究对象都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学生在生活中无法直接求证。因而,如有可能,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电影视频,或者文史資料,丰富学生认识,增加他们的情感体验。通过这种再现历史的方式,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为思想教育的渗透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重在言行渗透,重在潜移默化,而不是用知识或考试来衡量。对于历史教学来说,更要如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历史教学策略,尽可能摈弃空洞说教,通过开展活动,学生自己品析、自己体验、自己感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素养积累。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冉 然)
一、借用相关历史歌曲,强化渗透爱国情感
历史上一些重大特定事件,往往都有一些相关歌曲与此联系。通过歌曲鼓舞人心,号召参与。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岁月如歌、历史如歌。对于初中生来说,唱歌是他们所热衷的一种爱好。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并善用历史歌曲,从中渗透相关德育,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
例如,针对《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课,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吟唱革命歌曲的方式,推促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比如,歌曲《松花江上》,歌声凄凉悲怆,不仅唱出了当时东北人民的现状,更是形象概述了当时全国的现状。一首歌曲,就是一部浓缩的历史。这首歌,在控诉日寇暴行的同时,也唤醒东北人民勇敢抗击,为争取自由而奋斗。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通过重温革命歌曲,不仅能够有效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勿忘国耻。
当然,除了抗战歌曲,还有很多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歌曲,如《歌唱祖国》《英雄赞歌》《爱我中华》等。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歌曲,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借助相关活动课,传承主流德育观
相比其他课程,初中历史课倾向于死记硬背,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学业负担。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开设探索历史的活动课,创设各种形式的活动课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有效地拓展德育渠道,深化德育内涵。
1.关注民族团结,组织故事编写。《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但是,要让学生更深层地去体验与感知,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相关历史事件,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影片等形式,编写相关专题小故事。这里教师需要注意一点,就是所选择的点与史料,应倾向于民族团结、倾向于民族和谐,这样,学生在搜索、整理、编写的过程中,就能够自然而然形成一种民族的认同感。比如有名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还有《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等,这些历史故事的编写,其目的是让学生从中认识到今天的民族和谐相处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从严打击民族分裂势力。
2.关注祖国统一,组织主题演讲。新课标明确要求,要通过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组织一些关于民族英雄的主题演讲赛。比如,针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平定雅克萨之战》《林则徐虎门销烟》等,通过学生演讲前的准备,以及演讲中的情绪调节,从中认识到,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主流,反抗外来侵略者是我们的光荣使命,继而发扬这种精神,弘扬爱国主旋律。
3.关注历史人物,组织是非辩论。历史是群众创造的,但是关键事情,却是一些重要人物引发的。对于一些历史人物,尤其是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我们更需要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是非功过。对此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认识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比如隋炀帝、武则天、曹操等,历史对他们褒贬不一,还有近期各种影视改编戏说,已经让学生云里雾里,看不清历史真相,更不知道如何去正确评价。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历史辩论赛,通过资料搜集,正反辩论,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在提高历史素养的同时,也提升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注意,针对历史辩论,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历史人物放入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辩论,学会用历史辩证与唯物主义去正确评价,以免学生只用现代理念去评价。
4.关注美德养成,组织名言比拼。历史人物之所以成为英雄,成为我们心中的楷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践行着传统美德。比如,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诸葛亮所践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有范仲淹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名人都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的思想情操是中华民族具体精神的象征。继承民族精神,弘扬传统美德,最根本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具体来说,可以借助名言比拼,引导学生搜集、背诵、积累一些名人名言,让他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传承中华美德,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着;通过学习与践行,孕育优秀美德,继而在丰富与发展传统美德的同时,让中华民族精神历久弥新。
三、借助相关历史日,引导牢记昨日史
历史课是学生了解历史相关知识,培养历史情感的重要阵地。但是对于历史教育来说,并不是只有历史课教材,或者说历史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因而,对于教师来说,要站在超越教材的高度,充分利用一切阵地,让历史教育随时随地,让德育渗透无形无声。作为历史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校重大活动、一日常规、晨会班会等,结合重大历史事件,渗透相关德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比如,“五四”青年节,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启。当时一群热血沸腾的青年学生,为了国家安危,为了民族大义,主动走上街头,用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唱响一首爱国主义赞歌,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斗志。同样,对于今天来说,社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样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因而我们更要弘扬这种忧国忧民、敢于斗争、乐于奉献的精神。具体来说,可以利用这些节日,通过开展相应的“国旗下讲话”,观看相关影片,或者参观展览、组织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不忘历史,牢记使命,继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历史教学内容以及研究对象都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学生在生活中无法直接求证。因而,如有可能,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电影视频,或者文史資料,丰富学生认识,增加他们的情感体验。通过这种再现历史的方式,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为思想教育的渗透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重在言行渗透,重在潜移默化,而不是用知识或考试来衡量。对于历史教学来说,更要如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历史教学策略,尽可能摈弃空洞说教,通过开展活动,学生自己品析、自己体验、自己感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素养积累。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冉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