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的赵太后是一位青史留美名的人物。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的明君形象。但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开头,她却成了一个本末倒置,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的昏君形象;而在文章的结尾,太后的举动又呈现出一个受人尊敬的明君形象。是什么原因让太后前后判若两人?我认为是触龙巧妙的劝谏艺术所致。
第一,他想到了巧用称呼,缩短距离。
称呼是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称呼得体可使对方感到亲切,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使沟通畅通,交往成功,反之,则会使交往受阻乃至中断。早在2300多年前的触龙就深谙此道。
纵观全文,触龙和太后对对方的称呼是在发生着变化的。触龙开始是必恭必敬地称呼对方为“太后”(“故愿望见太后”),称呼自己为“老臣”。从这称呼中表明二人是君臣关系。在接下来与太后的“闲谈”中,善于察言观色的触龙发现赵太后总以“老妇”自称(“老妇恃辇而行”“老妇不能”)时,立即揣摩出了太后对自己身份定位的心理,即太后在告诉触龙:我现在是一个老太婆,别与我谈国事。于是在与太后争辩男人与女人谁更爱孩子这一话题时,趁机改变了对自己和太后的称呼。称呼自己为“丈夫”(古时男人的称呼),称呼太后为“妇人”。请看文中两人关于这一话题争论的对话及译文:
原文:
太后曰:“丈夫亦爱其少子乎?”
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亦甚。”
译文:
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
触龙回答说:“(我们)男人比(你们)女人爱得厉害。”
太后笑着说:“(我们)女人比(你们)男人爱得厉害。”
仅从这段对话中双方的相互称呼来看,你能想到这是等级森严的君臣之间的对话吗?这显然是关系融洽的已有子女的同事或者关系较好的朋友在闲聊啊!而且争辩到最后太后发出了如遇知音被人理解的会心的笑。双方称呼的变化和太后的笑表明先前紧张的气氛没有了,君臣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触龙也因此赢得了进一步说服太后的时间和机会。接下来触龙对太后的称呼又改为“媪”(古时对老年妇女的称呼),同时太后对触龙的称呼也改为“君”。并且这两个称呼一直用到此次谈话的最后,即让太后主动对触龙说出“喏,恣君使之”的话。
由此可见,触龙在与太后的此次交往中用“妇人”和“媪”来称呼,显然是故意隐去了太后身为君王的特殊身份,有意把她当作一个普通人,一个母亲,一个朋友来相处的。这也正是太后此时最想从别人那里得到认可的身份。为什么这么说呢?从文中我们知道,赵太后“新用事”后,一直过着孤家寡人高处不胜寒的生活。她身为君王和作为一个女人的的夫丧子幼的苦楚能与谁说?此时齐国又向内忧外患的赵国提出苛刻的发兵条件,这对于孤獨无助的赵太后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再加上众大臣一声高过一声的“太后——”“太后——”的“强谏”,更令太后难以走出君王和母亲这双重身份带来的痛苦境地。此时的她多么希望自己就是一个平民百姓,多么希望有人能把她当作一个普通人来看。正当她把恼怒、痛苦和希望集于一身时,触龙来了。触龙两声再平常不过的“妇人”的称呼和四声带有敬意的“媪”的称呼,终于令太后长期以来渴望做普通人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同时也让太后主动缩短了自己和触龙的距离,把触龙当作知己,让其担任指派幼子长安君去当人质的全权代表一职。因此可以说,巧用称呼是触龙顺利让太后由盛怒的母亲转变为一个顾全大局的明君的关键所在。
第二,他想到了因“情”利导,而不是因势利导。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盛怒的太后做出的错误抉择可谓是“情”令智昏。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治。于是善于体察人情的触龙趁机配制了具有人情味的药来医治太后的病。他没有像常人一样去因势利导,而是因“情”利导。
触龙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问候太后的健康及饮食起居,并不失时机地向太后讲述老年人的保健养生之道。这让太后感受到了友情关爱的温暖,于是稍减了怒色。接着触龙又以为幼子走后门找工作这一事情,巧妙引出了男人与女人谁更爱孩子和家长应该怎样正确爱孩子这两个富有亲情味的话题。只要谈及这两个话题,不论他是平民百姓,还是称孤道寡的君王,只要给他机会,让他说,让他听,他定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者从别人那里获得新的启迪和感悟。而此时的太后最渴望的就是做一个能保护自己孩子的合格的母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触龙用男人与女人谁更爱孩子这个话题触动了太后渴望做一个合格母亲的情怀,用亲情这一温暖的话题逐渐减少了太后心中因“情”而生的怒火。接着,触龙又动之以情地回忆太后当年送燕后出嫁的感人场面。对太后更爱燕后的赞赏之词,使太后的情感趋于理智。最后,触龙又从赵国及其他诸侯国的国情出发,让太后彻底清醒,并最终主动作出了明智的选择。触龙在只字未提让长安君做人质的情况下成功地完成了此次“愿见太后”的目的。
回过头再想大臣们的“强谏”为何没有成功,反遭太后“老妇必唾其面”的怒斥?我想根本原因是大臣们缺少缺少了换位思考,只是在因势利导,用利国利民的理由去“强谏”太后的。我想他们利国利民的理由缺少了人情味。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忽视了太后身为母亲这一普通人的情感需求,忽视了母子连心这一人之常情。大臣们因势利导,利国利民的理由有理,但太无情,这对于此时感情用事的太后来说,显然是万万不能接受和采纳的。
友情的关爱令太后紧闭的心门悄悄打开了。母子亲情的理解使太后完全敞开心扉倾听触龙的爱子之道。触龙给予了太后此时最需要的身份的认定和情感上的关怀于理解,自然就不露声色地达到了他此行的目的。
人作为社会的人,生活中注定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如何让自己的交际行为成为一门艺术,让自己的工作生活顺风顺水,两千多年前的左师触龙用他的言行和最终的成功告诉了我们最好的方法:巧用称呼,缩短距离;因情利导,水到渠成。
第一,他想到了巧用称呼,缩短距离。
称呼是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称呼得体可使对方感到亲切,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使沟通畅通,交往成功,反之,则会使交往受阻乃至中断。早在2300多年前的触龙就深谙此道。
纵观全文,触龙和太后对对方的称呼是在发生着变化的。触龙开始是必恭必敬地称呼对方为“太后”(“故愿望见太后”),称呼自己为“老臣”。从这称呼中表明二人是君臣关系。在接下来与太后的“闲谈”中,善于察言观色的触龙发现赵太后总以“老妇”自称(“老妇恃辇而行”“老妇不能”)时,立即揣摩出了太后对自己身份定位的心理,即太后在告诉触龙:我现在是一个老太婆,别与我谈国事。于是在与太后争辩男人与女人谁更爱孩子这一话题时,趁机改变了对自己和太后的称呼。称呼自己为“丈夫”(古时男人的称呼),称呼太后为“妇人”。请看文中两人关于这一话题争论的对话及译文:
原文:
太后曰:“丈夫亦爱其少子乎?”
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亦甚。”
译文:
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
触龙回答说:“(我们)男人比(你们)女人爱得厉害。”
太后笑着说:“(我们)女人比(你们)男人爱得厉害。”
仅从这段对话中双方的相互称呼来看,你能想到这是等级森严的君臣之间的对话吗?这显然是关系融洽的已有子女的同事或者关系较好的朋友在闲聊啊!而且争辩到最后太后发出了如遇知音被人理解的会心的笑。双方称呼的变化和太后的笑表明先前紧张的气氛没有了,君臣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触龙也因此赢得了进一步说服太后的时间和机会。接下来触龙对太后的称呼又改为“媪”(古时对老年妇女的称呼),同时太后对触龙的称呼也改为“君”。并且这两个称呼一直用到此次谈话的最后,即让太后主动对触龙说出“喏,恣君使之”的话。
由此可见,触龙在与太后的此次交往中用“妇人”和“媪”来称呼,显然是故意隐去了太后身为君王的特殊身份,有意把她当作一个普通人,一个母亲,一个朋友来相处的。这也正是太后此时最想从别人那里得到认可的身份。为什么这么说呢?从文中我们知道,赵太后“新用事”后,一直过着孤家寡人高处不胜寒的生活。她身为君王和作为一个女人的的夫丧子幼的苦楚能与谁说?此时齐国又向内忧外患的赵国提出苛刻的发兵条件,这对于孤獨无助的赵太后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再加上众大臣一声高过一声的“太后——”“太后——”的“强谏”,更令太后难以走出君王和母亲这双重身份带来的痛苦境地。此时的她多么希望自己就是一个平民百姓,多么希望有人能把她当作一个普通人来看。正当她把恼怒、痛苦和希望集于一身时,触龙来了。触龙两声再平常不过的“妇人”的称呼和四声带有敬意的“媪”的称呼,终于令太后长期以来渴望做普通人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同时也让太后主动缩短了自己和触龙的距离,把触龙当作知己,让其担任指派幼子长安君去当人质的全权代表一职。因此可以说,巧用称呼是触龙顺利让太后由盛怒的母亲转变为一个顾全大局的明君的关键所在。
第二,他想到了因“情”利导,而不是因势利导。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盛怒的太后做出的错误抉择可谓是“情”令智昏。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治。于是善于体察人情的触龙趁机配制了具有人情味的药来医治太后的病。他没有像常人一样去因势利导,而是因“情”利导。
触龙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问候太后的健康及饮食起居,并不失时机地向太后讲述老年人的保健养生之道。这让太后感受到了友情关爱的温暖,于是稍减了怒色。接着触龙又以为幼子走后门找工作这一事情,巧妙引出了男人与女人谁更爱孩子和家长应该怎样正确爱孩子这两个富有亲情味的话题。只要谈及这两个话题,不论他是平民百姓,还是称孤道寡的君王,只要给他机会,让他说,让他听,他定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者从别人那里获得新的启迪和感悟。而此时的太后最渴望的就是做一个能保护自己孩子的合格的母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触龙用男人与女人谁更爱孩子这个话题触动了太后渴望做一个合格母亲的情怀,用亲情这一温暖的话题逐渐减少了太后心中因“情”而生的怒火。接着,触龙又动之以情地回忆太后当年送燕后出嫁的感人场面。对太后更爱燕后的赞赏之词,使太后的情感趋于理智。最后,触龙又从赵国及其他诸侯国的国情出发,让太后彻底清醒,并最终主动作出了明智的选择。触龙在只字未提让长安君做人质的情况下成功地完成了此次“愿见太后”的目的。
回过头再想大臣们的“强谏”为何没有成功,反遭太后“老妇必唾其面”的怒斥?我想根本原因是大臣们缺少缺少了换位思考,只是在因势利导,用利国利民的理由去“强谏”太后的。我想他们利国利民的理由缺少了人情味。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忽视了太后身为母亲这一普通人的情感需求,忽视了母子连心这一人之常情。大臣们因势利导,利国利民的理由有理,但太无情,这对于此时感情用事的太后来说,显然是万万不能接受和采纳的。
友情的关爱令太后紧闭的心门悄悄打开了。母子亲情的理解使太后完全敞开心扉倾听触龙的爱子之道。触龙给予了太后此时最需要的身份的认定和情感上的关怀于理解,自然就不露声色地达到了他此行的目的。
人作为社会的人,生活中注定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如何让自己的交际行为成为一门艺术,让自己的工作生活顺风顺水,两千多年前的左师触龙用他的言行和最终的成功告诉了我们最好的方法:巧用称呼,缩短距离;因情利导,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