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然而,现在的小学生由于过重的课业负担,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尤其是低年级,课外阅读量少得可怜。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 创新机制——营造阅读氛围
现在,虽然一些学校配有图书室,但实际上的利用率却非常低,再加上小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他们主动去图书馆借书阅读的习惯和能力都还欠缺。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要努力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营造书香氛围。
1.建立“流动书吧”。为了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交流的平台,可以以自愿为原则让学生捐赠图书,填充班级图书角。家里经济状况稍好的孩子,可以多捐赠书籍,而家庭经济比较拮据的学生,则少捐一些。
发动每个学生将自己已看完的好书放置在书柜中向班里的同学推荐,与同学交换分享阅读感想。“书吧”里的图书由专人专管,统一登记书目,制订班级图书出借制度,建立图书借阅登记表,形成“好书大家读,快乐共分享”的读书氛围。这样,只要每个孩子提供一本书,班级同学就能读到五十多本书了。
2.开展亲子阅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对于孩子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①父母应起表率作用,多读书多看报,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喜欢读书。②给孩子一个可以静静阅读的时间、空间。如果孩子看书,家长应该关闭电视或压缩看电视的时间或关低音量,避免声音对孩子读书的干扰。③给孩子足够的鼓励,读完一本书后和孩子一起聊聊书中的人物、情节,或交流阅读后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二 注重引领——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小学生的阅读质量。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进行引领。
1.培养听读习惯。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至关重要,比如,学儿歌时,听三次录音,每次听的要求各有侧重,让学生带着要求去听,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本着“有益、有趣”的原则,结合民工子女的实际,对低年级学生阅读要求不能过高,教师可以从听入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童书,用讲故事的形式或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老师讲故事,激发学生对书本的浓厚兴趣;也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交流,保持学生对书本的浓厚兴趣。
2.养成积累的习惯。积累包括记笔记、做摘抄、写体会、剪报,等等。课外阅读进行一个阶段以后,让学生自觉地进行总结,认真统计。譬如,阅读多少页、多少本,积累多少美词佳句,写多少篇读书笔记,有什么体会,用摘抄本换取小书迷成长卡等。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积累的习惯。
三 开展活动——激活阅读期待
小学生的知识层次比较低,阅读能力也很有限,他们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主要内容上,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不断探索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精心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才能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
1.讲故事激趣。例如,老师讲经典绘本《逃家小兔》,边讲边让学生想象故事情节。在讲到小兔准备逃走时,学生会觉得新奇,此时可安排让学生猜一猜下面的情节;在讲到小兔一次次的变化时,又可以让学生猜猜妈妈会变成什么;在读到中间穿插的一页页没有文字的彩图时,还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图画背后隐藏了怎样的文字。学生在一次次兴趣盎然的猜想中,读懂了图画,学习了语言,学会了表达。
2.读唱结合。低年级的孩子善于形象思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阅读指导中注意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唱读的作用,把古诗、儿歌、名言警句、绕口令、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利用声音、脸部表情或肢体动作来帮助阅读。读一读、背一背、唱一唱,然后赛一赛,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形式中学会阅读,喜欢阅读,不断提高朗读能力。
3.成果汇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阅读,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成果汇报交流活动,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如利用课前5分钟交流课外阅读积累的好词好句;举行“班级赛诗会”“美文大家读”集体朗读比赛;举行《我喜爱的故事》讲故事比赛,评选“故事大王”活动;开展“比比读书量,好书天天读”的竞赛活动;开展“谁采的花蜜多”读书摘记展示活动等。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感。
总之,语文教师更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好的读书习惯裨益终生。只要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以最大的热情潜心研究,努力探索,相信课外阅读这朵“灿烂之花”一定会结出“丰硕之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 芸
一 创新机制——营造阅读氛围
现在,虽然一些学校配有图书室,但实际上的利用率却非常低,再加上小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他们主动去图书馆借书阅读的习惯和能力都还欠缺。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要努力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营造书香氛围。
1.建立“流动书吧”。为了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交流的平台,可以以自愿为原则让学生捐赠图书,填充班级图书角。家里经济状况稍好的孩子,可以多捐赠书籍,而家庭经济比较拮据的学生,则少捐一些。
发动每个学生将自己已看完的好书放置在书柜中向班里的同学推荐,与同学交换分享阅读感想。“书吧”里的图书由专人专管,统一登记书目,制订班级图书出借制度,建立图书借阅登记表,形成“好书大家读,快乐共分享”的读书氛围。这样,只要每个孩子提供一本书,班级同学就能读到五十多本书了。
2.开展亲子阅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对于孩子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①父母应起表率作用,多读书多看报,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喜欢读书。②给孩子一个可以静静阅读的时间、空间。如果孩子看书,家长应该关闭电视或压缩看电视的时间或关低音量,避免声音对孩子读书的干扰。③给孩子足够的鼓励,读完一本书后和孩子一起聊聊书中的人物、情节,或交流阅读后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二 注重引领——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小学生的阅读质量。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进行引领。
1.培养听读习惯。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至关重要,比如,学儿歌时,听三次录音,每次听的要求各有侧重,让学生带着要求去听,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本着“有益、有趣”的原则,结合民工子女的实际,对低年级学生阅读要求不能过高,教师可以从听入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童书,用讲故事的形式或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老师讲故事,激发学生对书本的浓厚兴趣;也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交流,保持学生对书本的浓厚兴趣。
2.养成积累的习惯。积累包括记笔记、做摘抄、写体会、剪报,等等。课外阅读进行一个阶段以后,让学生自觉地进行总结,认真统计。譬如,阅读多少页、多少本,积累多少美词佳句,写多少篇读书笔记,有什么体会,用摘抄本换取小书迷成长卡等。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积累的习惯。
三 开展活动——激活阅读期待
小学生的知识层次比较低,阅读能力也很有限,他们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主要内容上,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不断探索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精心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才能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
1.讲故事激趣。例如,老师讲经典绘本《逃家小兔》,边讲边让学生想象故事情节。在讲到小兔准备逃走时,学生会觉得新奇,此时可安排让学生猜一猜下面的情节;在讲到小兔一次次的变化时,又可以让学生猜猜妈妈会变成什么;在读到中间穿插的一页页没有文字的彩图时,还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图画背后隐藏了怎样的文字。学生在一次次兴趣盎然的猜想中,读懂了图画,学习了语言,学会了表达。
2.读唱结合。低年级的孩子善于形象思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阅读指导中注意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唱读的作用,把古诗、儿歌、名言警句、绕口令、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利用声音、脸部表情或肢体动作来帮助阅读。读一读、背一背、唱一唱,然后赛一赛,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形式中学会阅读,喜欢阅读,不断提高朗读能力。
3.成果汇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阅读,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成果汇报交流活动,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如利用课前5分钟交流课外阅读积累的好词好句;举行“班级赛诗会”“美文大家读”集体朗读比赛;举行《我喜爱的故事》讲故事比赛,评选“故事大王”活动;开展“比比读书量,好书天天读”的竞赛活动;开展“谁采的花蜜多”读书摘记展示活动等。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感。
总之,语文教师更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好的读书习惯裨益终生。只要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以最大的热情潜心研究,努力探索,相信课外阅读这朵“灿烂之花”一定会结出“丰硕之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