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朗读教学浅说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966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成功的朗读,感受作品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领会生活的真谛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都有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优秀作品。那么我们怎样指导学生朗读才能领会文章的精髓呢?
  一、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句子之间或句子内部的停动。这和词的理解,句子的理解,乃至文章内容的理解都有紧密的联系。如韩愈的《马说》,就要特别注意句子的停动。如,“呜呼”的前面,要停动一下,这样就能把食马者的嘴脸和作者的愤慨读出来;“才一美一不外现”,这样读千里马的才能和优势就显不出来了。如《狼》中把“其一/犬坐/于前”读成“其/一犬/坐于前”,“以刀/劈狼首”读成“以/刀劈狼首”;《大道之行也》中,把“选贤/与能”读成“选/贤与能”,“使/老有所终”读成“使老/有所终”。这样前两句意思就不通了。后两句意思虽通,节奏和上下文不一至,文章的气韵就不畅了。对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造成了困难。
  其次,要指导学生读准句子的语气。句子的语气读的准不准,其实质反应了我们对作者的感情把握的好不好,对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感情把握的好不好的问题。在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作品的写作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的朗读,句子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作品的结构脉络和主题。《马说》表现的是作者深沉的感叹。作者笔下的马,遭遇是不幸的,在朗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对千里马的同情,文中有11个“不”,它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读时要读出作者的不平、愤慨。象句末的三个“也”字,第一个要读出惋惜的意味,第二个要读出不平的语气,第三个则要读出愤慨的语气。写食马者的句子,读好了语气,食马者的无知愚昧,狂妄专横的丑恶嘴脸就跃然纸上了。
  二、要在朗读中,指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
  我国很多古典文学的语言,极富音乐美,联想丰富,想象奇特。有的气势磅礴、有的飞扬灵动、有的清新典雅,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从反复朗读入手,读出作品中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调的变化美。要注意引导学生将一个个单调的没有生命的字词,转化为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进而感受作品的情感、内容,体味作品的语言美,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的目的。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非反复朗读我们是很难感受到作品那种流畅婉转、抑扬顿挫、往复回环之美的。非反复朗读我们是很难感受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如《童趣》非反复阅读我们不能感受到那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
  三、要在朗读中,指导学生把握生活的真谛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不能为读而读,要用心去读——在读好句子内部停动、读准句子的语气的基础上,带着感情、带着明确的目的读。如在教学《马说》、《伤仲咏》、《童趣》这些这些作品时,教师要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如“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事?”“你身边是否发生过这样的事?”“它勾起了你怎样的回忆?”“文章给你什么启示?”只有在这样反复的朗读中,形成一幅幅鲜活画面的基础上,才能引起学生去体会生活中的美好幸福、艰难沉重、无奈伤感。勾起他们的回忆,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思考人生。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要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的兴趣
  学生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也要不断地培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朗读的方法和形式要多样化,不能搞一刀切。
  七年级学生接触文言文不多,朗读能力差,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对较难把握的文章要多范读、也可以领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要让学生在课前多下功夫,弄懂句子的大概意思,这样学生就不会是机械的朗读,效果会好一些的。朗读的兴趣也要浓厚些。同时,要督促学生多背诵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朗读、学习打下基础。俗话说:“好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就是这个意义。
  八年级和九年级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比较浅显的文言文,结合课文的注释自己是可以读懂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朗读的方法也要尽可能的多样化。可以在范读的基础上,分角色读,或者采用学生一边读教师一边点评的方式,以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特别是在学生读错的地方,加强指导,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这样读的好处。假以时日,学生会将一篇篇文言文用普通话读的抑扬顿挫、各尽其妙。给人艺术的享受。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之一。在实际的作文写作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咬着笔杆抓耳挠腮作文本上没写几个字;限字作文字数不够,够了的有些也是硬凑够的。无话可说、无字可写、无情可抒是每个初中学生写作文中遇到过的困惑。俗话说“竹筒里头倒豆子”,首先竹筒里头要装进豆子,其次才可以有豆子倒出来。而学生作文写不出来或难以下笔,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作文的竹筒里没有装进作文的豆子或者装进作文的豆子太少
期刊
回顾多年高考数学复习的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做法可以大幅提高高三数学复习的有效性,在提高高考成绩的同时,还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较大提升。  一、重视学法指导1.课前梳理、主动跟师。笔者认为,主动是学习成绩提高的保证。才有可能真正取得提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复习中不只是跟在后面,而是走到前面呢?笔者的对策是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他们养成在课前几分钟自觉地对本堂课的要点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应从五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而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学生只有真正产生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变
期刊
初中英语教学怎样才能既避免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又避免在新课改下热热闹闹中流于形式现实呢?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让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轻松而愉快,且达到学生自己学习并能独立解决问题的理想境界呢?经历从苦教到擅教再到乐教,从苦学到善学再到乐学这一发展过程,最后在英语学习中达到实现自我的阶段,这正是我在英语特色班教学实践中想做的。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的反思总结,在带英语特色班的这一年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
期刊
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实用性和发展性,推崇“数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的‘大众化数学’的理念”。结合使用新课程的实际,我认为其课堂上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数学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确立,培养创新型人才己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旋律。而课堂教学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如何真正发挥主阵地的作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新的教育观念深入课堂,使它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任务呢?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产生兴趣的肥沃土壤。需要教师能够宽容、理解、信任和激励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融洽、宽松的学习环
期刊
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谁在高考作文中取得高分,谁就抓住了上帝的一只手。”因此,写好考试作文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写好考试作文呢?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结构;二是语言。  一是完美的结构源于精巧的构思  因为考场作文限时、限字数。“不怕不识货,但怕货比货”,在对比中,足以能显示出作文的实力与差距。除了古人所说的“头”“猪肚”“豹尾”之外,拟题也很关键,因此现在考试作文话题作文最为时髦,第一步是拟题,好
期刊
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体现语言教学的艺术性,让学生能够乐学,善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课改中追求的目标。下面,就如何避免语文课堂中高耗低效,实现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高效性谈几点认识。  一、积极的学习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学方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课堂中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探索知识的同时将获得的新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这就是成功的课堂。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调动起学
期刊
集体备课的实效性,要以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为标准,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是师生双向活动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自身的学科特点,结合学情,选择最科学的教法和最优化的程序,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全体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集体备课必须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在充分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全体备课组成员集体
期刊
2010年秋季,甘肃省高中新课程全面实施。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重心的下移,同一地区、同一学科的跨校大集体备课活动也随之升温。一年多的实践探索有效地指导和推进了高中各学科的新课程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使大集体备课更有实效?笔者以历史学科为例,谈谈思考与建议,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宏观把握,布局谋篇。历史大集体备课,首先要研究课标、教材和教学任务。认真解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