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面临高端定位与大众接受、学业压力与学生基础、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等方面的矛盾,要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建立了专业认证与国际能力培养融合、专业课程与外语课程融合、中外教学理念融合等多维融合体系,改进教学模式,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维融合;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
如何有效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切实培养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务的高水平人才,许多学者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有效探索。胡俊等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要点与可研究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教学实践,在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模式、考核方式,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讨论;陈瑜等分别从教育思想与人才培养目标、办学体制与工作机制、专业建设与课堂教学等层面阐述进一步做好中外合作办学“本土化”与“国际化” 融合的思考与建议。
一、中外合作办学矛盾问题
本文讨论的中外合作办学,特指经教育部审批设立的中外方高校联合完成学生学历教育的办学模式,当前一般包括项目办学和机构办学两大类。一般由中外双方两所高校具体实施,完成双方共同认可的培养方案,获得双方学位证书。在具体实施中,多数存在以下问题或矛盾点。
(一)高端定位与大众接受的矛盾
中外合作办学,聚集双方优势资源,实行国际化人才培养,定位层次应略高于普通本科生或研究生。但在具体实施中,多数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往往只能作为无法录取到普通本科的第二选择,并且须以较好的经济基础为后盾。优质教育资源,没有产生优质生源吸引力。
(二)学业压力与学生基础的矛盾
承接上面的矛盾点,产生了第二个矛盾。中外合作办学,在专业课程之外,多数需要加强外语学习和能力训练,小语种语言更是从头学起,因此学生的学分要求比普通学生超出三分之一甚至更多。但就读学生的各方面基础并不强,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尚且不如普通学生,如何面对更大的学业压力成为难以调和的矛盾。
(三)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的矛盾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外教讲授专业课程,学习难度曲线陡增,外语掌握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因而往往需要高强度的语言学习。但任何一门专业本身的课程体系已纷繁复杂,容易出现“语言没学好,专业也荒废”的尴尬境地,若专业课程多数中文授课,又失去了外方优质教育资源的意义。
二、中外合作辦学的多维融合
直面中外合作办学中的现实困境,深度分析教育资源的融合与发展,突出整合外方资源的优势所在,进一步挖掘国际教育联合培养的新型途径,加强中外教育工作的双向融合,为合作办学逐步探索更宽广的发展道路。加强合作办学的多维融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专业认证与国际能力的融合
中国高等教育正从教育理念、规范实施等多个角度与国际接轨,近几年教育部推进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认证是以国际通用的规范和标准来规范和提升当前国内的高等教育模式,而中外合作办学是主动对接国外教育资源,让国际上优质教育直接为我服务的教学形式。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代表的专业认证,是以国际标准实行中国教育,而中外合作办学,是直接利用国际资源实施教育,应该是比在执行标准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具体操作,两者实现了从标准到形式的统一。在具体实施中,因受总课时所限,在提高外语课程比例的同时,必然压缩一定的专业课程课时,通过提升外语驾驭能力弥补一定的专业技能,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
(二)专业课程与外语课程的融合
外语课程提升语言掌握技能,专业课程侧重专业知识,但必须以语言课程为基础。在总量受限的前提下,让外语课程提前介入专业知识,通过加强专业词汇和基础背景,提前为专业课程扫清障碍;外教专业课程,强化利用图表、公式、软件等语言无差别方式开展,降低语言不通畅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中外教育理念的融合
受历史发展、文化差异等影响,中外双方教育理念也会存在差别。因此,加强双方教师层面的沟通交流,双方共同研讨课程内容,开展联合备课、相互听课等教学研究互动,制定和改进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将中外文化通过不同侧面融合到教学实践中。
三、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面临许多切实的问题,有若干矛盾需要解决,本文从多维融合角度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了探索,通过专业认证与国际能力、专业课程与外语课程以及中外教育理念等方面的融合,来缓和及改进相关问题,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瑜,孙夕珺,郭文颖 . 中外合作办学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融合研究——以工科类本科专业为例 [J].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3(1):87-91.
[2] 胡俊,高炜贺,刘嘉奕 .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专业基础课程建设要点分析研究—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3:35-43.
关键词:多维融合;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
如何有效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切实培养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务的高水平人才,许多学者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有效探索。胡俊等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要点与可研究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教学实践,在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模式、考核方式,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讨论;陈瑜等分别从教育思想与人才培养目标、办学体制与工作机制、专业建设与课堂教学等层面阐述进一步做好中外合作办学“本土化”与“国际化” 融合的思考与建议。
一、中外合作办学矛盾问题
本文讨论的中外合作办学,特指经教育部审批设立的中外方高校联合完成学生学历教育的办学模式,当前一般包括项目办学和机构办学两大类。一般由中外双方两所高校具体实施,完成双方共同认可的培养方案,获得双方学位证书。在具体实施中,多数存在以下问题或矛盾点。
(一)高端定位与大众接受的矛盾
中外合作办学,聚集双方优势资源,实行国际化人才培养,定位层次应略高于普通本科生或研究生。但在具体实施中,多数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往往只能作为无法录取到普通本科的第二选择,并且须以较好的经济基础为后盾。优质教育资源,没有产生优质生源吸引力。
(二)学业压力与学生基础的矛盾
承接上面的矛盾点,产生了第二个矛盾。中外合作办学,在专业课程之外,多数需要加强外语学习和能力训练,小语种语言更是从头学起,因此学生的学分要求比普通学生超出三分之一甚至更多。但就读学生的各方面基础并不强,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尚且不如普通学生,如何面对更大的学业压力成为难以调和的矛盾。
(三)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的矛盾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外教讲授专业课程,学习难度曲线陡增,外语掌握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因而往往需要高强度的语言学习。但任何一门专业本身的课程体系已纷繁复杂,容易出现“语言没学好,专业也荒废”的尴尬境地,若专业课程多数中文授课,又失去了外方优质教育资源的意义。
二、中外合作辦学的多维融合
直面中外合作办学中的现实困境,深度分析教育资源的融合与发展,突出整合外方资源的优势所在,进一步挖掘国际教育联合培养的新型途径,加强中外教育工作的双向融合,为合作办学逐步探索更宽广的发展道路。加强合作办学的多维融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专业认证与国际能力的融合
中国高等教育正从教育理念、规范实施等多个角度与国际接轨,近几年教育部推进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认证是以国际通用的规范和标准来规范和提升当前国内的高等教育模式,而中外合作办学是主动对接国外教育资源,让国际上优质教育直接为我服务的教学形式。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代表的专业认证,是以国际标准实行中国教育,而中外合作办学,是直接利用国际资源实施教育,应该是比在执行标准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具体操作,两者实现了从标准到形式的统一。在具体实施中,因受总课时所限,在提高外语课程比例的同时,必然压缩一定的专业课程课时,通过提升外语驾驭能力弥补一定的专业技能,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
(二)专业课程与外语课程的融合
外语课程提升语言掌握技能,专业课程侧重专业知识,但必须以语言课程为基础。在总量受限的前提下,让外语课程提前介入专业知识,通过加强专业词汇和基础背景,提前为专业课程扫清障碍;外教专业课程,强化利用图表、公式、软件等语言无差别方式开展,降低语言不通畅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中外教育理念的融合
受历史发展、文化差异等影响,中外双方教育理念也会存在差别。因此,加强双方教师层面的沟通交流,双方共同研讨课程内容,开展联合备课、相互听课等教学研究互动,制定和改进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将中外文化通过不同侧面融合到教学实践中。
三、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面临许多切实的问题,有若干矛盾需要解决,本文从多维融合角度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了探索,通过专业认证与国际能力、专业课程与外语课程以及中外教育理念等方面的融合,来缓和及改进相关问题,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瑜,孙夕珺,郭文颖 . 中外合作办学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融合研究——以工科类本科专业为例 [J].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3(1):87-91.
[2] 胡俊,高炜贺,刘嘉奕 .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专业基础课程建设要点分析研究—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3: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