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识字与阅读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两大重要任务。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很多老师都能做到以识字为主,但是在第二课时教学时却舍弃了识字,一味地让学生去品读课文。那么,在第二课时时我们面对一篇课文,既要考虑识字,还要考虑学文,进行阅读教学。但是一堂课只有40分钟的时间,怎样才能又学文,又进行识字,做到阅读与识字的双赢呢?其实,阅读和识字是可以并驾齐驱的。那就是以随文识字为重点的阅读教学模式,让阅读教学也承载着重要的识字教学任务。
关键词:阅读;随文识字;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
一、 课例研究背景:
识字作为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也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左右"。可以看出,小学低段语文识字量大、任务艰巨,要把识字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可是作为实践性和综合性并重的语文学科,应还注意课内外的联系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就是说,小学低段语文学习的任务不仅仅是为了识字,在识字的同时还要重视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通常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很多老师都能做到以识字为主,但是在第二课时时却舍弃了识字,一味地让学生去品读课文。那在第二课时时,我们面对一篇课文,既要考虑识字,还要考虑学文,进行阅读教学。但是一堂课只有40分钟的时间,怎样才能又学文,又进行识字,做到阅读与识字的双赢呢? 其实,阅读和识字是可以并驾齐驱的。那就是以随文识字为重点的阅读教学模式,让阅读教学也承载着重要的识字教学任务。只有这样,低段的识字教学任务才能保质保量的落实,而阅读教学也能有效地开展,做到两不误。
二、教学活动:
《美丽的武夷山》是北师大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青青的山》中的一篇阅读课文,通过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武夷山的奇山秀水。我力图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自始至终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边读边品。
(一)教学目标设定:
在第一课时中,我已经引导学生认识了本课19个生字,其中7个生字会写,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武夷山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感悟个性的基础上进行赏读,抓住重点词句,随文识记忆、理解重点词语。
2、借助文本渗透总分句式训练:( ),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培养学生想象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在观看、想象、交流中获取知识,体味武夷山"入诗入画"。
(二)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随文识记忆、理解重点词语。
2、充分利用图片,通过各种方式的读,体会武夷山的奇、险、清、静。感受它入诗入画的美丽景象。
(三)教学片断:
1、认识、理解"造型奇特"
师:武夷山素有 "奇秀甲东南"的美誉,其中,它的山更具特色。(出示武夷山造型奇特,山势险峻,齐读) 课文哪些句子在具体写它造型奇特的呢?
生:三十六峰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
师:谁还想来读读武夷山奇特的造型?
......
师:听了你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高高的玉柱,你们呢?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美丽的鲜花。
生:红红的火把。
生:美味的竹笋。
......
师:多么奇特的造型啊。请你读。
......
现在你们就是这造型奇特的36峰,全班起!
全班齐读
师:36峰真是数也数不尽,看也看不过来,除了像玉柱、像鲜花还会像什么?你能用上这个句式来说说吗?(出示:三十六峰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生汇报
师:武夷的山,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有的像大象,有的像蝴蝶,这样的奇型怪状,我想用一个词语来赞美它。(出示"造型奇特",全班认读)
师: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造型,试着来说一说吧。
生汇报
2.理解"入诗入画"
师:水者,当取潺潺缓缓之声,山者,须有挺拔俊秀之势,而这二者都这美丽的武夷山能真切的感悟到。就让我们一起坐上竹筏去游览武夷山的奇山秀水吧!(出示图片,師配乐朗读第4自然段)
师:坐在竹筏上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两岸的青山。
生:看到了山的倒影
生:耳边传来溪水的声音。
......
师:此时的你,感觉怎样?
生:很舒服。
生:像走进了画中。
......
师:也许此时你正坐在古朴的竹筏上,
生:在九曲溪上绕着山峰静静地、缓缓地、曲曲弯弯地漂行。
师:你已经忘却了时间的存在,这时你会感觉到--
生:溪水轻轻拍着竹筏,青山徐徐从两边退去。
师: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人们会有一种--(出示"入诗入画")
生:入诗入画的感觉。
师:这正是入诗入画的感觉。
三、课后反思:
对于一堂课中,随文识字与阅读教学如何处理,其实关键在于教师要认清识字与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其实,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它为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而通过阅读和说话造句、写作等练习又可以巩固识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汉字的工具性和文化性统一起来,重视文化,尤其是思想感情在语文课当中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恰如其分的运用各种方法分析、理解汉字,使识字教学在阅读的语言情景中获得生命。明确了这一点,就能使我们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既贯彻识字为重点,又能不忘记识字的目的,在阅读和口头、书面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多次阅读文本,与汉字多次见面,这样识字和阅读两不误。
关键词:阅读;随文识字;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
一、 课例研究背景:
识字作为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也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左右"。可以看出,小学低段语文识字量大、任务艰巨,要把识字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可是作为实践性和综合性并重的语文学科,应还注意课内外的联系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就是说,小学低段语文学习的任务不仅仅是为了识字,在识字的同时还要重视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通常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很多老师都能做到以识字为主,但是在第二课时时却舍弃了识字,一味地让学生去品读课文。那在第二课时时,我们面对一篇课文,既要考虑识字,还要考虑学文,进行阅读教学。但是一堂课只有40分钟的时间,怎样才能又学文,又进行识字,做到阅读与识字的双赢呢? 其实,阅读和识字是可以并驾齐驱的。那就是以随文识字为重点的阅读教学模式,让阅读教学也承载着重要的识字教学任务。只有这样,低段的识字教学任务才能保质保量的落实,而阅读教学也能有效地开展,做到两不误。
二、教学活动:
《美丽的武夷山》是北师大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青青的山》中的一篇阅读课文,通过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武夷山的奇山秀水。我力图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自始至终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边读边品。
(一)教学目标设定:
在第一课时中,我已经引导学生认识了本课19个生字,其中7个生字会写,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武夷山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感悟个性的基础上进行赏读,抓住重点词句,随文识记忆、理解重点词语。
2、借助文本渗透总分句式训练:( ),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培养学生想象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在观看、想象、交流中获取知识,体味武夷山"入诗入画"。
(二)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随文识记忆、理解重点词语。
2、充分利用图片,通过各种方式的读,体会武夷山的奇、险、清、静。感受它入诗入画的美丽景象。
(三)教学片断:
1、认识、理解"造型奇特"
师:武夷山素有 "奇秀甲东南"的美誉,其中,它的山更具特色。(出示武夷山造型奇特,山势险峻,齐读) 课文哪些句子在具体写它造型奇特的呢?
生:三十六峰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
师:谁还想来读读武夷山奇特的造型?
......
师:听了你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高高的玉柱,你们呢?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美丽的鲜花。
生:红红的火把。
生:美味的竹笋。
......
师:多么奇特的造型啊。请你读。
......
现在你们就是这造型奇特的36峰,全班起!
全班齐读
师:36峰真是数也数不尽,看也看不过来,除了像玉柱、像鲜花还会像什么?你能用上这个句式来说说吗?(出示:三十六峰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生汇报
师:武夷的山,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有的像大象,有的像蝴蝶,这样的奇型怪状,我想用一个词语来赞美它。(出示"造型奇特",全班认读)
师: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造型,试着来说一说吧。
生汇报
2.理解"入诗入画"
师:水者,当取潺潺缓缓之声,山者,须有挺拔俊秀之势,而这二者都这美丽的武夷山能真切的感悟到。就让我们一起坐上竹筏去游览武夷山的奇山秀水吧!(出示图片,師配乐朗读第4自然段)
师:坐在竹筏上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两岸的青山。
生:看到了山的倒影
生:耳边传来溪水的声音。
......
师:此时的你,感觉怎样?
生:很舒服。
生:像走进了画中。
......
师:也许此时你正坐在古朴的竹筏上,
生:在九曲溪上绕着山峰静静地、缓缓地、曲曲弯弯地漂行。
师:你已经忘却了时间的存在,这时你会感觉到--
生:溪水轻轻拍着竹筏,青山徐徐从两边退去。
师: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人们会有一种--(出示"入诗入画")
生:入诗入画的感觉。
师:这正是入诗入画的感觉。
三、课后反思:
对于一堂课中,随文识字与阅读教学如何处理,其实关键在于教师要认清识字与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其实,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它为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而通过阅读和说话造句、写作等练习又可以巩固识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汉字的工具性和文化性统一起来,重视文化,尤其是思想感情在语文课当中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恰如其分的运用各种方法分析、理解汉字,使识字教学在阅读的语言情景中获得生命。明确了这一点,就能使我们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既贯彻识字为重点,又能不忘记识字的目的,在阅读和口头、书面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多次阅读文本,与汉字多次见面,这样识字和阅读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