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务必更加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各高校要深刻领会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其它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
2016年12月9日,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现状
近年来,经过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基础上,思想政治素质稳步提升,主流积极向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最明显的就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力军的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与专业课教师存在“两张皮”现象,部分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压根没有思想教育意识,使得高校各类课程在育人方面难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合力,“课程思政”概念相当模糊,更缺乏实践层面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一)认识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中,“各类课程”从大类方面讲,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传统认识上,自然科学不像人文社会科学,本身缺少人文价值判断,更没有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并不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广大自然科学相关授课教师也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他们只重视学生专业理论和技术技能方面的培养。然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十六号文件)强调:“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毫无疑问,高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都应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应,任何学科没有特殊和例外。
(二)制度层面
当前,由于主客观因素,高校存在重视科学研究,而忽视日常教育教学的现象,学校的工作重点集中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引进,未能把教学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目前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使广大高校教师不得不把更多精力和时间用在申报课题、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科研工作上,自然就无法保证教学方面的投入,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教书”和“育人”完全隔离。此外,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和课程标准制定中,往往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至于如何推进课程思政,在实践层面如何设计、推进、考核却没有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表述方式过于宏观,缺乏操作性,更不能实施有效监控。
二、新时代高校 “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强化领导
“课程思政”理念不仅需要任课教师基于立德树人使命的不懈探索与实践, 更需要来自于顶层的务实设计与推动。《高等教育法》規定: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委要承担构建“课程思政”长效机制、营造全员育人氛围的主体责任,做到因势而筹,应势而行,顺势而为。高校党委要站在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上,从课程标准 设定、培养方案整合、教育纪律约束、教学督导听课、职称晋升激励等角度为“课程思政”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坚持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严禁在课堂教学中散布违背宪法、歪曲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错误观点和言论,真正使“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
(二)提升能力
高校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思想政治课教育环节中的施教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领路人,是“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主力军。因此,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主体意识与教育技能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主要着力点和切入点。“课程思政”并不是安排专门的授课时段机械地进行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道德说教与政策宣讲,而是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授课方式,积极主动地挖掘学科文化中的育人资源,做到科学性与价值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要实现这一目标,专业课教师必须从学科实际出发,深刻把握学科、学术、学生三个基本元素,大力培育和推广一批具有中国学术话语特色、实践层面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的“课程思政”精品改革项目。
(三)完善内容
当前,高校部分学科和专业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崇尚西方学术”的现象,因此,作为施教主体的专业课教师务必借助“课程思政”,在专业课讲授的同时重点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中,可以有机融入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让学生在聆听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机械工程类专业的任课教师应当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大力宣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工匠精神”。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可以发挥学科文化的力量对大学生进行成人达己、以民为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专业课任课教师在吸收和借鉴西方理论成果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融入民族情感,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智慧,使专业课教学呈现出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不仅是“课程思政”理念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08-26.
[2]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0).
[3]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N].中国教育报,2017-03-21.
作者简介:宋玲(1983.11—)女,民族:汉,陕西汉中人,重庆交通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研究
关键词: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
2016年12月9日,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现状
近年来,经过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基础上,思想政治素质稳步提升,主流积极向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最明显的就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力军的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与专业课教师存在“两张皮”现象,部分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压根没有思想教育意识,使得高校各类课程在育人方面难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合力,“课程思政”概念相当模糊,更缺乏实践层面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一)认识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中,“各类课程”从大类方面讲,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传统认识上,自然科学不像人文社会科学,本身缺少人文价值判断,更没有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并不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广大自然科学相关授课教师也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他们只重视学生专业理论和技术技能方面的培养。然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十六号文件)强调:“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毫无疑问,高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都应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应,任何学科没有特殊和例外。
(二)制度层面
当前,由于主客观因素,高校存在重视科学研究,而忽视日常教育教学的现象,学校的工作重点集中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引进,未能把教学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目前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使广大高校教师不得不把更多精力和时间用在申报课题、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科研工作上,自然就无法保证教学方面的投入,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教书”和“育人”完全隔离。此外,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和课程标准制定中,往往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至于如何推进课程思政,在实践层面如何设计、推进、考核却没有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表述方式过于宏观,缺乏操作性,更不能实施有效监控。
二、新时代高校 “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强化领导
“课程思政”理念不仅需要任课教师基于立德树人使命的不懈探索与实践, 更需要来自于顶层的务实设计与推动。《高等教育法》規定: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委要承担构建“课程思政”长效机制、营造全员育人氛围的主体责任,做到因势而筹,应势而行,顺势而为。高校党委要站在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上,从课程标准 设定、培养方案整合、教育纪律约束、教学督导听课、职称晋升激励等角度为“课程思政”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坚持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严禁在课堂教学中散布违背宪法、歪曲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错误观点和言论,真正使“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
(二)提升能力
高校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思想政治课教育环节中的施教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领路人,是“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主力军。因此,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主体意识与教育技能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主要着力点和切入点。“课程思政”并不是安排专门的授课时段机械地进行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道德说教与政策宣讲,而是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授课方式,积极主动地挖掘学科文化中的育人资源,做到科学性与价值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要实现这一目标,专业课教师必须从学科实际出发,深刻把握学科、学术、学生三个基本元素,大力培育和推广一批具有中国学术话语特色、实践层面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的“课程思政”精品改革项目。
(三)完善内容
当前,高校部分学科和专业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崇尚西方学术”的现象,因此,作为施教主体的专业课教师务必借助“课程思政”,在专业课讲授的同时重点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中,可以有机融入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让学生在聆听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机械工程类专业的任课教师应当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大力宣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工匠精神”。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可以发挥学科文化的力量对大学生进行成人达己、以民为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专业课任课教师在吸收和借鉴西方理论成果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融入民族情感,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智慧,使专业课教学呈现出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不仅是“课程思政”理念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08-26.
[2]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0).
[3]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N].中国教育报,2017-03-21.
作者简介:宋玲(1983.11—)女,民族:汉,陕西汉中人,重庆交通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