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京城显然更不是。然而如今这座古老的北方历史文化重镇,四分之三的老城区已被推平。有人享用着这座摩登城市,另一些人却在思考:怎样把过去像标本那样,存下来。对于东景缘的主人来说,造个会所来保护古建筑,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京城显然更不是。关于城市的变迁,最有趣的一点是,建造需时,而拆掉它却并不怎么费事儿,只需要一拍脑袋的功夫,外加占用推土机驾驶员一盏茶的时间。东西相比,罗马城区至少还留存着近一半的古建筑,而在京城这座古老的北方历史文化重镇,四分之三的老城区已被推平,连“古建筑保护神”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也在今年初被秘密拆除了,吊诡得很。
当然,城市最有趣的地方是它的多样性,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对古建筑的看法。对东景缘Temple的创始人Juan van Waassenhovehe和林凡来说,把600年历史的老院子打造成一个会所,“修旧如旧”地做一个保护古建筑的“范本”出来,显得更有意思。
“放得下身段的场所”
东景缘地处北京中心腹地东城区,沙滩北街位于紫禁城东北墙外,挨着不少“标志性建筑”—中国美术馆、紫禁城、天安门广场、景山公园,距离都是“举步可达”。隐匿在老北京胡同中,藏身于烤串店、拉面店、理发店、便利店和居民楼之间的这座老宅,看起来颇为破落,让人想起希腊的帕提农神庙(The Parthenon)。谁能想象,巩俐、张曼玉和法国前总统德斯坦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宾?
创始人Juan和林凡,因为对中国文化、当代艺术和古建筑的共同爱好而决定开始做“东景缘”。在此之前,Juan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从事投资银行和太阳能行业,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都算是个“商人”;而林凡则属于“文化圈”,作为制片人,操盘过不少影视作品。“2007年底我们开始谈这个事。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希望找一个场所发挥我们对视觉的想象力。还有一个出发点,我们对如今的一些古建的做法不看好,所以我们想做一个范本。” 林凡这样说。抱着这样的想法,他们此后发现了这个老院子。“我们希望在市中心找到一个相对比较安静的场所,并且是一个可以放得下身段的场所。国内其实很多称为会所的都是很高端的,但是我们的想法不一样,不希望按不同的阶层来区分消费群。”于是,普罗大众和各国大使,都会在这座小院里偶遇。
不少人会把“东景缘”定义为一个“会所”,但现在这里除了时尚气息十足的法国餐厅Temple Restaurant Beijing(被食客们称为TRB),美酒、美食、艺术品和居住艺术,都成为这个餐厅-酒吧-画廊-精品酒店一体的项目中的元素。虽然酒店客房尚未开门纳客,但餐厅和酒吧已悄然对外开放。“去过TRB没?”这句问话流传在京城老饕间,像接头暗号一样。此处菜品价格从90到290元不等,据说主厨Zak曾在伦敦名厨Pierre Kofmann麾下工作。林凡回顾最初做法国菜的设想,只是从保护建筑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法国菜油烟比较少,不会给院子带来一股油烟味”,然而餐厅试营期间,却是天天都爆满,“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自己都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外国人喜欢来这吃饭。”
古建爱好者的新项目
外国友人爱好的除了美食,自然还有此间的故事。东景缘原名嵩祝寺,始建于明代永乐皇帝统治时期,老院子里最早的建筑群,是永乐年间的“敕建智珠寺”(1403-1424)。这里曾是明代的番经厂和汉经厂的旧址,是皇家御用的印刻藏文经典的所在。到了清朝,嵩祝寺的旁边新加了两个庙宇,东有法渊寺,西有智珠寺,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宗教机构之一。被称为蒙古藏传佛教活佛的章嘉呼图克图曾经居住在此地,同时也为那些在宫廷举办祭祀活动的僧侣提供住处,几个世纪以来,喇嘛政要和游客源源不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第六活佛就曾经住在这个庙里。建国后,北京三千多座寺庙被改为民用,智珠寺的一部分曾被改建为牡丹电视机厂,生产了北京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文化大革命”期间鼓舞中国人民的标语,如今依然保存在大殿的高墙上。林凡说,“我们不但修复了古寺的建筑,也保留了电视机厂后来加建的厂房。”说话时,一位西装革履的外籍男子饶有兴味地站在院墙边上,看了看隔壁院子里的寺庙,那边厢色彩浓烈的彩绘和崭新的瓦片,与这边厢对比鲜明。
如今东景缘主体建筑的修缮工作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但看起来还是一个“破房子”的样子。东景缘的主人对“古建筑保护”最初的想法,是像西方那样的“修旧如旧”,尽可能完整地保存历史。林凡则形容这次修复工作是“不计成本”的,从老建筑里挑选尚能使用的材料,再寻找到最接近旧材料的新材料,按原貌加固主体结构,1:1重建—这显然比拆掉了重建更费时费力。而对做过不少项目的Juan来说,做这样的项目也是第一次,“投资前期的预测是不容易的”,修缮工作前后竟然花费了5年的时间,其中还包括奥运前后不便开工的六个月。Juan觉得整个过程中最有趣的部分是具有“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的单位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稀缺,北京原来竟有十七家。然而,并不是每一家都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前后试到第四家,他们才总算敲定了施工单位,“我们后来成了很好的朋友”。
时尚与艺术的结合体
Juan对艺术很有鉴赏力,他和林凡在视觉上有很多共同语言,东景缘于是成为了表达他们个人趣味的平台。“这里的收藏品主要是当代艺术,并不注重古董收藏。有一些纸上艺术,还有就是雕塑和灯光艺术,我们不想和798做对手。其实在某种形式上说我们也是一个展厅。”
这里举办过不少文化和时尚活动,比如法国鳄鱼75周年晚宴、连卡佛周年晚宴、罗斯柴尔德银行晚宴等等,但它真正开始被当今媒体及大众熟知是因著名影星刘烨的中式婚礼在这里举办。其实来过这的明星和名人还有更多,不少欧洲大使也把这里作为生日晚宴的首选地址。在那些做活动的晚上,光影交错在王书刚的当代雕塑,以及被称为“光之诗人”的德国照明设计大师Ingo Maurer的大作之间,这座老宅院焕发了新生。在即将迎客的九间客房中,他们还准备邀请九位艺术家,分别以他们的作品布置房间,并且每年更换一批新的艺术家作品,让客人真正感受到历史与艺术、设计如何融为一体。
然而对于市民来说,到此处散步又是另一番风味。东景缘对游客进出并不设限,于是,拿着相机的学生和穿着朴素的市民,都可以在想晒太阳的时候过来溜达,并没有肌肉发达的保安状人士前往阻挠。林凡说,“我们希望大家分享这个地方,现在很多人还在慢慢地学会接受这样的东西,因为主流的引导是往相反的方向,但是跳出中国,大家对这样的想法是接受的。”
Juan和林凡希望在未来,这个项目能够良性发展,收益可以支持它自负盈亏,“我们比较有耐心,主要是做一个公益项目,但当然我们不希望合作伙伴有损失。其实这个有点像独立电影的导演找赞助一样,这个项目一定要成功,下次才好合作。”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京城显然更不是。关于城市的变迁,最有趣的一点是,建造需时,而拆掉它却并不怎么费事儿,只需要一拍脑袋的功夫,外加占用推土机驾驶员一盏茶的时间。东西相比,罗马城区至少还留存着近一半的古建筑,而在京城这座古老的北方历史文化重镇,四分之三的老城区已被推平,连“古建筑保护神”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也在今年初被秘密拆除了,吊诡得很。
当然,城市最有趣的地方是它的多样性,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对古建筑的看法。对东景缘Temple的创始人Juan van Waassenhovehe和林凡来说,把600年历史的老院子打造成一个会所,“修旧如旧”地做一个保护古建筑的“范本”出来,显得更有意思。
“放得下身段的场所”
东景缘地处北京中心腹地东城区,沙滩北街位于紫禁城东北墙外,挨着不少“标志性建筑”—中国美术馆、紫禁城、天安门广场、景山公园,距离都是“举步可达”。隐匿在老北京胡同中,藏身于烤串店、拉面店、理发店、便利店和居民楼之间的这座老宅,看起来颇为破落,让人想起希腊的帕提农神庙(The Parthenon)。谁能想象,巩俐、张曼玉和法国前总统德斯坦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宾?
创始人Juan和林凡,因为对中国文化、当代艺术和古建筑的共同爱好而决定开始做“东景缘”。在此之前,Juan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从事投资银行和太阳能行业,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都算是个“商人”;而林凡则属于“文化圈”,作为制片人,操盘过不少影视作品。“2007年底我们开始谈这个事。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希望找一个场所发挥我们对视觉的想象力。还有一个出发点,我们对如今的一些古建的做法不看好,所以我们想做一个范本。” 林凡这样说。抱着这样的想法,他们此后发现了这个老院子。“我们希望在市中心找到一个相对比较安静的场所,并且是一个可以放得下身段的场所。国内其实很多称为会所的都是很高端的,但是我们的想法不一样,不希望按不同的阶层来区分消费群。”于是,普罗大众和各国大使,都会在这座小院里偶遇。
不少人会把“东景缘”定义为一个“会所”,但现在这里除了时尚气息十足的法国餐厅Temple Restaurant Beijing(被食客们称为TRB),美酒、美食、艺术品和居住艺术,都成为这个餐厅-酒吧-画廊-精品酒店一体的项目中的元素。虽然酒店客房尚未开门纳客,但餐厅和酒吧已悄然对外开放。“去过TRB没?”这句问话流传在京城老饕间,像接头暗号一样。此处菜品价格从90到290元不等,据说主厨Zak曾在伦敦名厨Pierre Kofmann麾下工作。林凡回顾最初做法国菜的设想,只是从保护建筑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法国菜油烟比较少,不会给院子带来一股油烟味”,然而餐厅试营期间,却是天天都爆满,“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自己都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外国人喜欢来这吃饭。”
古建爱好者的新项目
外国友人爱好的除了美食,自然还有此间的故事。东景缘原名嵩祝寺,始建于明代永乐皇帝统治时期,老院子里最早的建筑群,是永乐年间的“敕建智珠寺”(1403-1424)。这里曾是明代的番经厂和汉经厂的旧址,是皇家御用的印刻藏文经典的所在。到了清朝,嵩祝寺的旁边新加了两个庙宇,东有法渊寺,西有智珠寺,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宗教机构之一。被称为蒙古藏传佛教活佛的章嘉呼图克图曾经居住在此地,同时也为那些在宫廷举办祭祀活动的僧侣提供住处,几个世纪以来,喇嘛政要和游客源源不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第六活佛就曾经住在这个庙里。建国后,北京三千多座寺庙被改为民用,智珠寺的一部分曾被改建为牡丹电视机厂,生产了北京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文化大革命”期间鼓舞中国人民的标语,如今依然保存在大殿的高墙上。林凡说,“我们不但修复了古寺的建筑,也保留了电视机厂后来加建的厂房。”说话时,一位西装革履的外籍男子饶有兴味地站在院墙边上,看了看隔壁院子里的寺庙,那边厢色彩浓烈的彩绘和崭新的瓦片,与这边厢对比鲜明。
如今东景缘主体建筑的修缮工作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但看起来还是一个“破房子”的样子。东景缘的主人对“古建筑保护”最初的想法,是像西方那样的“修旧如旧”,尽可能完整地保存历史。林凡则形容这次修复工作是“不计成本”的,从老建筑里挑选尚能使用的材料,再寻找到最接近旧材料的新材料,按原貌加固主体结构,1:1重建—这显然比拆掉了重建更费时费力。而对做过不少项目的Juan来说,做这样的项目也是第一次,“投资前期的预测是不容易的”,修缮工作前后竟然花费了5年的时间,其中还包括奥运前后不便开工的六个月。Juan觉得整个过程中最有趣的部分是具有“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的单位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稀缺,北京原来竟有十七家。然而,并不是每一家都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前后试到第四家,他们才总算敲定了施工单位,“我们后来成了很好的朋友”。
时尚与艺术的结合体
Juan对艺术很有鉴赏力,他和林凡在视觉上有很多共同语言,东景缘于是成为了表达他们个人趣味的平台。“这里的收藏品主要是当代艺术,并不注重古董收藏。有一些纸上艺术,还有就是雕塑和灯光艺术,我们不想和798做对手。其实在某种形式上说我们也是一个展厅。”
这里举办过不少文化和时尚活动,比如法国鳄鱼75周年晚宴、连卡佛周年晚宴、罗斯柴尔德银行晚宴等等,但它真正开始被当今媒体及大众熟知是因著名影星刘烨的中式婚礼在这里举办。其实来过这的明星和名人还有更多,不少欧洲大使也把这里作为生日晚宴的首选地址。在那些做活动的晚上,光影交错在王书刚的当代雕塑,以及被称为“光之诗人”的德国照明设计大师Ingo Maurer的大作之间,这座老宅院焕发了新生。在即将迎客的九间客房中,他们还准备邀请九位艺术家,分别以他们的作品布置房间,并且每年更换一批新的艺术家作品,让客人真正感受到历史与艺术、设计如何融为一体。
然而对于市民来说,到此处散步又是另一番风味。东景缘对游客进出并不设限,于是,拿着相机的学生和穿着朴素的市民,都可以在想晒太阳的时候过来溜达,并没有肌肉发达的保安状人士前往阻挠。林凡说,“我们希望大家分享这个地方,现在很多人还在慢慢地学会接受这样的东西,因为主流的引导是往相反的方向,但是跳出中国,大家对这样的想法是接受的。”
Juan和林凡希望在未来,这个项目能够良性发展,收益可以支持它自负盈亏,“我们比较有耐心,主要是做一个公益项目,但当然我们不希望合作伙伴有损失。其实这个有点像独立电影的导演找赞助一样,这个项目一定要成功,下次才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