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深入解读课标。钻研教材外。就是要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情感引入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将对知识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自然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等。
1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对待事情的看法还不够全面,他们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喜欢他所教的课程,要让学生喜欢数学,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这个数学老师,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前提。
(1)尊重学生,适时鼓励。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尊重,特别是数学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人们常说:“孩子是表扬出来的。”个别老师经常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后进生,专挑他们的缺点,其实这是不对的,他们更应该得到尊重、鼓励,在课堂教学中,一个赞同的眼光,一句支持、鼓励的话,都能使他们欣喜若狂,树立自信心,产生学习的兴趣。如,在三年级的数学思考练习中有这么一道题,从A点到B点有多种走法,哪种走法更近些?全班二十几名学生我都提问了,唯独一个平时数学基础最差的同学答对了,这时我马上给予掌声鼓励,他露出了笑容,在剩下的时间里,他表现得出奇的认真,太大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
(2)重视与学生沟通。较好地与学生沟通可以使我们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小学生跟我们成人一样,也需要一个忠实的听众,在沟通过程中,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有目的、有意识、有效果。并不是一味放纵地满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这是许多学生畏惧数学的直接原因。教师如果仅靠语言来解决数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通过加强直观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火柴盒、橡皮、七巧板等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推导公式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与正方体的六个面备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很快发现长方体的对面是相同的,而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相同的,这为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推导奠定了基础。在学生眼里觉得数学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了,兴趣高涨。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紧接着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比较准确性的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直观教学并不局限于实物教学。还可以通过画线段图、看视频等方式进行。
3 解开束缚学生的枷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在数学学科里,经常遇到可以一题多解的题目,新课程改革提倡要有创新,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响应这一号召,平时不要为学生设立太多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用哪种方法来解答某道题目。反而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用简便运算计算125×16×25,解法是多样的: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125×8×2×25
25×4×125×4
125×8×(25×4)÷2
=1000×2×25
=100×(125×4)
=1000×100÷2
=2000×25
=100×500
=100000÷2
=50000
=50000
=50000
遇到这类情况,个别老师看到解法三可能会马上给予否认,其实第三种解法也运用了简便运算。凭什么否决呢?正所谓:“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反倒应该进行表扬。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也才会有创新的欲望,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4 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生性好动,什么事都喜欢自己动手试一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除了要重视进行实物的直观教学外,还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其实作为教师如果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平时我们拿着教具在讲解时,学生在下面是蠢蠢欲动,也想动手自己操作一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的演示远不及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有效。如果能偶尔让每名学生都参加到实践操作中去,对学习的兴趣也会出乎意料地高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由于学生对圆锥是初次认识,在日常生活中较少遇到,计算体积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为此,我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动手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用与圆柱体同底等高的圆锥体量水倒入圆柱体,看几次能够倒满,短短几分钟时间。学生便发现三次刚好倒满,教师可趁热打铁,引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印象特别深刻,学习兴趣自然得到激发。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意识地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使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并发现其实数学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抽象、复杂、枯燥,也可以带给我们欢乐的,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
1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对待事情的看法还不够全面,他们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喜欢他所教的课程,要让学生喜欢数学,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这个数学老师,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前提。
(1)尊重学生,适时鼓励。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尊重,特别是数学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人们常说:“孩子是表扬出来的。”个别老师经常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后进生,专挑他们的缺点,其实这是不对的,他们更应该得到尊重、鼓励,在课堂教学中,一个赞同的眼光,一句支持、鼓励的话,都能使他们欣喜若狂,树立自信心,产生学习的兴趣。如,在三年级的数学思考练习中有这么一道题,从A点到B点有多种走法,哪种走法更近些?全班二十几名学生我都提问了,唯独一个平时数学基础最差的同学答对了,这时我马上给予掌声鼓励,他露出了笑容,在剩下的时间里,他表现得出奇的认真,太大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
(2)重视与学生沟通。较好地与学生沟通可以使我们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小学生跟我们成人一样,也需要一个忠实的听众,在沟通过程中,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有目的、有意识、有效果。并不是一味放纵地满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这是许多学生畏惧数学的直接原因。教师如果仅靠语言来解决数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通过加强直观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火柴盒、橡皮、七巧板等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推导公式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与正方体的六个面备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很快发现长方体的对面是相同的,而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相同的,这为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推导奠定了基础。在学生眼里觉得数学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了,兴趣高涨。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紧接着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比较准确性的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直观教学并不局限于实物教学。还可以通过画线段图、看视频等方式进行。
3 解开束缚学生的枷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在数学学科里,经常遇到可以一题多解的题目,新课程改革提倡要有创新,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响应这一号召,平时不要为学生设立太多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用哪种方法来解答某道题目。反而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用简便运算计算125×16×25,解法是多样的: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125×8×2×25
25×4×125×4
125×8×(25×4)÷2
=1000×2×25
=100×(125×4)
=1000×100÷2
=2000×25
=100×500
=100000÷2
=50000
=50000
=50000
遇到这类情况,个别老师看到解法三可能会马上给予否认,其实第三种解法也运用了简便运算。凭什么否决呢?正所谓:“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反倒应该进行表扬。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也才会有创新的欲望,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4 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生性好动,什么事都喜欢自己动手试一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除了要重视进行实物的直观教学外,还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其实作为教师如果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平时我们拿着教具在讲解时,学生在下面是蠢蠢欲动,也想动手自己操作一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的演示远不及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有效。如果能偶尔让每名学生都参加到实践操作中去,对学习的兴趣也会出乎意料地高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由于学生对圆锥是初次认识,在日常生活中较少遇到,计算体积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为此,我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动手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用与圆柱体同底等高的圆锥体量水倒入圆柱体,看几次能够倒满,短短几分钟时间。学生便发现三次刚好倒满,教师可趁热打铁,引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印象特别深刻,学习兴趣自然得到激发。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意识地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使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并发现其实数学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抽象、复杂、枯燥,也可以带给我们欢乐的,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