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来源 :北方音乐·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chunjek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的课程建设在目前高校音乐学科建设中一直备受重视,因为民族地区的音乐学专业在目前我国大部分民族地区高校几乎都有该专业的设立,与之相关的声乐课程资源问题也是各个高校之间的屏障,原因是我国的声乐教学体系基本处于两种状态,一是西洋的美声教学体系,基本属于舶来品,当然之所以被各国采纳,毋庸置疑它是科学的、系统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一种演唱方法;二是我国的音乐院校自建立之初就将民族声乐的教学作为重点,特别是建国以来我国设立的几大音乐院校将民族声乐教学作为一面旗帜,成果累累,人才辈出,将我国民族声乐推上时代的潮头。
  民族地区高校一般具有地域优势,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常受到中央乃至地方各级院校的大力资助,由于交通、习俗、人文因素等的不同,因此,在许多民族问题研究中凸显它的独立性与民族地方性特点,使得民族地区的高校在某些学科领域占据学术界重要位置。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文化的互相渗透,音乐文化在当代经济大潮中魅力十足,为和谐发展、稳定繁荣和维护统一起着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科发展成为建设民族地区文化事业首要解决的关键,为配合地方经济建设起着不可估量的媒介作用。
  一、湘西民族地区声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湘西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区,湘西蕴藏丰富的民歌资源,可开发和利用的空间很大,相关前期研究有:1,花老虎的《湘西苗歌研究》[J](《音乐研究》1994,01)2,赵书峰,刘能朴的《湘西土家族梯玛神歌调查研究综述》[J](《中国音乐》2007,01);3,黄满芳的《浅论湘西土家族“咚咚喹”的艺术形态与特色》[J](《中国音乐》2007,03);4,崔思蕖的《湘西苗族“三脚马”苗歌探析》(《中国音乐》2006年第03期);5,龙泽瑞、向熙勤《土家族牛角腔》[M]民族出版社等等。
  湘西民族地区高校声乐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基础教育模式,对课程资源问题的关注程度不够,致使湘西民族地区丰富的声乐课程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随着各地区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模式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提高,重视湘西民族地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时势所趋
  湘西民族地区高校主要以吉首大学为主要先锋带头作用,在近年来我省的教育教学创新研究方面不断取得进步。湘西地区各高校声乐教学主要依托当地各院校音乐工作者的教学、实践、以及与之相关部门间的合作,使当地传统的声乐艺术得以不断发展。湘西民族声乐资源主要是当地原著居民长期以来自发性的口头创作,经过本地特有的音乐元素不断发展变化而来,有些少数民族没有文字,在他们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生活里,歌唱起着传承代替文字的记载功能,同时也具有宗教、社会、劳动、教育、伦理道德等教育规范之功能。由于历史、地理、交通等因素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相对滞后,当地声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尚处萌芽阶段。
  二、湘西民族地区声乐课程資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途径
  湘西声乐文化资源丰富是湘西大文化氛围中不可缺失的部分,是一种社会音乐文化现象;对当地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因地理环境因素,大部分仍旧保持原有的民族特性,深挖其人文因素是当代社会、学科建设、特色教学的一种方式与手段。
  (一)到民间去
  湘西神秘的大山间孕育着古老而又美妙动听的民歌,这些音乐形态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规律?当然,在很多进行研究的学者们已经给出了答案,某些研究成果得到了肯定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然而,湘西各少数民族民歌声乐资源利用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只是做了一些理论和形式上的调查和研究工作,针对民族地区音乐学声乐专业这种实践与技能相结合的课程,我们所要做的是深入实地,收集和整理当地原生态民族声乐作品,筛选出适合于课堂教学的相关作品进行实验性教学,我们需要从实地搜集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筛选出适合教学与演唱或对舞台具有实践作用的声乐作品或素材,通过实验教学阶段总结出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及目的,达到开发和利用当地声乐课程资源的目的,使湘西民歌在社会大发展中得到不断完善,挖掘“旧民歌”的深层社会渊源及“新民歌”的蓬勃发展历史必然,讴歌社会主义新形势下人们的精神风貌,唤醒湘西人传承民族民歌的意识,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二)湘西民族地区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新思维
  开发和利用湘西声乐课程资源将其运用于当地高校声乐专业教学中使其发挥地方优势、资源优势为传承和保护湘西民歌、建设特色专业具有现实意义。目前,湘西在挖掘声乐课程资源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但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例如:黄满芳《浅论湘西苗歌的声腔运用特色》中国音乐(季刊)2013年第2期,就是围绕湘西民族地区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展开将苗歌融人课堂教学分别从一、湘西苗歌的演唱形式二、湘西苗歌的押韵特色三、湘西苗歌的声腔运用。现代作曲、和声体系日益完善和丰富、声乐作品创作日趋民族化、技巧化;合唱作品风格渐趋高标准、高规格。随着经济发展和旅游也的持续升温,使民族声乐课程资源得以生长滋养的环境也逐步在退化,迫使声乐工作者将当地课程资源开发作为目前的重要任务来做,这一问题离不开课堂教学特别是高校的声乐专业的教学与研究。
  (三)艺术实践资源的深入研究
  实地调查是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实践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学生开拓视野,积极思考提升和注入新的学习潜在动力,因此,深入实地的艺术实践结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整理。
其他文献
摘要: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受十九世纪浪漫派影响,极富有抒情性,富有线条流畅的旋律性,他的旋律大气磅礴,丝丝扣人心弦,音乐句子深邃悠长,演奏技巧艰深,他的旋律有手指连奏的线条性抒情旋律,有流畅动人的手指跑动旋律,凝重大气的和弦八度旋律,色彩斑斓的多声部旋律,如果演奏好这些旋律,通过改变手指的触键方式以及力度操作,将是本论文的重点研究范畴。  关键词:旋律;抒情性;悲剧性;歌唱性;气息  1 引言 
期刊
关键词:音乐创作;音乐演奏;音乐风格  古典主义是在18世纪后半叶文艺复兴和法国启蒙运动下的产物。要求艺术作品的题材冲破宗教、历史、宫廷的局限,去表现日常生活事件和普遍人的感情。而演奏音乐的目的在于模仿这些情绪。反映了人们对音乐表现中真情实感的追求。但人的各种情绪必定要通过某种特定的旋律、和声、节奏等典型乐汇去表现,大调和小调分别代表不同的情绪,各个音程亦代表不同的情绪,甚至不同的节拍、拍号也有特
期刊
摘要:“固定乐思”技法是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柏辽兹管弦乐创作的重要技术手段。“固定乐思”是由主题情感、人物特点与文学性表达相结合而成的一条主要音乐旋律线。本文以管弦乐《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为例,从“固定乐思”的结构、与单乐章主题对比、与标题的关系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固定乐思”的特征与它对于后世音乐的影响及意义。  关键词:柏辽兹;《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固定乐思;标题音乐;浪漫主义  19世纪浪漫主义
期刊
摘要: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学习能力不高,心理上也有卑微感,文化课分数普遍偏低,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相当多的人已经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热情,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热爱表现和个性张扬的他们需要老师和家长更多的关注,自身的潜力需不断的被发掘。作为班主任,应该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出发,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点,找出它们身上的闪光点和优点,用他们的长
期刊
读刘德海老师《凿河篇》,洋洋洒洒数万言,音乐大道恍若优美画卷,展现于前。吾虽曾偶尔触及妙境,却不能完全解之,读刘老师大作之后,豁然开朗。更兼刘老师文采风流,一气贯通,音乐、文采、哲学多者合一,当吾一气读完,合卷静思,种种妙句依旧浮现于心,久久不能平静。  吾虽自认有才,然音乐、人生感悟离刘老师相距天遥地远,其中仍有许多意境非吾所能领悟,刘老师大作将作为我长久的学习明灯,照亮前路。  仅写些个人理解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特定的历史时期,对沙青在内蒙古与东北的人生两个创作阶段的声乐作品进行了解读与分析,进而说明沙青的个人创作风格以及所取得的贡献。  关键词:沙青;声乐作品;创作风格;个人贡献  沙青(1924-2010)原名张庆云,作曲家、音乐活动家。幼年时期来到延安,在延安“中央人民抗日剧社”、“陕甘宁边区地方艺术干部學校”、“延安鲁艺部干班”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担任“内蒙古文工团”音乐指导、
期刊
摘要:提起谷建芬创作的歌曲,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些脍炙人口的旋律总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到《二十年后再相会》,从《那就是我》到《绿叶对根的情意》,从《妈妈的吻》到《烛光里的妈妈》,这些歌曲整整影响了两代人。到了晚年,她创作的“新学堂歌”给儿童歌曲领域注入了新鲜的养料,并且赋予了古诗词歌曲更加深刻的意义,这些动听的旋律更容易让孩子了解和传承我们祖先的经典。  关键词:歌曲
期刊
2013年11月6日,正值哈尔滨的音乐季,我有幸聆听了哈尔滨交响乐团俄罗斯经典作品专场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汇集了19世纪俄国民族主义乐派和20世纪上半叶俄国作曲家的经典之作,演出了俄国民族主义乐派之父格林卡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强力五人集团”之一鲍罗丁的《波罗维茨舞曲》,柴科夫斯基的《波兰舞曲》和《1812序曲》等。其中一首格拉祖诺夫的《斯金卡·拉辛》是首次在哈尔滨演出,它运用俄罗斯民歌《伏
期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其保护和传承对于民族心理凝聚力的提升和民族内在动力的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东路二人台为例从四个方面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路二人台;文化自觉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田青说,“保护‘非遗’,看似保护昨天,面对历史,其实是为了更好地面对今
期刊
序  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学习期间,居住在纽约的曼哈顿区有幸的观看了几场著名的音乐剧表演,虽然由于语言的差异很多台词无法完全理解,但是在视觉上给了我很大的享受,我想这将在潜意识里对我的专业产生影响与作用,这也是我非常美好的回忆。后来在拉斯维加斯看的“O”SHOW,让我对中国的戏剧文化有了更深的思考,以下是从我个人观点出发对美国“O”SHOW的一些分析以及对我国“SHOW”剧发展的设想。  一、美国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