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1月6日,正值哈尔滨的音乐季,我有幸聆听了哈尔滨交响乐团俄罗斯经典作品专场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汇集了19世纪俄国民族主义乐派和20世纪上半叶俄国作曲家的经典之作,演出了俄国民族主义乐派之父格林卡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强力五人集团”之一鲍罗丁的《波罗维茨舞曲》,柴科夫斯基的《波兰舞曲》和《1812序曲》等。其中一首格拉祖诺夫的《斯金卡·拉辛》是首次在哈尔滨演出,它运用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素材与东方风格主题,堪称俄罗斯交响诗的典范之作。音乐会由“哈响”常任指挥于学锋,和特邀著名指挥家卞祖善先生指挥,年过古稀的卞祖善先生指挥起来依然铿锵有力,激动人心,与常任指挥于学锋的热情洋溢,细腻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如此动听的音乐,不禁让我们去回顾“哈响”背后的历史以及孕育它的城市——哈尔滨。
“哈尔滨”这个地名,有的学者考证为女真语“阿勒锦”的转音。十一世纪,辽金时代在现哈尔滨东南的城商子镇府形成了“阿勒锦府”。也有的学者认为“哈尔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狭长的岛”。印象中的哈尔滨,有着“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其实,它还是一座赋予了音乐的灵动的城市。且不说女真族金戈铁马相伴的“笛鼓声声”;金代王朝的宫廷雅乐;金源故地的满族乐舞等,仅在近代哈尔滨100多年的历史上,就涌现出了300多位音乐家。
1896年,俄国政府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俄国获得了中东铁路修筑权。这条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铁路原是沙皇俄国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控制远东而在中国领土上修建的。1903年,中东铁路正常运营后,客货运输进款猛增,于是中东铁路管理局于1908年4月将俄国阿穆尔铁路团第二营管弦乐队调入哈尔滨,成立了“中东清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團”。乐团成立之初有150人,包括演奏家,歌唱家和演员,指挥是尊杰利。此后,哈尔滨的中东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的指挥又经历的巴特亨,埃姆·梅特勒等人。梅特勒因为“十月革命”而迁居哈尔滨,他给“哈响”带来了活力的生命气息,用了五年的时间把“哈响”乐团办成了远东第一交响乐团。这就是哈尔滨交响乐团的前身,被人称为“老哈响”。
就在乐团蜚声中外时,引起了日本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山田耕蓓的注意。他一直想组建一支日本的交响乐团,就在此时,日本驻哈尔滨《日日新闻》社记者根弘为山田耕榨提供了哈尔滨中东铁路交响乐团的信息。1925年2月,日本交响乐团协会派秘书原善一郎到哈尔滨,实施从“哈响”乐团招聘一事,与“哈响”24名演奏家签了合同,他们有演奏家希费尔布拉特,第二提琴首席特拉赫金伯尔格,中提琴首席席约瑟夫等。但是,此次的签约所招聘的人数并没有让日方满意,随后又补充了9位。不过,这些演奏家在日本一段时间后有的也陆续返回到了哈尔滨。直到1932年,小提琴家切斯库斯·罗帕西亚在日本工作七年后返回哈尔滨,“哈响”乐团演奏家应聘赴日本一事到此结束。
1932年2月,哈尔滨沦陷。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哈尔滨后,把哈尔滨变成一座人间地狱,不仅在文化上奴役中国人民,还在经济和精神上压制,摧残中国人民,日军在哈尔滨的法西斯统治,使不少利益受到迫害的俄侨纷纷奔向北京和上海。20世纪30年代初,老“哈响”演奏人员外流,生活拮据,乐团陷入了困境。1933年,“哈响”聘请了一位41岁的指挥家什瓦伊科夫斯基来哈尔滨,他不仅有良好的组织能力,还捐助了乐团的部分资金,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带领乐团谱写了新篇章。日本一直都想在思想上奴役中国人民,来宣传所谓的“王道乐土”,“哈响”便引起了北满铁路局的注意。1935年4月,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等相关决定对原来纯俄籍音乐家组成的哈尔滨交响乐团改组,改组后吸收了少数的日本,朝鲜和中国的音乐家。1936年4月26日,成立了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该协会下属交响乐团,哈响喜歌剧团,哈响吹奏乐团,哈响哥萨克合唱团等。@协会的宗旨和人物是陶冶市民情操,对市民进行宣传和抚育工作,并承担对日伪军警的慰问演出活动,理事长是中国人,副理事长由日本人担任,但实行次长负责制。1938年4月9日,哈尔滨交响乐团转给伪哈尔滨特别市公署直接领导,直到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交响乐团归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管理。这期间乐团每月定期举行后来2次音乐会,在“光复”前已经举行了190余场定期的交响音乐会,并赴长春与新京交响乐团也有过多次合作。
后来,原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部分成员进入哈尔滨铁路文公团工作,陆续演出了许多歌剧,舞剧等。有的去了长春电影制片厂授课,如大提琴演奏家鲍斯特列姆,竖琴演奏家德鲁任尼斯卡娅,小提琴演奏家伊佳·特贝尔等,他们从事教育工作与演奏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的音乐家。
自1954年起,苏联政府允许中国东北地区的苏联侨民归国,一些无国籍者加入了苏联国籍,另一部分人拒人苏联籍,他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已向国际难民组织提出了申请,要求移民他国。自1956年中苏关系恶化,哈尔滨的苏联侨民纷纷回国,其他侨民则赴澳大利亚,美国,巴西,阿根廷等欧洲国家。1996年,哈尔滨最后一位侨民音乐家——原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钢琴教师热烈兹尼亚科夫病逝于哈尔滨,至此侨民在哈尔滨的音乐事业划上了一个句号。
哈尔滨依然是一个中西结合,音乐符合无处不在的城市,音乐就像松花江说辉映的群星,在这座城市里交相辉映。如今的“哈响”已都是国人演奏家在演奏,近五十年来,邀请了众多国内外著名指挥家合作演出,并先后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希腊雅典国家大剧院歌剧厅以及俄罗斯,台湾等地进行友好访问演出,并圆满完成了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哈尔滨新年音乐会等重要演出。在俄籍音乐家开垦的音乐事业上,“哈响”将继续绽放辉煌,谱写新的乐章!
如此动听的音乐,不禁让我们去回顾“哈响”背后的历史以及孕育它的城市——哈尔滨。
“哈尔滨”这个地名,有的学者考证为女真语“阿勒锦”的转音。十一世纪,辽金时代在现哈尔滨东南的城商子镇府形成了“阿勒锦府”。也有的学者认为“哈尔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狭长的岛”。印象中的哈尔滨,有着“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其实,它还是一座赋予了音乐的灵动的城市。且不说女真族金戈铁马相伴的“笛鼓声声”;金代王朝的宫廷雅乐;金源故地的满族乐舞等,仅在近代哈尔滨100多年的历史上,就涌现出了300多位音乐家。
1896年,俄国政府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俄国获得了中东铁路修筑权。这条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铁路原是沙皇俄国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控制远东而在中国领土上修建的。1903年,中东铁路正常运营后,客货运输进款猛增,于是中东铁路管理局于1908年4月将俄国阿穆尔铁路团第二营管弦乐队调入哈尔滨,成立了“中东清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團”。乐团成立之初有150人,包括演奏家,歌唱家和演员,指挥是尊杰利。此后,哈尔滨的中东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的指挥又经历的巴特亨,埃姆·梅特勒等人。梅特勒因为“十月革命”而迁居哈尔滨,他给“哈响”带来了活力的生命气息,用了五年的时间把“哈响”乐团办成了远东第一交响乐团。这就是哈尔滨交响乐团的前身,被人称为“老哈响”。
就在乐团蜚声中外时,引起了日本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山田耕蓓的注意。他一直想组建一支日本的交响乐团,就在此时,日本驻哈尔滨《日日新闻》社记者根弘为山田耕榨提供了哈尔滨中东铁路交响乐团的信息。1925年2月,日本交响乐团协会派秘书原善一郎到哈尔滨,实施从“哈响”乐团招聘一事,与“哈响”24名演奏家签了合同,他们有演奏家希费尔布拉特,第二提琴首席特拉赫金伯尔格,中提琴首席席约瑟夫等。但是,此次的签约所招聘的人数并没有让日方满意,随后又补充了9位。不过,这些演奏家在日本一段时间后有的也陆续返回到了哈尔滨。直到1932年,小提琴家切斯库斯·罗帕西亚在日本工作七年后返回哈尔滨,“哈响”乐团演奏家应聘赴日本一事到此结束。
1932年2月,哈尔滨沦陷。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哈尔滨后,把哈尔滨变成一座人间地狱,不仅在文化上奴役中国人民,还在经济和精神上压制,摧残中国人民,日军在哈尔滨的法西斯统治,使不少利益受到迫害的俄侨纷纷奔向北京和上海。20世纪30年代初,老“哈响”演奏人员外流,生活拮据,乐团陷入了困境。1933年,“哈响”聘请了一位41岁的指挥家什瓦伊科夫斯基来哈尔滨,他不仅有良好的组织能力,还捐助了乐团的部分资金,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带领乐团谱写了新篇章。日本一直都想在思想上奴役中国人民,来宣传所谓的“王道乐土”,“哈响”便引起了北满铁路局的注意。1935年4月,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等相关决定对原来纯俄籍音乐家组成的哈尔滨交响乐团改组,改组后吸收了少数的日本,朝鲜和中国的音乐家。1936年4月26日,成立了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该协会下属交响乐团,哈响喜歌剧团,哈响吹奏乐团,哈响哥萨克合唱团等。@协会的宗旨和人物是陶冶市民情操,对市民进行宣传和抚育工作,并承担对日伪军警的慰问演出活动,理事长是中国人,副理事长由日本人担任,但实行次长负责制。1938年4月9日,哈尔滨交响乐团转给伪哈尔滨特别市公署直接领导,直到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交响乐团归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管理。这期间乐团每月定期举行后来2次音乐会,在“光复”前已经举行了190余场定期的交响音乐会,并赴长春与新京交响乐团也有过多次合作。
后来,原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部分成员进入哈尔滨铁路文公团工作,陆续演出了许多歌剧,舞剧等。有的去了长春电影制片厂授课,如大提琴演奏家鲍斯特列姆,竖琴演奏家德鲁任尼斯卡娅,小提琴演奏家伊佳·特贝尔等,他们从事教育工作与演奏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的音乐家。
自1954年起,苏联政府允许中国东北地区的苏联侨民归国,一些无国籍者加入了苏联国籍,另一部分人拒人苏联籍,他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已向国际难民组织提出了申请,要求移民他国。自1956年中苏关系恶化,哈尔滨的苏联侨民纷纷回国,其他侨民则赴澳大利亚,美国,巴西,阿根廷等欧洲国家。1996年,哈尔滨最后一位侨民音乐家——原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钢琴教师热烈兹尼亚科夫病逝于哈尔滨,至此侨民在哈尔滨的音乐事业划上了一个句号。
哈尔滨依然是一个中西结合,音乐符合无处不在的城市,音乐就像松花江说辉映的群星,在这座城市里交相辉映。如今的“哈响”已都是国人演奏家在演奏,近五十年来,邀请了众多国内外著名指挥家合作演出,并先后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希腊雅典国家大剧院歌剧厅以及俄罗斯,台湾等地进行友好访问演出,并圆满完成了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哈尔滨新年音乐会等重要演出。在俄籍音乐家开垦的音乐事业上,“哈响”将继续绽放辉煌,谱写新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