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已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实现中国梦最有力的响应。当前,必须深入分析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因素,才能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式方法,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因素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桥梁,大学生的价值观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的前途和命运。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如何有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然而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重大转型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存方式日趋多样化,容易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念混乱、道德水平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深刻剖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才能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力量。
一、 外部影响因素
1、 西方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与西方国家不仅在经济、教育、科技等领域开展深入交流,且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来自国外的各种思想不断地输入国内。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对事物辨别能力较差,且价值观尚未形成,易于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如西方价值观倡导自由、民主、解放,注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这些价值观严重侵蚀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使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信仰产生怀疑,憧憬小资生活、思想过度开放、行为过度大胆,失去理想、失去奋斗精神等。这些思想的传播,影响着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接受,导致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混乱。
2、 时代背景的影响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利益、社会组织形式、生活观念等方面也出现转变,而市场化是这一转变的核心内容。一些大学生更加注重“现实利益和物质利益”,把获取金钱的多少看作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志。市场经济普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價值取向,导致单纯追求物质享受被学生们普遍接受,甚至被追捧。特别是在涉及自身利益时,大学生们的选择表现为一种功利性,他们把收入和福利待遇摆在找工作的首要位置,突出对金钱的追求。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强有力的抢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直接给我们的培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 大众传媒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是在传媒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丰富多彩,五花八门,极大增加了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己的机会。同时,也使外界社会对大学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通过双向的沟通与交流,大学生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加以整合,从而促进了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价值观的形成。然而,市场经济下的大众传媒为了自身利益,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媒体间为了争夺收视率,不顾媒体规范制造各种“秀”,吸引眼球,导致媒介中立场不明,善恶不辨,美丑不分的现象与日俱增。在这种价值观混乱的情况下,致使某些大学生忽视道德规范和法律的约束,发生不当的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大众传媒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和新闻真实性原则,不能偏移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新闻规范。大众传媒急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增强媒介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发挥大众传媒正确舆论的引导功能。
二、 社会性影响因素
1、 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发挥着主阵地的作用。然而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高校注重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参与度,而没有足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涵建设,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可以借鉴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经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课程、载体、环境建设入手,构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韩国从纵横两个方面强化“国民精神教育”,“纵”指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根据年龄、心理、身体特点和知识准备程度,编写整套国民精神教育的新教材,使国民精神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横”指在学校教育的每门课程教材中都要反映出国民精神教育的内容。如美国认为五种东西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即:学校的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和全校工作人员的思想品行、各种规章制度、学校里举办的各种活动。
2、 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价值观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启蒙性的影响,是学生评判事物最初的观点采纳者和行为的模仿对象,步入大学乃至整个人生发展都或多或少的带有家庭价值观的烙印,如家庭的不和谐易造成学生情感冷漠,对感情产生不信任心理,特别是单亲家庭学生在校期间受同齡人欺负,使其性格孤僻,对人际交往产生排斥心理;有些父母忙于工作疏于教育管理,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和如何做人的启迪,使孩子形成了许多恶习和不良思想,严重影响了价值观健康形成。因此,家庭教育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选择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基本因素。
3、社区和社团教育的影响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社区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社区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密切联系:治安、教育、生活服务、娱乐等。所以社区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养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领域。学校在实现基本教育之外也成立了多种类型的社团和组织来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这些组织和社团发挥了“把服务与教育结合起来”作用。在美国和日本,社团伴随着一个学生的全部生涯,对于学生来说,社团的价值甚至要超越学业本身。大学生广泛参与社区与社团活动,通过实践净化心灵、提升道德,对社会起到了“传播精神文明 ”,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作用。如复旦大学的前程协会,是上海第一家就业指导类学生社团,致力于为复旦大学学子提供行业信息、就业咨询、求职经验以及心理指导,从2001年成立至今,与多家世界著名企业HR保持良好关系。由此可见,大学生利用社区和社团的同龄榜样作用,使大学生之间通过活动和接触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三、 个人影响因素
1、 自我意识不足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正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信息的群体,也是最容易受到各种信息影响的群体,信息社会的多元化导致了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其他的不同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甚至与社会主义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个性较强,自我意识严重,看待和处理某些问题时,往往以主观意识为主,以偏概全,过于武断。虽然掌握了高等知识,但在具体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上缺乏经验,出现错误判断导致错误价值观形成。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引导大学生学会筛选和甄别,确保他们可以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为。
2、 知行矛盾
中南大学刘峥等人做的一项关于“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出现了知行脱节现象。大学生自上小学起一直到大学,接受的是系统的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理论知识。但现实情况是,随着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始终面临着判断和選择,在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大学生更多地从自身利益角度来考虑问题,往往会表现出功利主义倾向,行为选择也更为务实,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3、 大学生自身成长需要
大学生处于特殊的成长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往往是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而大学生毕业之后想要顺利融入社会,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修养,特别是精神品格方面。大学生要勇于坚持,持之以恒,要能面对艰苦漫长的学习生涯,要能抵住社会的不良诱惑,通过探索,寻找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大学生还要积极投身于实践中去,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实践来检验理论,提高自身修养。最后大学生还要积极开展人际交往,融入团体,融入社会,学会交往、相处、合作,学会聆听,学会表达,确保自己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存在,从而为自己将来的社会生活奠定基础。大学生还必须学会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要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研究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明确的认识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更充分的发挥教育的作用。当然,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还包括教育方法、教育目标、教育途径等等,在教育和研究中,我们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更全面的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余洪波、刘余莉.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理论学刊.2011(5)
[2]严秋菊.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3]乔瑞华.新时期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及其培养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关键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因素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桥梁,大学生的价值观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的前途和命运。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如何有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然而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重大转型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存方式日趋多样化,容易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念混乱、道德水平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深刻剖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才能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力量。
一、 外部影响因素
1、 西方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与西方国家不仅在经济、教育、科技等领域开展深入交流,且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来自国外的各种思想不断地输入国内。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对事物辨别能力较差,且价值观尚未形成,易于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如西方价值观倡导自由、民主、解放,注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这些价值观严重侵蚀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使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信仰产生怀疑,憧憬小资生活、思想过度开放、行为过度大胆,失去理想、失去奋斗精神等。这些思想的传播,影响着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接受,导致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混乱。
2、 时代背景的影响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利益、社会组织形式、生活观念等方面也出现转变,而市场化是这一转变的核心内容。一些大学生更加注重“现实利益和物质利益”,把获取金钱的多少看作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志。市场经济普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價值取向,导致单纯追求物质享受被学生们普遍接受,甚至被追捧。特别是在涉及自身利益时,大学生们的选择表现为一种功利性,他们把收入和福利待遇摆在找工作的首要位置,突出对金钱的追求。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强有力的抢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直接给我们的培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 大众传媒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是在传媒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丰富多彩,五花八门,极大增加了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己的机会。同时,也使外界社会对大学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通过双向的沟通与交流,大学生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加以整合,从而促进了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价值观的形成。然而,市场经济下的大众传媒为了自身利益,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媒体间为了争夺收视率,不顾媒体规范制造各种“秀”,吸引眼球,导致媒介中立场不明,善恶不辨,美丑不分的现象与日俱增。在这种价值观混乱的情况下,致使某些大学生忽视道德规范和法律的约束,发生不当的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大众传媒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和新闻真实性原则,不能偏移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新闻规范。大众传媒急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增强媒介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发挥大众传媒正确舆论的引导功能。
二、 社会性影响因素
1、 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发挥着主阵地的作用。然而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高校注重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参与度,而没有足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涵建设,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可以借鉴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经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课程、载体、环境建设入手,构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韩国从纵横两个方面强化“国民精神教育”,“纵”指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根据年龄、心理、身体特点和知识准备程度,编写整套国民精神教育的新教材,使国民精神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横”指在学校教育的每门课程教材中都要反映出国民精神教育的内容。如美国认为五种东西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即:学校的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和全校工作人员的思想品行、各种规章制度、学校里举办的各种活动。
2、 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价值观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启蒙性的影响,是学生评判事物最初的观点采纳者和行为的模仿对象,步入大学乃至整个人生发展都或多或少的带有家庭价值观的烙印,如家庭的不和谐易造成学生情感冷漠,对感情产生不信任心理,特别是单亲家庭学生在校期间受同齡人欺负,使其性格孤僻,对人际交往产生排斥心理;有些父母忙于工作疏于教育管理,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和如何做人的启迪,使孩子形成了许多恶习和不良思想,严重影响了价值观健康形成。因此,家庭教育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选择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基本因素。
3、社区和社团教育的影响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社区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社区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密切联系:治安、教育、生活服务、娱乐等。所以社区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养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领域。学校在实现基本教育之外也成立了多种类型的社团和组织来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这些组织和社团发挥了“把服务与教育结合起来”作用。在美国和日本,社团伴随着一个学生的全部生涯,对于学生来说,社团的价值甚至要超越学业本身。大学生广泛参与社区与社团活动,通过实践净化心灵、提升道德,对社会起到了“传播精神文明 ”,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作用。如复旦大学的前程协会,是上海第一家就业指导类学生社团,致力于为复旦大学学子提供行业信息、就业咨询、求职经验以及心理指导,从2001年成立至今,与多家世界著名企业HR保持良好关系。由此可见,大学生利用社区和社团的同龄榜样作用,使大学生之间通过活动和接触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三、 个人影响因素
1、 自我意识不足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正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信息的群体,也是最容易受到各种信息影响的群体,信息社会的多元化导致了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其他的不同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甚至与社会主义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个性较强,自我意识严重,看待和处理某些问题时,往往以主观意识为主,以偏概全,过于武断。虽然掌握了高等知识,但在具体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上缺乏经验,出现错误判断导致错误价值观形成。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引导大学生学会筛选和甄别,确保他们可以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为。
2、 知行矛盾
中南大学刘峥等人做的一项关于“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出现了知行脱节现象。大学生自上小学起一直到大学,接受的是系统的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理论知识。但现实情况是,随着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始终面临着判断和選择,在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大学生更多地从自身利益角度来考虑问题,往往会表现出功利主义倾向,行为选择也更为务实,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3、 大学生自身成长需要
大学生处于特殊的成长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往往是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而大学生毕业之后想要顺利融入社会,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修养,特别是精神品格方面。大学生要勇于坚持,持之以恒,要能面对艰苦漫长的学习生涯,要能抵住社会的不良诱惑,通过探索,寻找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大学生还要积极投身于实践中去,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实践来检验理论,提高自身修养。最后大学生还要积极开展人际交往,融入团体,融入社会,学会交往、相处、合作,学会聆听,学会表达,确保自己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存在,从而为自己将来的社会生活奠定基础。大学生还必须学会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要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研究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明确的认识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更充分的发挥教育的作用。当然,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还包括教育方法、教育目标、教育途径等等,在教育和研究中,我们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更全面的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余洪波、刘余莉.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理论学刊.2011(5)
[2]严秋菊.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3]乔瑞华.新时期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及其培养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