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新课程改革目标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独特的课程目标,即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调课程的生成性和实效性。本文讨论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三步教学法”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去实践。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身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在课堂上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最终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实效性 “三步教学法”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把学生的学习建构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更关注课堂学习活动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即让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最有效的程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减少低效无效环节,基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落足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经过这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出了一些类型社会课的教学模式―― “三步教学法”模式,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讨论时间,读书时间。让学习方法在实践中转化为技能、技巧,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培养,自学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现做简要介绍。
一、模式结构
二、操作要求
1、明确目标,自主提问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现阶段大力倡导研究式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主线,展开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并且教会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再去发现新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可见,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不仅可获得新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都有益处,为有效性、研究性学习奠定了思維基础。
当让学生提出问题后,需要老师根据教材将主要问题梳理出来,作为本课的研究目标。我们的社会教材有很多课程都有系列性的特点,如有关某些国家的地理、人文知识,中国区域地理知识,中国古代人物、事件等,我们就可以很好的利用第一节课的开课时间,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技巧。
2、利用资料,主动探究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问题提出来了,接下来我就要求学生利用资料,自主探究,寻求问题的解决。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初步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实验。
通过学生的提问,明确了本课的研究内容,教师就需要借助资料,让学生或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或师生共同研讨,重在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去讨论、探究、实验。我们的素材有很多,如:教材、网络、多媒体、和师生共同找来的大量的资料。利用资料,主动探究,还要有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效监控,操作方法是:
(1) 自学指导
要求学生带着前面师生共同提出的那些问题去自学读书,读资料,并要求阅读时要图文结合。
(2)主动探究,边读边思
把认为可以解决某一问题的内容和读不懂的地方都做出标记(最好用不同的颜色),也可以随时在小范围内进行议论。
(3) 自学督察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进行自学督查,一是监控学生自学的速度和质量,二是要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研讨做好准备。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读资料加上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教师要把思考的权力和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不用既定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同时保证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3、师生研讨,课外延伸
在学生独立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使知识得明确、梳理和深化。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尾声,新课学习结束后,学生究竟学会了哪些知识,明白了什么道理,要做一梳理,做一总结,这对于完善知识结构是十分必要的。总结不是教师的专利,可先让学生进行回顾总结,学生讲不到位的,教师再进行补充强调。同时教师应进行学习评价,及时表扬鼓励,并提出今后希望。
三、模式中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按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进行分类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的课型。即以指导学生认识社会事物,了解社会常识为主的社会常识课;以指导学生掌握技能为主的社会技能课;以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的社会活动课。那么“三步教学法”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社会常识课,其他课型的教学结构应作变通。 3.2 运用方式
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和程式,在操作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可调序、可增删,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
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质疑,让他们学会参与、学会发现、学会提问,从而学会创造,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这种教学模式旨在诱发、激起、满足他们的学习动机为诱因,促使学生把自己的行为自觉地指向学习目标,形成稳定、长期的学习兴趣,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实效性 “三步教学法”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把学生的学习建构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更关注课堂学习活动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即让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最有效的程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减少低效无效环节,基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落足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经过这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出了一些类型社会课的教学模式―― “三步教学法”模式,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讨论时间,读书时间。让学习方法在实践中转化为技能、技巧,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培养,自学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现做简要介绍。
一、模式结构
二、操作要求
1、明确目标,自主提问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现阶段大力倡导研究式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主线,展开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并且教会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再去发现新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可见,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不仅可获得新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都有益处,为有效性、研究性学习奠定了思維基础。
当让学生提出问题后,需要老师根据教材将主要问题梳理出来,作为本课的研究目标。我们的社会教材有很多课程都有系列性的特点,如有关某些国家的地理、人文知识,中国区域地理知识,中国古代人物、事件等,我们就可以很好的利用第一节课的开课时间,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技巧。
2、利用资料,主动探究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问题提出来了,接下来我就要求学生利用资料,自主探究,寻求问题的解决。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初步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实验。
通过学生的提问,明确了本课的研究内容,教师就需要借助资料,让学生或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或师生共同研讨,重在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去讨论、探究、实验。我们的素材有很多,如:教材、网络、多媒体、和师生共同找来的大量的资料。利用资料,主动探究,还要有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效监控,操作方法是:
(1) 自学指导
要求学生带着前面师生共同提出的那些问题去自学读书,读资料,并要求阅读时要图文结合。
(2)主动探究,边读边思
把认为可以解决某一问题的内容和读不懂的地方都做出标记(最好用不同的颜色),也可以随时在小范围内进行议论。
(3) 自学督察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进行自学督查,一是监控学生自学的速度和质量,二是要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研讨做好准备。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读资料加上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教师要把思考的权力和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不用既定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同时保证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3、师生研讨,课外延伸
在学生独立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使知识得明确、梳理和深化。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尾声,新课学习结束后,学生究竟学会了哪些知识,明白了什么道理,要做一梳理,做一总结,这对于完善知识结构是十分必要的。总结不是教师的专利,可先让学生进行回顾总结,学生讲不到位的,教师再进行补充强调。同时教师应进行学习评价,及时表扬鼓励,并提出今后希望。
三、模式中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按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进行分类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的课型。即以指导学生认识社会事物,了解社会常识为主的社会常识课;以指导学生掌握技能为主的社会技能课;以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的社会活动课。那么“三步教学法”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社会常识课,其他课型的教学结构应作变通。 3.2 运用方式
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和程式,在操作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可调序、可增删,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
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质疑,让他们学会参与、学会发现、学会提问,从而学会创造,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这种教学模式旨在诱发、激起、满足他们的学习动机为诱因,促使学生把自己的行为自觉地指向学习目标,形成稳定、长期的学习兴趣,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