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留守儿童是现代农村的一种普遍现象,亦是现代社会值得关注的一类儿童群体。依据笔者近年对班级管理工作及教学教研工作的重点抓取成果,本文便就“针对留守现象的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策略”话题做出分析,通过对个体关注、小组组织、集体管理此三方面的阐述,并分别通过因材施教、组内协管、集体引导的方式分别达到奠定管理基础、填补师管空缺、促成班级凝聚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现象;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3-0058-0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按照实现层级排序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缺乏爱与归属感,导致其无力攀岩至自我实现而在学习和纪律上有所成绩。这便给班级管理出了一道难题。但教育自有其规律,而可沿个体关注、小组组织、集体管理三條道路以分别奠定管理基础、填补师管空缺、促成班级凝聚,以从微观到宏观实现有次序的渐进。
一、个体关注——因材施教以奠定管理基础
通常,留守儿童在被留守的共性下,由于起不同的个性与家庭情况而有不同的表现,如有的爱捣乱、打架,有的则沉默不语。因此,为满足其爱与归属感的需求,班主任教师当因材施教,而以关注个体的方法安顿好班级每一个小组成单位的状况,奠定班级管理的基础。
例如,由于笔者所带的第一届毕业生学生从各个村学校汇合到洛阳镇中心小学整合成班级,同学们的思想波动很大,有几名同学爱捣乱,邓寿党同学经常欺负别人、黄庆新同学经常偷偷吸烟,韦志诚同学经常半夜哭闹找妈妈等,对此,笔者则因材施教,如爱捣乱的同学捣乱的目的在于引起师生对他的关注,笔者则以上课提问问题、让其负责班级某块工作等方式转换其被关注的路径。再如,经常欺负同学的邓寿党同学并不是心中没有爱,而是其以欺负他人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强大,从而保护自己,对此,笔者则让其反之去作为班级同学的保护人,来抵御外来欺负,笔者则另一面通过找其谈话,帮助他来消除他树立起的与其余人之间的屏障。如此,因材施教将真正尊重学生个体性,从而满足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为班级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组组织——组内协管以填补师管空缺
在个体关注之外,更进一步的则当为小组管理,以形成由微观到宏观的递进式管理策略,同时通过组内的协管来填补教师精力所不能及或者管理不到位的空缺,同时促进学生间友好关系及留守儿童班级归属感的形成,为之后的集体管理及学生自我实现主动性的形成铺就稳固的前提。
例如,笔者按照5人一组的方式对同学们进行了分组,并经过组内探讨和协商制定了组长和组员,确立了组内制度。这些小组并不仅仅是在学习层面上的组,而是一个个帮助处理组内成员生活、心理、情感等诸多方面问题的“小家庭”。如笔者会组织小组共写课后作业以形成学习互助、组织小组生活例会以形成生活互助等。并为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联系与情感,笔者则会时常组织进行一些组内活动或者组别活动,如“组别技艺拼”、小组游戏、组别知识竞赛、组别辩论赛等,以渐渐凝聚小组力量与向心力,让同学们不方便告诉家人和笔者的问题与困惑,或者笔者顾不过来的同学问题能够通过寻求小组帮助得到及时的解决,为之后的集体有效管理奠定基础。
三、集体管理——集体引导以促成班级凝聚
在上述由微观到宏观的递进式管理策略之下,继小组组织之后,则当为集体管理。班主任教师则为操控班级管理总方向的主舵手,其所要做的便为针对留守儿童大众的集体引导,来促成整个班集体的凝聚。而具体的集体引导方式则可从两个角度切入,其一为针对留守现象而对家校联系的加强,其二则为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抓取,以实现针对性而有的放矢的班级集体有效引导。
例如,家校联系是搭建家校共同关注学生的金桥,所以,从2014年9月至2018年7月,笔者每学期进行家访工作都不低于10次,对于留守儿童学生,笔者每学期联系其家长的次数至少为2次,以及时反映学生在校表现,转达学生工作意见和对家教的要求,以让出门在外的家长,也能够了解到孩子情况而与孩子时常进行通话、谈心等,而弥补同学们缺失的亲情之爱,促进其健康与快乐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在学习层面,笔者则积极引领同学们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各种有益的竞赛活动,如征文比赛、体育竞赛、学习竞赛等,以激发其积极的学习与进步热情,在通过上述方式满足其爱与归属感的需要的同时,努力将其引向对自我实现需要的实现。
经过上述的努力,在这两年小学毕业测试中,本班的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可见,包括留守儿童现象在内的再难的教育问题皆可得到解决、再难以企及的教育效能皆能得到提升,但需要教师的耐心、爱心、用心、责任心与不断自我提升的教学教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天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3-4.
[2]甄静蒲.试析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8(14):38.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现象;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3-0058-0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按照实现层级排序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缺乏爱与归属感,导致其无力攀岩至自我实现而在学习和纪律上有所成绩。这便给班级管理出了一道难题。但教育自有其规律,而可沿个体关注、小组组织、集体管理三條道路以分别奠定管理基础、填补师管空缺、促成班级凝聚,以从微观到宏观实现有次序的渐进。
一、个体关注——因材施教以奠定管理基础
通常,留守儿童在被留守的共性下,由于起不同的个性与家庭情况而有不同的表现,如有的爱捣乱、打架,有的则沉默不语。因此,为满足其爱与归属感的需求,班主任教师当因材施教,而以关注个体的方法安顿好班级每一个小组成单位的状况,奠定班级管理的基础。
例如,由于笔者所带的第一届毕业生学生从各个村学校汇合到洛阳镇中心小学整合成班级,同学们的思想波动很大,有几名同学爱捣乱,邓寿党同学经常欺负别人、黄庆新同学经常偷偷吸烟,韦志诚同学经常半夜哭闹找妈妈等,对此,笔者则因材施教,如爱捣乱的同学捣乱的目的在于引起师生对他的关注,笔者则以上课提问问题、让其负责班级某块工作等方式转换其被关注的路径。再如,经常欺负同学的邓寿党同学并不是心中没有爱,而是其以欺负他人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强大,从而保护自己,对此,笔者则让其反之去作为班级同学的保护人,来抵御外来欺负,笔者则另一面通过找其谈话,帮助他来消除他树立起的与其余人之间的屏障。如此,因材施教将真正尊重学生个体性,从而满足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为班级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组组织——组内协管以填补师管空缺
在个体关注之外,更进一步的则当为小组管理,以形成由微观到宏观的递进式管理策略,同时通过组内的协管来填补教师精力所不能及或者管理不到位的空缺,同时促进学生间友好关系及留守儿童班级归属感的形成,为之后的集体管理及学生自我实现主动性的形成铺就稳固的前提。
例如,笔者按照5人一组的方式对同学们进行了分组,并经过组内探讨和协商制定了组长和组员,确立了组内制度。这些小组并不仅仅是在学习层面上的组,而是一个个帮助处理组内成员生活、心理、情感等诸多方面问题的“小家庭”。如笔者会组织小组共写课后作业以形成学习互助、组织小组生活例会以形成生活互助等。并为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联系与情感,笔者则会时常组织进行一些组内活动或者组别活动,如“组别技艺拼”、小组游戏、组别知识竞赛、组别辩论赛等,以渐渐凝聚小组力量与向心力,让同学们不方便告诉家人和笔者的问题与困惑,或者笔者顾不过来的同学问题能够通过寻求小组帮助得到及时的解决,为之后的集体有效管理奠定基础。
三、集体管理——集体引导以促成班级凝聚
在上述由微观到宏观的递进式管理策略之下,继小组组织之后,则当为集体管理。班主任教师则为操控班级管理总方向的主舵手,其所要做的便为针对留守儿童大众的集体引导,来促成整个班集体的凝聚。而具体的集体引导方式则可从两个角度切入,其一为针对留守现象而对家校联系的加强,其二则为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抓取,以实现针对性而有的放矢的班级集体有效引导。
例如,家校联系是搭建家校共同关注学生的金桥,所以,从2014年9月至2018年7月,笔者每学期进行家访工作都不低于10次,对于留守儿童学生,笔者每学期联系其家长的次数至少为2次,以及时反映学生在校表现,转达学生工作意见和对家教的要求,以让出门在外的家长,也能够了解到孩子情况而与孩子时常进行通话、谈心等,而弥补同学们缺失的亲情之爱,促进其健康与快乐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在学习层面,笔者则积极引领同学们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各种有益的竞赛活动,如征文比赛、体育竞赛、学习竞赛等,以激发其积极的学习与进步热情,在通过上述方式满足其爱与归属感的需要的同时,努力将其引向对自我实现需要的实现。
经过上述的努力,在这两年小学毕业测试中,本班的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可见,包括留守儿童现象在内的再难的教育问题皆可得到解决、再难以企及的教育效能皆能得到提升,但需要教师的耐心、爱心、用心、责任心与不断自我提升的教学教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天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3-4.
[2]甄静蒲.试析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8(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