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生活幸福的基本保障,学生心理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利用历史学科特点,可以进行相关的心理素质与行为训练,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与学业进步有双重作用。
关键词:成长引领 渗透 高中历史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经济建设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升学的压力、父母对独生子女的高期望与高溺爱的结合,离异家庭的增多,人口流动所带来的留守儿童也在增多,加上青春期的来临,所有这些使得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均要求各门学科都应当担负起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才能,利用历史课堂教学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充分施展历史学科的独特优势。
一部悠久的人类历史就是和谐心灵的成长史、人性光芒的锻造史、光明与幸福的追随史,在历史教学中我注意充分挖掘其有利因素,努力把握历史学科教学的要求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点,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青春的驿动:在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
中学生到了青春期,很多观念变得内隐而不敢表露,他们的自尊心很强,但是自信心又不足。在人际交往上,不少从小缺少家庭关爱的孩子往往内向而孤僻,行为怪异而不合群。历史学科的很多内容带有情景性,课本剧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内容理解十分有益,同时又是提升学生交往素养的良机。
笔者在班内开展“开心一刻”活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我往往让学生准备些历史故事、笑话、谜语,然后与大家一起分享。 要求内容与历史有关,有利于大家知识的巩固。在笑声中,大家的心灵开放了,思想活跃了,交往主动了,知识也增长了。
再如开展“答记者问”活动。我会预先选定一位学生,由他面向全体同学,上场的同学俨然是“温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架势,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就犹如一场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般你问我答。被选中的同学特别自信,而能有机会被选中又成为大家竞争与奋斗的一个方向(一般我是选近期学习上进步较大的同学,有利于激励大家进步)。而对发言提问的同学也是一次极佳的交往技能的训练机会,他们会在老师的示范下,在同学的影响下,学会口齿清楚、仪态端庄的表达。
二、文本的浸染:在教学中结合心理教育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史论结合,充分利用历史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独立的个性。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
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自信、乐观、有主见。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而融入其中,中国古代经济社会的繁荣,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都是值得引以自豪的教育材料。在复习“元代”这一章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情境导入: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元代,生活发生了变化……
2.自主探究:(提示:假如你是皇帝、农民、旅行家……你会怎样做?)
3.学生交流:“皇帝”说:“我们是游牧民族,放牧的收入有限,应重视发展农业。” “农民”说:“我会多种植粮食、棉花。” “旅行家”说:“我会到大都、泉州游玩,到各大洲旅行,去认识马可·波罗,并与他结为好朋友。”“经历”了历史,学生心中就会有一股对祖国的热爱,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积极的人生观。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确立目标,并在目标导引下有意识地行动,在行动中克服困难从而达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的培养对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形成十分重要。结合历史教学,我们是这样做的:
1.强化爱国与报国的强烈动机。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人物的解析,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从而树立人生的远大理想与报国之志。如,邓世昌以不屈之躯抗击日本;孙中山以不懈毅力引领中国民主革命。有时我们开展人物点评活动,对学生的教育与评价能力的提升往往是一举多得的。
2.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当代独生子女在生活中遇到一点波折,往往就表现出悲观、失望,甚至抑郁与意志消沉。有一位学生曾经看到历史复习的内容太多而心烦,没有坚持多长时间就不爱学习了,但是他对古代战争感兴趣,我就利用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以少胜多的战役的史实,教育他实力弱的这方之所以能扭转乾坤,是因为他们能挑战自我,向自己的心灵深处要力量。而司马迁之所以能写成《史记》是与他勇于挑战命运,扼住自己命运的咽喉的意志密不可分的。与史实结合的教育让学生心服口服,这使该生汲取了成长的营养而考出了优秀的成绩。
3.塑造学生豪迈大气的性格。时下的中学生,很容易为一点小事而“较真儿”,轻则影响学业,重则波及人生,个别学生甚至在痛苦面前走上不归路——选择自杀。如果学过历史,就一定要让他们从历史人物的人生境界中找到值得借鉴与反思的地方。有个学生因为考不上艺校而痛苦,笔者就引用了近代史上著名的音乐大师阿炳作为素材,引导他笑对人生,切勿自弃而留下太多遗憾。
当然,与历史教学结合渗透心理教育也不是处处皆可为,而是应该有所界限的,笔者以为,心理教育与历史教学的结合要以学科本体知识为载体来进行,让两者水乳交融而天衣无缝。■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人际关系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成长引领 渗透 高中历史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经济建设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升学的压力、父母对独生子女的高期望与高溺爱的结合,离异家庭的增多,人口流动所带来的留守儿童也在增多,加上青春期的来临,所有这些使得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均要求各门学科都应当担负起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才能,利用历史课堂教学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充分施展历史学科的独特优势。
一部悠久的人类历史就是和谐心灵的成长史、人性光芒的锻造史、光明与幸福的追随史,在历史教学中我注意充分挖掘其有利因素,努力把握历史学科教学的要求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点,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青春的驿动:在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
中学生到了青春期,很多观念变得内隐而不敢表露,他们的自尊心很强,但是自信心又不足。在人际交往上,不少从小缺少家庭关爱的孩子往往内向而孤僻,行为怪异而不合群。历史学科的很多内容带有情景性,课本剧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内容理解十分有益,同时又是提升学生交往素养的良机。
笔者在班内开展“开心一刻”活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我往往让学生准备些历史故事、笑话、谜语,然后与大家一起分享。 要求内容与历史有关,有利于大家知识的巩固。在笑声中,大家的心灵开放了,思想活跃了,交往主动了,知识也增长了。
再如开展“答记者问”活动。我会预先选定一位学生,由他面向全体同学,上场的同学俨然是“温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架势,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就犹如一场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般你问我答。被选中的同学特别自信,而能有机会被选中又成为大家竞争与奋斗的一个方向(一般我是选近期学习上进步较大的同学,有利于激励大家进步)。而对发言提问的同学也是一次极佳的交往技能的训练机会,他们会在老师的示范下,在同学的影响下,学会口齿清楚、仪态端庄的表达。
二、文本的浸染:在教学中结合心理教育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史论结合,充分利用历史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独立的个性。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
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自信、乐观、有主见。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而融入其中,中国古代经济社会的繁荣,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都是值得引以自豪的教育材料。在复习“元代”这一章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情境导入: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元代,生活发生了变化……
2.自主探究:(提示:假如你是皇帝、农民、旅行家……你会怎样做?)
3.学生交流:“皇帝”说:“我们是游牧民族,放牧的收入有限,应重视发展农业。” “农民”说:“我会多种植粮食、棉花。” “旅行家”说:“我会到大都、泉州游玩,到各大洲旅行,去认识马可·波罗,并与他结为好朋友。”“经历”了历史,学生心中就会有一股对祖国的热爱,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积极的人生观。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确立目标,并在目标导引下有意识地行动,在行动中克服困难从而达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的培养对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形成十分重要。结合历史教学,我们是这样做的:
1.强化爱国与报国的强烈动机。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人物的解析,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从而树立人生的远大理想与报国之志。如,邓世昌以不屈之躯抗击日本;孙中山以不懈毅力引领中国民主革命。有时我们开展人物点评活动,对学生的教育与评价能力的提升往往是一举多得的。
2.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当代独生子女在生活中遇到一点波折,往往就表现出悲观、失望,甚至抑郁与意志消沉。有一位学生曾经看到历史复习的内容太多而心烦,没有坚持多长时间就不爱学习了,但是他对古代战争感兴趣,我就利用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以少胜多的战役的史实,教育他实力弱的这方之所以能扭转乾坤,是因为他们能挑战自我,向自己的心灵深处要力量。而司马迁之所以能写成《史记》是与他勇于挑战命运,扼住自己命运的咽喉的意志密不可分的。与史实结合的教育让学生心服口服,这使该生汲取了成长的营养而考出了优秀的成绩。
3.塑造学生豪迈大气的性格。时下的中学生,很容易为一点小事而“较真儿”,轻则影响学业,重则波及人生,个别学生甚至在痛苦面前走上不归路——选择自杀。如果学过历史,就一定要让他们从历史人物的人生境界中找到值得借鉴与反思的地方。有个学生因为考不上艺校而痛苦,笔者就引用了近代史上著名的音乐大师阿炳作为素材,引导他笑对人生,切勿自弃而留下太多遗憾。
当然,与历史教学结合渗透心理教育也不是处处皆可为,而是应该有所界限的,笔者以为,心理教育与历史教学的结合要以学科本体知识为载体来进行,让两者水乳交融而天衣无缝。■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人际关系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