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在家门外看书,偶见邻家小儿独自在水泥场上摸爬。我忽生童趣,拿起地上的拨浪鼓狠劲地摇打与之逗乐,小儿闻声,竟生生地站立起来,摇摇晃晃、欲将倒下。哦!他还没学会走路呢!我刚想上前搀扶,不料他却把身子慢慢蹲下些,弓着腰往前挪了两步才趴下。我想他也许要我去抱他吧,便不去理他,再以拨浪鼓摇打,并以口技发出鸟鸣声诱惑他。这回他重新站起来,竟然向前迈了三步才又趴下——我心头不禁一亮:这不正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吗?
一、语文的“教”与“学”
为了做一名称职的“园丁”,教师无时无刻不在为教会学生识字、阅读、说话、写作等忙碌着。有了这超乎正常的给予和奉献,教师赢得了“蜡烛”和“春蚕”的美誉。但冷静反思,这么多年来语文教学的结局似乎并不那么完美:极个别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高分低能,并不被用人单位倚重;少数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公务员做报告语无伦次、废话连篇;还有少数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自身能力不强,找不到工作却怨天尤人,甚至走上轻生之路。为什么教师们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诲人不倦,却育出如此不良的“次产品”呢?幼儿学步给我的启示是“给予”太多也是一种“罪过”。假如我在幼儿第一次跌倒后就去把他扶起来,那么,他怎么会有第二次勇敢地爬起来向前迈三步之举?由此可见,我们应切实领悟教学中“教”与“学”的真谛。过去,教师的精力花在了“教”上。上课一开始就是组织教学这个环节,即要求学生坐端正,观察学生有没有准备好记录本和笔,接下来便是口对口地读、手把手地写。教师讲得清楚、传授知识科学就是合格的“教”;学生坐得正、听得仔细、写得详细、记忆牢靠,就是优秀的“学”。这样总把学生拽在手上不放的教学,教出来的学生怎么不会高分低能呢?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有句名言:“人是会思想的芦苇。”现在的课堂教学改革,不就是要我们正视学生思想的动态,从人文角度去施展教学吗?如果教师能在教学活动中巧用“拨浪鼓”加“口技”的方法教,则能导出学生精彩的学来。由他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去探究语文知识奥秘。教师只有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精神、有灵魂的人才!
二、语文教师怎样“教”
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教师就应着力设计为服务学生能动学习的课堂学习最佳方案,如“活动导学”。崔峦先生曾说:“每一位语文老师都用自己对母语的热爱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热爱母语的氛围中享受语文学习,没有太多的书面作业,没有过重的课业负担,在自主的听说读写实践中,感受母语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以学生为本正是“活动导学”的精髓。“活动导学”的设计原则有三点:活动目标简明扼要、活动可操作性强、活动有序。活动内容由目标预设、活动方案预设、活动成果展示以及课内检测反馈四个部分组成;实施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2~6人,随机而变。活动导学模式预设追求的目标正好符合崔峦老师所倡导的小学生五个“一”:能写一手好字、练一副好口才、读写一篇好文章、养成一种好习惯、有一颗博爱的心。整个导学过程正如小儿学步,动了脑子,练了身体,又学会了走路。“活动导学”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其优点具体略述如下。
1.凸显学生主动学习的地位。活动内容由教师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环节都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学生根据活动内容的有序安排,由初研课文到深究文章的主题,都是在组内同学手牵手的相互切磋、讨论中明了。当组内某一学生对活动中的问题似是而非时,就在小组内提出,最终在同伴的帮助下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教师在各个小组间不断观察,倾听学生的自主交流,或参与辩答,或点拨迷津,或静心观战,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学作用。这不再是传统的语文“教”学,而是创新的语文“导”学了。
2.为每个学生提供了锻炼口才的平台。“活动导学”中的每一个问题在每个小组内被充分讨论和交流,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观点和提出困惑。解决困惑的方法则是通过小组内同学的争辩而得到解决,问题越争越清晰,越辩越明白,这样的课堂活动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所不能相比的。
3.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过去的语文教学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但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总不见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多大发展。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平时把学生应该经历的学习过程包办了。活动中的“导学”就好比是把小儿想走路、要走路的欲望用“拨浪鼓”挑动起来;而在每一个活动环节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活力以及合作探究问题的态度,又有及时的竞赛方式加以保持恒动,这就好比插入口技逗诱幼儿学步。学生自觉循着活动环节一路前行,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也就自然养成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是语文课改的核心环节,每一位教师只要大胆引导学生自主“学步”,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坚决摒弃应试教育的功利之心,我深信,小学语文教学一定会绽放绚丽夺目的光彩。(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一、语文的“教”与“学”
为了做一名称职的“园丁”,教师无时无刻不在为教会学生识字、阅读、说话、写作等忙碌着。有了这超乎正常的给予和奉献,教师赢得了“蜡烛”和“春蚕”的美誉。但冷静反思,这么多年来语文教学的结局似乎并不那么完美:极个别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高分低能,并不被用人单位倚重;少数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公务员做报告语无伦次、废话连篇;还有少数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自身能力不强,找不到工作却怨天尤人,甚至走上轻生之路。为什么教师们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诲人不倦,却育出如此不良的“次产品”呢?幼儿学步给我的启示是“给予”太多也是一种“罪过”。假如我在幼儿第一次跌倒后就去把他扶起来,那么,他怎么会有第二次勇敢地爬起来向前迈三步之举?由此可见,我们应切实领悟教学中“教”与“学”的真谛。过去,教师的精力花在了“教”上。上课一开始就是组织教学这个环节,即要求学生坐端正,观察学生有没有准备好记录本和笔,接下来便是口对口地读、手把手地写。教师讲得清楚、传授知识科学就是合格的“教”;学生坐得正、听得仔细、写得详细、记忆牢靠,就是优秀的“学”。这样总把学生拽在手上不放的教学,教出来的学生怎么不会高分低能呢?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有句名言:“人是会思想的芦苇。”现在的课堂教学改革,不就是要我们正视学生思想的动态,从人文角度去施展教学吗?如果教师能在教学活动中巧用“拨浪鼓”加“口技”的方法教,则能导出学生精彩的学来。由他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去探究语文知识奥秘。教师只有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精神、有灵魂的人才!
二、语文教师怎样“教”
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教师就应着力设计为服务学生能动学习的课堂学习最佳方案,如“活动导学”。崔峦先生曾说:“每一位语文老师都用自己对母语的热爱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热爱母语的氛围中享受语文学习,没有太多的书面作业,没有过重的课业负担,在自主的听说读写实践中,感受母语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以学生为本正是“活动导学”的精髓。“活动导学”的设计原则有三点:活动目标简明扼要、活动可操作性强、活动有序。活动内容由目标预设、活动方案预设、活动成果展示以及课内检测反馈四个部分组成;实施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2~6人,随机而变。活动导学模式预设追求的目标正好符合崔峦老师所倡导的小学生五个“一”:能写一手好字、练一副好口才、读写一篇好文章、养成一种好习惯、有一颗博爱的心。整个导学过程正如小儿学步,动了脑子,练了身体,又学会了走路。“活动导学”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其优点具体略述如下。
1.凸显学生主动学习的地位。活动内容由教师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环节都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学生根据活动内容的有序安排,由初研课文到深究文章的主题,都是在组内同学手牵手的相互切磋、讨论中明了。当组内某一学生对活动中的问题似是而非时,就在小组内提出,最终在同伴的帮助下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教师在各个小组间不断观察,倾听学生的自主交流,或参与辩答,或点拨迷津,或静心观战,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学作用。这不再是传统的语文“教”学,而是创新的语文“导”学了。
2.为每个学生提供了锻炼口才的平台。“活动导学”中的每一个问题在每个小组内被充分讨论和交流,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观点和提出困惑。解决困惑的方法则是通过小组内同学的争辩而得到解决,问题越争越清晰,越辩越明白,这样的课堂活动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所不能相比的。
3.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过去的语文教学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但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总不见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多大发展。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平时把学生应该经历的学习过程包办了。活动中的“导学”就好比是把小儿想走路、要走路的欲望用“拨浪鼓”挑动起来;而在每一个活动环节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活力以及合作探究问题的态度,又有及时的竞赛方式加以保持恒动,这就好比插入口技逗诱幼儿学步。学生自觉循着活动环节一路前行,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也就自然养成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是语文课改的核心环节,每一位教师只要大胆引导学生自主“学步”,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坚决摒弃应试教育的功利之心,我深信,小学语文教学一定会绽放绚丽夺目的光彩。(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