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教学是指未依照教学预设或者与教学预设存在很大出入与冲突的“意外”情况下,师生积极探究、共同参与最终获取更多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在传统教学中,生成性教学被视为意外收获;而新课程中生成性教学则成为教学活动的价值追求之一。前者仅仅关注于利用“教育智慧”解决课堂预设外的问题,后者则将“生成”视为教学常态要求,使其充分彰显教学活动应有的活力。
一、生成性教学概述
我们在理解和探究生成性教学时往往关注如下两个方面:(1)动态性: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富于动态变化的活动,其表现出非线性、非预设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2)生成性:教师在开展生成性课堂教学时可着眼于生成主体、生成内容以及生成形式三个方面,其中生成主体包括三个部分,即学生角度、教师角度以及师生共同角度;而生成内容则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三大类;生成形式可根据课堂具体情境分为两类:预设性生成以及非预设性生成。
二、生成性教学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于生成性教学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导致教学实践中出现认识泛化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分别从心理层面、教学意义、生命认知角度来认识“生成”概念都过于片面,同时这种认识并不明晰,模糊且彼此不一致,由此容易出现认识泛化的现象。
2.过于重视生成而忽视教案。不少教师对于课堂的“生成性”过于偏重,导致讨论缺乏明确目的性,或者往往流于形式,课后学生对于本课时的学习任务以及目标倍感茫然,这种互动方式看似活跃,实质上并无益处。而且此种模式下学科特点不够突出,因为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因此容易出现偏差,不少教师受到“生成”二字的影响而缺乏主线,课堂教学失去了“语文味”,导致本学科特点难以突出,甚至被淡化。
三、生成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正确树立课堂生成观念,为学生创设优质课堂氛围。教师在生成性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人本教育理念,高度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尊重生命的自主性,为学生创设平等、自由以及民主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与鲜活的生命逐一展开对话,对生命生成性有全面理解,对生命的创造性予以充分尊重,并对生命的深度性予以深入发掘,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从传统课堂束缚中解脱出来,生命活动得到充分舒展。教师在生成性教学环境下应改变以往机械教授、生硬灌输的教学模式,学生也一改传统课堂中的被动地位,而成为积极寻求知识、汲取知识的课堂主体。在摆脱标准答案束缚与知识权威压制的课堂环境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散思维,从内心感受出发,将感情融入学习行为中,其创造性思维也更富于灵性。在此过程中,师生彼此欣赏,相互倾听,共同探讨精神世界以及情感领域存在的问题,原本枯燥乏味且机械呆板的课堂教学开始变得生动有趣,富有价值和意义,这样优质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后让学生自主交流内心感受,交流与发言过程中学生们对于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先人后己的牺牲精神纷纷唏嘘不已,心怀敬仰。笔者提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文中的“……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黑色雕像”指的是谁?是哈尔威船长吗?学生们纷纷回答“是”,“那么,”笔者又问,“为什么要用黑色雕像来形容哈尔威船长?”学生们这次没有立刻做出回答,而是陷入深深的思考,此时笔者点出:黑色的雕像是船长的英雄壮举和高尚品质的象征,用黑色雕像来形容船长,意味着人们将永远铭记船长。在学生们有所感悟的基础上,笔者又引入现实中的例子,如在公共汽车站、售票窗口争先恐后、蜂拥而上的人群,我们是不是要学习哈尔威船长的精神,提倡先人后己,维护公共秩序呢?由此,学生们深刻理解了教材内容,思想也得以升华。
2.正确应对预设意外,通过意外来演绎“意外”的精彩。对于生成性教学而言,预设内生成无疑是最佳状态,但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少“意外”问题,对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智慧来加以调整和应对,使其保持在预设教学范畴内,通过非预设的意外推动预设外生成,确保教学预设目标的良好落实。以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为例,笔者在谈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句时,有学生随口问道:老师,为什么不是“海月”生残夜呢?笔者听完不禁一愣,下意识地以为这个问题是一个恶作剧,但转念一想学生能够想到这一点,说明他的确将自己代入了诗人所描述的意境,是经过思考才提出的问题。于是笔者理了理思路,向学生阐释:我们应该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句来理解,“日生残夜”和“春入旧年”都描述了时序交替,旧去新来且匆匆不可待,无论是从时序交替变化还是从上下两句的对应来看,“日”字都是极好的;同时“日”与“春”字交相辉映,充分体现了作者炼字与炼意的水准。
本节课由于这样一个意外问题的出现而有所拖延,但笔者认为这并无太大影响。从学生角度分析来看,在学习中提出疑问、解决疑问正是深化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其学习行为应体现出一定自主性;教师也应从学生学习需求以及具体情况出发,随时调整课堂预设。从教育价值上来看,学生需求存在大小的区别,对此教师应积极予以评估和筛选,切忌不顾学生问题而一味推进课堂教学进度。当然,教学始终是课堂重心所在,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质疑,通过预设意外有效推动生成性教学,演绎出更多精彩。
总之,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其教学资源俯拾皆是,无处不在。教师在开展“生成性”教学活动时应正确看待“生成”二字,树立合理的生成观念,正确应对预设意外,并灵活运用课堂新问题、“意外”以及各类“突发事件”来推进生成性教学,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从根本上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生成性教学概述
我们在理解和探究生成性教学时往往关注如下两个方面:(1)动态性: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富于动态变化的活动,其表现出非线性、非预设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2)生成性:教师在开展生成性课堂教学时可着眼于生成主体、生成内容以及生成形式三个方面,其中生成主体包括三个部分,即学生角度、教师角度以及师生共同角度;而生成内容则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三大类;生成形式可根据课堂具体情境分为两类:预设性生成以及非预设性生成。
二、生成性教学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于生成性教学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导致教学实践中出现认识泛化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分别从心理层面、教学意义、生命认知角度来认识“生成”概念都过于片面,同时这种认识并不明晰,模糊且彼此不一致,由此容易出现认识泛化的现象。
2.过于重视生成而忽视教案。不少教师对于课堂的“生成性”过于偏重,导致讨论缺乏明确目的性,或者往往流于形式,课后学生对于本课时的学习任务以及目标倍感茫然,这种互动方式看似活跃,实质上并无益处。而且此种模式下学科特点不够突出,因为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因此容易出现偏差,不少教师受到“生成”二字的影响而缺乏主线,课堂教学失去了“语文味”,导致本学科特点难以突出,甚至被淡化。
三、生成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正确树立课堂生成观念,为学生创设优质课堂氛围。教师在生成性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人本教育理念,高度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尊重生命的自主性,为学生创设平等、自由以及民主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与鲜活的生命逐一展开对话,对生命生成性有全面理解,对生命的创造性予以充分尊重,并对生命的深度性予以深入发掘,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从传统课堂束缚中解脱出来,生命活动得到充分舒展。教师在生成性教学环境下应改变以往机械教授、生硬灌输的教学模式,学生也一改传统课堂中的被动地位,而成为积极寻求知识、汲取知识的课堂主体。在摆脱标准答案束缚与知识权威压制的课堂环境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散思维,从内心感受出发,将感情融入学习行为中,其创造性思维也更富于灵性。在此过程中,师生彼此欣赏,相互倾听,共同探讨精神世界以及情感领域存在的问题,原本枯燥乏味且机械呆板的课堂教学开始变得生动有趣,富有价值和意义,这样优质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后让学生自主交流内心感受,交流与发言过程中学生们对于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先人后己的牺牲精神纷纷唏嘘不已,心怀敬仰。笔者提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文中的“……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黑色雕像”指的是谁?是哈尔威船长吗?学生们纷纷回答“是”,“那么,”笔者又问,“为什么要用黑色雕像来形容哈尔威船长?”学生们这次没有立刻做出回答,而是陷入深深的思考,此时笔者点出:黑色的雕像是船长的英雄壮举和高尚品质的象征,用黑色雕像来形容船长,意味着人们将永远铭记船长。在学生们有所感悟的基础上,笔者又引入现实中的例子,如在公共汽车站、售票窗口争先恐后、蜂拥而上的人群,我们是不是要学习哈尔威船长的精神,提倡先人后己,维护公共秩序呢?由此,学生们深刻理解了教材内容,思想也得以升华。
2.正确应对预设意外,通过意外来演绎“意外”的精彩。对于生成性教学而言,预设内生成无疑是最佳状态,但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少“意外”问题,对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智慧来加以调整和应对,使其保持在预设教学范畴内,通过非预设的意外推动预设外生成,确保教学预设目标的良好落实。以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为例,笔者在谈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句时,有学生随口问道:老师,为什么不是“海月”生残夜呢?笔者听完不禁一愣,下意识地以为这个问题是一个恶作剧,但转念一想学生能够想到这一点,说明他的确将自己代入了诗人所描述的意境,是经过思考才提出的问题。于是笔者理了理思路,向学生阐释:我们应该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句来理解,“日生残夜”和“春入旧年”都描述了时序交替,旧去新来且匆匆不可待,无论是从时序交替变化还是从上下两句的对应来看,“日”字都是极好的;同时“日”与“春”字交相辉映,充分体现了作者炼字与炼意的水准。
本节课由于这样一个意外问题的出现而有所拖延,但笔者认为这并无太大影响。从学生角度分析来看,在学习中提出疑问、解决疑问正是深化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其学习行为应体现出一定自主性;教师也应从学生学习需求以及具体情况出发,随时调整课堂预设。从教育价值上来看,学生需求存在大小的区别,对此教师应积极予以评估和筛选,切忌不顾学生问题而一味推进课堂教学进度。当然,教学始终是课堂重心所在,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质疑,通过预设意外有效推动生成性教学,演绎出更多精彩。
总之,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其教学资源俯拾皆是,无处不在。教师在开展“生成性”教学活动时应正确看待“生成”二字,树立合理的生成观念,正确应对预设意外,并灵活运用课堂新问题、“意外”以及各类“突发事件”来推进生成性教学,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从根本上提高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