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寅恪和他的弟子们都是寂寞的,也唯有守得住这份寂寞,方能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内地大学越办越大,官场上流行“博士市长、硕士局长”,许多官员用公费读学位。一个教授带十数个博士研究生是寻常事。博士生发表论文要署导师的名字。年前一个大学校长卷入了抄袭丑闻,因为他的名字列在一篇他的博士研究生论文的前面,而这篇论文被揭发是抄袭的。事件反映了内地学林不正之风的一角。
看到这种风气,不能不想到陈寅恪和他的学生之间那种师生的情意,真是令人感慨。笔者曾经多次为文谈及陈寅恪的人格、学术成就和影响。最近读《蒋天枢传》,对此体会更深。
蒋天枢(1903—1988),字秉南,江苏丰县人,清华国文研究院毕业,是梁启超和陈寅恪的及门弟子,生前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是古代文学的专家,有多种专著传世。不过他更为人称道的,是在晚年放弃自己在研究方面的发展,而是全力搜集、整理和编辑恩师陈寅恪的著作,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篇章,这不是普通的师生之谊,而是师生共同为完成小国文化的传承所作的艰巨努力。陈寅恪是中国文化的托命之人,蒋天枢则是陈寅恪的托命之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既表现为十国学林高风,也表现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身处逆境时的风骨,
陈寅恪从“反右”开始就无法正常讲课,只能以既盲义膑的残疾之驱,继续学术研究。陈寅恪对时局的惊人判断能力,来自他深厚的历史学养,来自他的独立的精神和人格。他对“文革”有预感,知道这一场灾难的降临,将是中国文化一劫。他了解蒋天枢的为人,在1964年亦即“文革”前夕,正式委托蒋天枢整理和编辑自己的文集,尽管他知道自己“盖棺有日,出版无期”,但他知道国运总有昌盛的一日,自己的一生心血也总有为后人所了解的时候。
蒋天枢解放后一直在复旦大学任教,他不趋炎附势,也不在政治运动中投机,故在“文革”中没有吃太大的苦头,得以全力执行恩师的委托,在举国对文化革命的时候,这样做要克服现在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特别是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1969年陈寅恪在广州含冤去世,消息传出,海外震动。7年后中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开始拨乱反正。蒋天枢终于可以公开推展有关陈寅恪遗稿的丁作,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了7卷本的《陈寅恪文集》,为海内外学者首次提供了陈寅恪比较完整的学术遗产。期间,蒋天枢所撰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缉》也出版了。现在所有的有关陈寅恪的研究,都需借助这一基础。弟子不负所托,陈寅恪可以含笑九泉了。
陈寅恪的弟子,除了个别败类之外,都是当代中国学术界的栋梁,能够被称为“陈门弟子”,是一种荣耀,也只有陈寅恪能够成为“门”。陈寅恪本人没有学位,尽管他在海外游学20多年;他长期执教清华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本科,凡是听过他讲课和受到他执教的学生,无不对陈充满敬意。和今天的“博士大跃进”相比,蒋天枢和陈寅恪的这样的师生已成绝响。
2005年11月我到广州的中山大学讲学,得以在陈寅恪故居外伫立,向这位大学者表示敬意。在校图书馆有陈寅恪的陈列室,虽然只有一些照片和少量书籍,毕竟也是一个可以让人凭吊先生的所在。陈寅恪和他的弟子们都是寂寞的,也唯有守得住这份寂寞,方能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蒋天枢传》,朱浩熙著,作家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何亮亮,凤凰卫视评论部主任)
内地大学越办越大,官场上流行“博士市长、硕士局长”,许多官员用公费读学位。一个教授带十数个博士研究生是寻常事。博士生发表论文要署导师的名字。年前一个大学校长卷入了抄袭丑闻,因为他的名字列在一篇他的博士研究生论文的前面,而这篇论文被揭发是抄袭的。事件反映了内地学林不正之风的一角。
看到这种风气,不能不想到陈寅恪和他的学生之间那种师生的情意,真是令人感慨。笔者曾经多次为文谈及陈寅恪的人格、学术成就和影响。最近读《蒋天枢传》,对此体会更深。
蒋天枢(1903—1988),字秉南,江苏丰县人,清华国文研究院毕业,是梁启超和陈寅恪的及门弟子,生前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是古代文学的专家,有多种专著传世。不过他更为人称道的,是在晚年放弃自己在研究方面的发展,而是全力搜集、整理和编辑恩师陈寅恪的著作,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篇章,这不是普通的师生之谊,而是师生共同为完成小国文化的传承所作的艰巨努力。陈寅恪是中国文化的托命之人,蒋天枢则是陈寅恪的托命之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既表现为十国学林高风,也表现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身处逆境时的风骨,
陈寅恪从“反右”开始就无法正常讲课,只能以既盲义膑的残疾之驱,继续学术研究。陈寅恪对时局的惊人判断能力,来自他深厚的历史学养,来自他的独立的精神和人格。他对“文革”有预感,知道这一场灾难的降临,将是中国文化一劫。他了解蒋天枢的为人,在1964年亦即“文革”前夕,正式委托蒋天枢整理和编辑自己的文集,尽管他知道自己“盖棺有日,出版无期”,但他知道国运总有昌盛的一日,自己的一生心血也总有为后人所了解的时候。
蒋天枢解放后一直在复旦大学任教,他不趋炎附势,也不在政治运动中投机,故在“文革”中没有吃太大的苦头,得以全力执行恩师的委托,在举国对文化革命的时候,这样做要克服现在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特别是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1969年陈寅恪在广州含冤去世,消息传出,海外震动。7年后中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开始拨乱反正。蒋天枢终于可以公开推展有关陈寅恪遗稿的丁作,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了7卷本的《陈寅恪文集》,为海内外学者首次提供了陈寅恪比较完整的学术遗产。期间,蒋天枢所撰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缉》也出版了。现在所有的有关陈寅恪的研究,都需借助这一基础。弟子不负所托,陈寅恪可以含笑九泉了。
陈寅恪的弟子,除了个别败类之外,都是当代中国学术界的栋梁,能够被称为“陈门弟子”,是一种荣耀,也只有陈寅恪能够成为“门”。陈寅恪本人没有学位,尽管他在海外游学20多年;他长期执教清华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本科,凡是听过他讲课和受到他执教的学生,无不对陈充满敬意。和今天的“博士大跃进”相比,蒋天枢和陈寅恪的这样的师生已成绝响。
2005年11月我到广州的中山大学讲学,得以在陈寅恪故居外伫立,向这位大学者表示敬意。在校图书馆有陈寅恪的陈列室,虽然只有一些照片和少量书籍,毕竟也是一个可以让人凭吊先生的所在。陈寅恪和他的弟子们都是寂寞的,也唯有守得住这份寂寞,方能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蒋天枢传》,朱浩熙著,作家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何亮亮,凤凰卫视评论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