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旨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充分尊重和体现人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其智慧潜能的开发,注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基础核心便是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如何开展好小学美术课程、优化教学方法,有其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教师可以从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丰富课程涵盖内容、优化健全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来优化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由此可见,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放在首位,其核心是学生。所以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时应该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做好辅助角色,让学生充分认识艺术之美,发现生活之美。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美术教学开展过程中,教材是教师唯一的素材来源。教师会打开其中一页或者某一幅作品进行点评,渐渐地形成了思维定式,面对不同的学生用同样的一套教学方式和方法,在绘画技法上也是“该这样画而不是那样画”。长此以往,学生也会认为,美术教学就应该是教师灌输某种固定的欣赏思路和绘画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发现美的能力会逐渐弱化。为了规避此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可以试着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回归到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学着去品评作品,试着提取作品中的闪光点和技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一堂作品展示课,主题是“我的小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展示自己的小天地,方式不限。当任务布置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周的准备时间,之后将学生的作品进行汇总。结合任务要求,有的学生会选择用照片的方式,有的会用水彩画的方式,有的学生可能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深意……此时,教师要做的不是急于品评作品,而且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点评,触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寓意进行一个总体概述,为什么用这个形象、这个颜色。其次,教师可以让他们对自己选择的色系进行分析,为什么用冷色调,为什么用暖色调。如果是照片,可以介绍一下从什么视角拍摄的,为什么选择这个视角等。此外,可以让学生对自己作品的优点进行提炼,然后和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并对有失偏颇的地方及时纠正。通过此类教学活动的开展,会产生两方面的效果。一是打破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激起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分享自己作品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因为所有结论的得出,都是源于他们的实践,所有的技艺和技法都是从自己的作品中衍生出来的,所以说要想优化美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至关重要。
二、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合作意识
“文以载道”指的是道理的传播需要以文章为载体。同样的道理,如果说美术是传递美的学科,也是要以丰富的内容来支撑的。笔者在前面的文章内容中曾提到,最新的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美术教学应当注重对学生良好观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见,在日常美术教学中,除了常见的画图教学,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选用简便的材料,运用多种方法,设计制作生活用品或模型。
从另外一个角度,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相比于以往的教育中对学生文化课分数的过分看重,当下,教学重心逐渐向培养综合型人才转变。团队协作能力,懂得与他人沟通,共同完成目标任务也成为美术学科的任务之一。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学科要求,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拓宽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注意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综合上面各方面因素,教师在课题选择过程中可以大胆地打开思路,不拘泥于传统的画画教学本身,除了教会学生对点线面、色彩的运用外,还可以从更多的方面进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剪纸艺术。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样的,陶艺、木工等都是传统美学留下的精华,是经历过时间的沉淀和积累的,为美术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
具体而言,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常见材料为媒介进行美术创作。例如,开展主题为“我为自己捏属相”的综合实践课程。首先,属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并且会伴随我们一生,学生会对其有莫名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其次,将生肖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第三,从课程内容选择上,这无疑是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凡事只有创新才能进步,才能发展,我们的美术教学也不例外。通过本课程的开展,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热爱与认同。
课程实践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各色的橡皮泥,之所以选择橡皮泥,是因为其经济实惠,容易获取,同时无毒无害,不会给学生的健康带来影响。再则,其可操作性强,不会有操作风险。当课程主题和材料都备齐后,我们可以按照属相的不同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装小组。然后让学生组内自行分工。有的学生负责做腿部,有的学生负责做头部……大家合作制做出本组的成品。最后由组长将本组的作品拿上讲台进行作品展示,就其设计理念进行介绍,把其中他们认为美的点用语言叙述出来,而后评选出最佳创意、最佳手工、最美生肖等各类奖项,找出各组作品的突出优点并进行合理的点评与表扬,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动手动脑、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丰富评价标准,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美术学科教学目标中有一方面是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所谓审美,简单说,就是当遇到美的事物的时候要能给出客观的评价,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教师都是最终做出点评的人,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点评中。美术学科同样如此。教师往往以自己的评判标准为基准,根据学生画作的数量、画得“像不像”来给出最后的分数。很多时候,得高分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哪里好,分数低的学生又不知道自己哪里需要提高。面对此种情况,就需要优化美术课程评价机制,让学生也全程参与作品的评价过程。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确立课堂主体意识,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不管我画得好与不好,只要我认真听课、认真思考,我的作品都有被别人评价的可能,我也可以作为旁观者客观地评价别人的作品。”其次,教师应当给学生更多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所认为的美与丑,然后基于学生的发言予以“纠正”。再则,当给出一幅作品的最终成绩时,教师要听取各方意见,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再加上教师的看法组成最终成绩。
综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美术课程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选择、促进协作、评价机制等诸多方面进行优化,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来静)
一、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由此可见,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放在首位,其核心是学生。所以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时应该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做好辅助角色,让学生充分认识艺术之美,发现生活之美。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美术教学开展过程中,教材是教师唯一的素材来源。教师会打开其中一页或者某一幅作品进行点评,渐渐地形成了思维定式,面对不同的学生用同样的一套教学方式和方法,在绘画技法上也是“该这样画而不是那样画”。长此以往,学生也会认为,美术教学就应该是教师灌输某种固定的欣赏思路和绘画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发现美的能力会逐渐弱化。为了规避此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可以试着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回归到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学着去品评作品,试着提取作品中的闪光点和技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一堂作品展示课,主题是“我的小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展示自己的小天地,方式不限。当任务布置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周的准备时间,之后将学生的作品进行汇总。结合任务要求,有的学生会选择用照片的方式,有的会用水彩画的方式,有的学生可能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深意……此时,教师要做的不是急于品评作品,而且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点评,触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寓意进行一个总体概述,为什么用这个形象、这个颜色。其次,教师可以让他们对自己选择的色系进行分析,为什么用冷色调,为什么用暖色调。如果是照片,可以介绍一下从什么视角拍摄的,为什么选择这个视角等。此外,可以让学生对自己作品的优点进行提炼,然后和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并对有失偏颇的地方及时纠正。通过此类教学活动的开展,会产生两方面的效果。一是打破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激起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分享自己作品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因为所有结论的得出,都是源于他们的实践,所有的技艺和技法都是从自己的作品中衍生出来的,所以说要想优化美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至关重要。
二、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合作意识
“文以载道”指的是道理的传播需要以文章为载体。同样的道理,如果说美术是传递美的学科,也是要以丰富的内容来支撑的。笔者在前面的文章内容中曾提到,最新的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美术教学应当注重对学生良好观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见,在日常美术教学中,除了常见的画图教学,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选用简便的材料,运用多种方法,设计制作生活用品或模型。
从另外一个角度,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相比于以往的教育中对学生文化课分数的过分看重,当下,教学重心逐渐向培养综合型人才转变。团队协作能力,懂得与他人沟通,共同完成目标任务也成为美术学科的任务之一。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学科要求,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拓宽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注意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综合上面各方面因素,教师在课题选择过程中可以大胆地打开思路,不拘泥于传统的画画教学本身,除了教会学生对点线面、色彩的运用外,还可以从更多的方面进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剪纸艺术。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样的,陶艺、木工等都是传统美学留下的精华,是经历过时间的沉淀和积累的,为美术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
具体而言,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常见材料为媒介进行美术创作。例如,开展主题为“我为自己捏属相”的综合实践课程。首先,属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并且会伴随我们一生,学生会对其有莫名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其次,将生肖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第三,从课程内容选择上,这无疑是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凡事只有创新才能进步,才能发展,我们的美术教学也不例外。通过本课程的开展,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热爱与认同。
课程实践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各色的橡皮泥,之所以选择橡皮泥,是因为其经济实惠,容易获取,同时无毒无害,不会给学生的健康带来影响。再则,其可操作性强,不会有操作风险。当课程主题和材料都备齐后,我们可以按照属相的不同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装小组。然后让学生组内自行分工。有的学生负责做腿部,有的学生负责做头部……大家合作制做出本组的成品。最后由组长将本组的作品拿上讲台进行作品展示,就其设计理念进行介绍,把其中他们认为美的点用语言叙述出来,而后评选出最佳创意、最佳手工、最美生肖等各类奖项,找出各组作品的突出优点并进行合理的点评与表扬,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动手动脑、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丰富评价标准,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美术学科教学目标中有一方面是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所谓审美,简单说,就是当遇到美的事物的时候要能给出客观的评价,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教师都是最终做出点评的人,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点评中。美术学科同样如此。教师往往以自己的评判标准为基准,根据学生画作的数量、画得“像不像”来给出最后的分数。很多时候,得高分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哪里好,分数低的学生又不知道自己哪里需要提高。面对此种情况,就需要优化美术课程评价机制,让学生也全程参与作品的评价过程。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确立课堂主体意识,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不管我画得好与不好,只要我认真听课、认真思考,我的作品都有被别人评价的可能,我也可以作为旁观者客观地评价别人的作品。”其次,教师应当给学生更多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所认为的美与丑,然后基于学生的发言予以“纠正”。再则,当给出一幅作品的最终成绩时,教师要听取各方意见,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再加上教师的看法组成最终成绩。
综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美术课程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选择、促进协作、评价机制等诸多方面进行优化,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