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声乐历史唱片厂牌及其代表制作(上)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z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问哪个领域的历史录音种类最多,答案肯定是声乐。那个时代最容易录制的就是唱歌,而且声音效果最好的也是唱歌,人声没有乐器那么宽的音域——没有高频也没有低频,也不像交响乐队那么难伺候——对着拾音号筒唱就行了。大多数歌剧咏叹调或艺术歌曲也都比较短,适合四分多钟一面的唱片,伴奏也容易,一台钢琴就能解决问题,而且那不是主角,有个响就行了。那个时代的录音没法剪辑,也没有什么混响处理,反倒更真实地反映了歌手的音色。在一个世纪以前录制唱片的歌唱家比今天要多得多,歌剧院正处于黄金时期,歌唱家数以百计,有点小名气的都留下了唱片,更有雄心勃勃的唱片公司制作整部歌剧,毕竟歌剧比交响乐更容易理解和为人接受,历史上首个歌剧全剧录音比首部完整的交响曲录音更早。
  如果要想搜集早期声乐录音,在数码时代之前是很困难的,虽然能找到LP翻录的版本,但更多还是要听78转原版,一部歌剧动辄数十张78转唱片,而要搜集全一个著名歌手的录音更非易事。幸而CD诞生了,于是众多唱片公司开始发行这些老古董,各大公司都有系列,EMI的References、DG的Dokumente、DECCA的Historic、RCA的Legendary等等。然而最顶级的制作当属小众公司,他们都具有独到的品位和转录理念,声乐录音在这些公司的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搜集者们把古董收齐后发行成CD , 千万别小看了这些收藏,每张CD少说也包含了二十面左右的78转唱片,承载着一份厚重的历史。
  Andante
  把Andante放在第一位不仅因为它是A开头的,而且它代表了历史录音CD制作的最高水准。拿到Andante出品的唱片总是让人爱不释手,先不说内容如何,光是外部的制作已经称得上是精美绝伦了:厚厚的统一硬壳精装书本,内页也都是铜版纸印刷,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都极尽完美,CD的纸套模仿78转唱片的质感,就连CD也制作成黑色78转唱片的样子。至于内容,都是最经典的早期历史录音,录音室和现场都有,不少现场录音都是乐迷们唯一的选择。Andante共有四个系列——伟大的作曲家、伟大的歌剧、伟大的诠释者和伟大的乐团,任何一个系列都绝对可以列入最顶级的历史录音制作范畴。伟大的歌剧系列虽然种类很少,而且都是全剧,但都是听听名字就能令人神往的录音——瓦尔特1937年在萨尔茨堡指挥的《费加罗的婚礼》、托斯卡尼尼指挥的《纽伦堡的名歌手》全剧、1949年塞尔指挥的《玫瑰骑士》的现场录音等等。Andante在转录技术上用了CAP 440处理器,这是由音乐家、音乐学家和录音专家在巴黎的工作室共同开发的。他们首先找到最佳的原始资料,然后用最合适的方式进行转录,在保持原有艺术的基础上,预放大电平,减小晃动、抖动,很小心地调整音准,控制回放速度。在对老唱片原有噪音的控制上他们也是相当谨慎的,决不会牺牲音乐信号。因此Andante能够把老录音的质量发挥到最佳水平。有些录音大公司也发行过,但在Andante的制品中你会听到截然不同的效果。那本厚厚的说明书内容丰富,对于作曲家和演奏家的介绍几乎都来自新格罗夫音乐词典,歌剧更是配上多种语言翻译的剧本。然而这么好的公司却未必经营得好,它只在二十一世纪开头的几年存在过,价格也并不高。但由于是限量发行,产量很小,每种唱片的头二十套是有限量收藏编号的。现在全新的Andante唱片已经不太好找了,有些稀有品种二手市场上出现的也往往是天价。
  Andante 3981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
  1937年
  1937年的萨尔茨堡夏季音乐节盛况空前,这是奥地利被占领前的最后一届音乐节,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师。托斯卡尼尼指挥了《魔笛》《菲岱里奥》《纽伦堡的名歌手》和《法斯塔夫》,瓦尔特指挥了《奥菲欧与尤丽迪茜》《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尤兰特》,克纳佩茨布什指挥了《玫瑰骑士》和《埃莱克特拉》,总共十部歌剧二十七场演出,外加托斯卡尼尼、瓦尔特、罗津斯基、克纳佩茨布什和富特文格勒指挥的九场音乐会!
  瓦尔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被录制在一种硒胶片(Selenophone Tape)上,当时很少有录音会使用这种载体,和当时流行的唱片比较,这种胶片几乎不受录制时长的限制,但很难找到重播的设备。Andante的版本由Marston从原始材料上转制,音质还算清晰。
  这是一次近乎完全现代风格的演出,首先它是用意大利语演唱的,要知道在五十年代的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演此剧时还用过德语。其次除了一些不重要的删节(比如第四幕冗长的玛切丽娜和巴西里奥的咏叹调)以外,几乎完整演出了全部内容。宣叙调的伴奏采用了拨弦古钢琴。瓦尔特的速度快得惊人,仿佛是现代古乐团在演奏,所有的重唱都非常紧凑,而咏叹调他又给予歌唱家充分的表现空间。虽然在倚音的处理上还是老的传统,但歌手对于滑音已经相当谨慎了。现场演出虽略显粗糙,但充满了戏剧的真实感。
  演员阵容基本上是瓦尔特的“亲信”,都与他配合默契。意大利男低音埃齐奥·平扎(Ezio Pinza,1892-1957)是当时费加罗的最佳人选,他学于波罗尼亚音乐学院,一战后活跃于主要的意大利歌剧院,1926年首次在大都会登台,连续演出了二十二年,五十个角色,有着温暖优美抒情的音色。伯爵的饰演者马里亚诺·斯塔比莱(Mriano Stabile,1888-1968)同样来自意大利,他在1937年音乐节还同时在托斯卡尼尼指挥的《法斯塔夫》演出中饰演法斯塔夫。他的莫扎特剧目演出还包括在爱丁堡音乐节饰演费加罗和唐·阿尔方索。他的音色天生就具有戏剧性,咬字无比清晰。伯爵夫人由芬兰女高音奥丽基·劳塔瓦拉(Aulikki Rautawaara,1906-1990)饰演,她具有成熟、穿透力的坚实音色,绝佳的气息技巧。她还同时在克纳佩茨布什指挥的格林德伯恩音乐节《费加罗的婚礼》中演唱,并留下了录音室版本。苏珊娜的饰演者、匈牙利女高音艾斯特·雷蒂(Esther Rethy,1912- )在当时还非常年轻,除了刚开始的二重唱声音有些晃抖,在后面的演出中都表现出色,她那时刚签约维也纳歌剧院,在那里一直唱到1949年。凯鲁比诺并非像今天由次女高音演唱,而是由来自捷克的女高音雅米拉·诺沃特娜(Jarmila Novotna,1907-1994)饰演,她的表现堪称完美,她十八岁时就在布拉格首次登台,1939年在美国首次登台演出了《蝴蝶夫人》,二战后活跃在欧洲和美国主要舞台上。
  Andante 3090
  两个版本的贝多芬《菲岱里奥》
  1944年和1953年
  Andante的唱片不但制作精良,而且还很有创意。把一部歌剧的两个不同版本放在一个套装里,这种创意在别的公司是很罕见的。
  1944和1953年版的贝多芬歌剧《菲岱里奥》都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制作,也都是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历史上的重要制作。虽然两个版本都是“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制作”,但却都不是在国家歌剧院上演的,因为那里已经在战火中被摧毁了。1944年版在维也纳音乐厅录制,为期三天,是类似于录音室的制作。1953年版在维也纳剧院上演,录制于10月12日的现场演出。就录音效果来说,1944年稍逊一筹,有轻微的失真,但就当时的技术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1953年的效果完全令人满意,现场空间感很好。两个版本所用的时间差不多,但听起来1953年富特文格勒的版本更从容和精致。
  1944年的版本即使处于战火之中,还是不乏最优秀的歌唱家,莱奥诺拉的饰演者康涅茨妮(Hilde Konetzni)有着丰满而多变的音色,年轻的西弗里德(Irmgard Seefried)状态不错,她饰演的玛采琳表情细腻,明显具有少女的气质,虽然在技巧上有所不足,但出色的语言感觉无人可及。饰演皮扎罗的舍夫勒(Paul Schoffler)和饰演弗洛伦斯坦的拉尔夫(Torsten Ralf)的演唱都很具有戏剧性。
  富特文格勒虽然在战后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演过不少剧目,但真正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歌剧制作的现场录音只有这套《菲岱里奥》,从各方面来说都是伟大的版本。歌手方面阵容豪华,饰演莱奥诺拉的莫德尔(Martha Modl)有着阴郁的音色,个性突出,玛采琳的饰演者尤里纳克(Sera Jurinac)比起西弗里德有着更稳定的技术和更优美的音色,弗洛伦斯坦由年轻的温德加森(Wolfgang Windgassen)饰演,这位瓦格纳专家的音色明亮透彻。其他角色汇聚了埃德尔曼(Otto Edelmann)、弗里克(Gottlob Frick)和肖克(Rudolf Schock)等大牌明星。富特文格勒的指挥在音乐和戏剧的张力上都达到了高峰,无论是咏叹调还是重唱的处理都完美而精致,没有丝毫破绽。
  Malibran
  如果你对法国歌剧或歌曲情有独钟,千万别错过了Malibran的唱片。这家公司以十九世纪最负盛名的次女高音(其实她也唱女中音和女高音的曲目)玛丽亚·玛丽布朗(Maria Malibran,1808-1836)的名字命名,她的父亲是罗西尼最钟爱的男高音歌唱家。玛丽布朗首次登台年仅八岁,十七岁在伦敦国王剧院饰演《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罗西娜,她是最早在美国演唱意大利歌剧的歌唱家。二十八岁时在一次骑马时不幸坠落,并拒绝就医而亡。这位传奇而短命的歌唱家嗓音具有非凡的能力,音域据说可以从小字组的G唱到高音E,同时富有能量和灵活性,罗西尼、多尼采第、李斯特、肖邦和门德尔松都是她的崇拜者。
  Malibran公司主要出品法国歌剧的早期历史录音,目录品种多达五百个,他们选用最好的原始资料,因此有些转录效果惊人的好。在曲目的编辑方面也很有自己的特点,主要的系列包括歌唱家专辑、歌剧院历史录音和早期歌剧录音等。
  巴黎喜歌剧院在1714年开张,许多法国歌剧就是在这里首演,包括十九世纪晚期圣-桑、比才、马斯内、拉罗的歌剧。1898年12月7日,新的大厅开始启用,同时著名的歌剧制作人阿尔贝·卡莱(Albert Carre,1852-1938)开始领导这个历史悠久的公司,他于1870年起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戏剧,之后在多个剧院担任演员和制作人,还经常组织交响乐演出。卡莱在一战前后于1898到1914年间和1919到1925年间在喜歌剧院任职,他致力于大大提高喜歌剧院的音乐艺术水平,并制作推出法国一流作曲家的新歌剧——1900年夏庞蒂埃的《露易丝》、1901年马斯内的《格里塞利蒂》和1902年德彪西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在这些歌剧演出中,他选用了当时法国一流的歌唱家如卡隆(Caron)、李雯奈(Litvine)、卡尔维(Calve)、德尔娜(Delna)、莫莱尔(Maurel)、阿尔贝(Albers)、克雷门特(Clement)、阿尔瓦雷斯(Alvarez)等。
  Malibran公司别出心裁地把这三部歌剧的历史录音选段收录在一张CD中,包括每一幕的重要选段,录音时间在1928到1942年间,歌唱家包括尼侬·瓦兰(Ninon Vallin)、维扎尼(Cesar Vezzani)、瓦尼-玛库(VanniMarcoux)、扬森(Jacques Jansen)等,指挥当然也是法国一流人物——考珀拉、吕尔曼、沃尔夫和迪索梅耶,其中吕尔曼和沃尔夫都曾是喜歌剧院的音乐总监。
  Malibran MR 565
  雷纳尔多·阿恩及多位音乐家作品
  1909-1937年
  雷纳尔多·阿恩(Reynaldo Hahn,1874-1947)继承了法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传统,创作了一百二十五首歌曲,可有谁知道他是位有着迷人嗓音的歌手,谁又能记得他是集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于一身的天才?阿恩生于委内瑞拉,童年就表现出对音乐的极大兴趣,三岁时跟随父母移居巴黎,几乎每晚都泡在巴黎的剧院里——歌剧院、喜歌剧院、芭蕾舞剧院。六岁时在玛蒂尔德公主(拿破仑三世的表亲)的私人沙龙里自弹自唱奥芬巴赫的咏叹调,八岁创作第一首歌曲,十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他的老师包括马斯内、古诺和圣-桑。阿恩很早就混迹于巴黎的文艺圈,歌曲多创作于早期,以爱情主题为主,歌词采用雨果、马格雷、维兰的诗篇,无比精致优美,又带有一百年前优雅时代的漫不经心。从1898年起他的作品几乎都是舞台剧。1909年阿恩加入法国籍,一战后他还在萨尔茨堡指挥过莫扎特的歌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戛纳赌场剧院当经理,他还多年为《费加罗报》写音乐评论。
  这个两张一套的CD前半部分是阿恩自弹自唱的歌曲和咏叹调,除了自己的创作外,还有古诺、夏布里埃、比才、奥芬巴赫的作品。他的声音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美声,而是带有随意的流行音乐感,别有韵味,特别是咬字极度清晰,纯正的法语迷人极了。有趣的是我们还能听到他演唱莫扎特歌剧《女人心》中的咏叹调,降了调,还进行了改编,非常轻松自得。由于他自己弹钢琴伴奏,因此歌声与伴奏配合得天衣无缝。唱片的后半部分是阿瑟·昂德莱斯、尼侬·瓦兰、古伊·费朗在阿恩的亲自伴奏下录制的二十首歌曲,包括早期的代表作《假如虫儿长出翅膀》《细腻时刻》《星辰》《春天》《灰色之歌》《在水边》《拉丁练习曲》等,十分动人。
  Marston
  最著名的历史录音转录工程师就是瓦尔德·马斯通(Ward Marston),只要看到是他转录的CD一般都没有更好的了。他是一位生于1952年的盲人,以演奏爵士钢琴为职业,副业是收藏78转唱片,他的唱片库藏超过三万张,他的理念是首先要找到品相最好的原始资料,所以至今他还在继续更新他的唱片库。马斯通的转录被各家公司采用,既包括RCA、EMI这样的大公司,更多的是Andante、Apr、Biddulph、Pearl、Romophone这样的历史厂牌,近些年为Naxos Historical转录的CD更是超值之选。然而最受追捧的还是他自己的公司——成立于1997年的Marston,到现在这个公司一共才发行了七十九套唱片,每一套都技术含量极高,文字图片印刷精美,说明书详细得如同百科全书。如果你超喜欢历史录音的话,都买齐了也不算贵。不过据说Marston公司的唱片都是限量的,卖完了就没了,造成供不应求,二手市场上动辄数十甚至上百美元,有些稀有品种更是有钱都买不到。有意思的是Marston可以提供复制的CD-R,然后自己打印封面,下载说明书,但也价格昂贵。Marston还是个会员制公司,如果你是会员,会收到他们的CD赠品,内容都是特别诱人的稀有录音,而这些东西是非会员买不到的。
  Marston主要发行两种类别的历史录音——钢琴和声乐,其中钢琴部分在前几章中都有提及。声乐部分大多数是歌唱家的个人全集,包括阿尔玛·格鲁克(Alma Gluck)、尼侬·瓦兰、蒂托·席帕(Tito Schipa)、阿德丽娜·帕蒂(Adelina Patti)、爱玛·卡尔维(Emma Calve)、罗萨·庞塞尔(Rosa Ponselle)和瓦尼-玛库等等,这还是一份不完整的名单,他们在二十世纪前半期都颇具名气,但多半现在为人所知甚少。除此之外Marston还有十三部歌剧全剧录音,多为历史上的首录,其中就包括1907年莱昂卡瓦洛亲自指挥的《丑角》全剧,是已知的最早的歌剧全剧录音。
  Marston 52011-2
  阿德丽娜·帕蒂和维克多·毛莱尔
  录音全集
  1903-1906年
  十九世纪后半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是阿德丽娜·帕蒂,在她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一直占据着霸主地位,很少有人的名气能和她相比,威尔第称她“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歌唱家和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她生于1843年,是留下录音里最年长的大歌唱家之一,她的生命和歌唱生命都长得足以让她留下唱片,要知道那一辈人能有录音的真是少之又少,因此能够拥有一位一百七十年前出生的艺术大师,在超过一百年前的全部录音,真是让人兴奋的事情。
  帕蒂八岁首次登台,十六岁在纽约的音乐学院首次演歌剧,角色是多尼采第的露契亚,十八岁在英国科文特花园登台演唱贝利尼《梦游女》中的阿米娜。她在那一年里表现杰出。她职业生涯的成功接踵而来,不仅在美国和英国演唱,而且还在欧洲大陆、俄国和南美演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帕蒂的主要角色集中在莫扎特的采琳娜、贝利尼的阿米娜和多尼采第的露契亚等偏于古典的风格上,在声音得到不断发展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她的角色更偏向抒情戏剧,如威尔第的吉尔达、莱奥诺拉,甚至阿依达。帕蒂没有演唱真实主义角色,当真实主义发展起来时,她已经过了巅峰时期了。经过漫长的历程之后,她最后的歌剧演出是1907年在巴黎饰演《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罗西娜,最后一次在公众露面是1914年七十一岁时,在伦敦阿尔伯特大厅,为战争慈善活动演唱了莫扎特咏叹调《你们可知道》。
  据说帕蒂的名气可比当今的麦当娜,从圣彼得堡到旧金山,再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帕蒂的影响非常广泛,听众们蜂拥而至,许多君主、元首——维多利亚女王、亚历山大二世、拿破仑三世、奥地利的弗朗茨·约瑟夫、普鲁士的威廉一世和爱德华七世都为她屈尊。她还是作曲家们的宠儿——罗西尼、威尔第、柏辽兹、圣-桑、古诺、柴科夫斯基等等,无不为之倾倒。
  1905年,帕蒂终于同意留声机和打字机公司为她录制唱片,从1905到1906年共录制了32面,很多曲目都录制了两遍。她在听自己的录音时表现得非常兴奋,“噢我的天哪,现在我知道为什么我是帕蒂了!啊对!多棒的声音!多美的艺术!我明白了一切!”可是我们现在听这些演唱,会感到困惑。以现在的审美标准来评论的话,它们在音乐风格上几乎不能被接受。莫扎特完全是浪漫的,摇晃不定的节奏,《你们可知道》的处理非常随意,滑音随处可闻,《鞭打我吧》的6/8拍部分快得惊人。古诺的《珠宝之歌》和贝利尼的阿米娜咏叹调还可以听出她在全盛时期的余音,声音温暖宽厚,音域很广,完美的连音和细微圆滑的过渡都很迷人。在歌曲的录音中,托斯蒂的《小夜曲》加上了不一样的结尾,很有意思,现在当然没有人那么唱了。阿蒂提的歌曲《吻》是所有录音中最精彩的一首,活跃的节奏充满青春,完美的花腔、极弱的颤音控制,让我们领略了这位歌后在唱片中的闪光点。
  法国男中音维克多·毛莱尔(Victor Maurel,1848-1923)生于马赛,186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1867年在马赛首演,1894-1896和1898-1899演出季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唱,他还主要在伦敦科文特花园和巴黎歌剧院演唱。他被威尔第选中,在1887年和1893年首演了《奥赛罗》中的雅古和《法斯塔夫》。1892年毛莱尔又被莱昂卡瓦洛选中首演了《丑角》中的托尼奥。他在德国的舞台上演唱瓦格纳歌剧,还是个优秀的唐璜。在歌剧舞台上退休后,他一直在纽约教学直到去世。毛莱尔的唱片只有1903年录制的12面,包括了《奥赛罗》和《法斯塔夫》中的片段、几首托斯蒂的歌曲和几首法国艺术歌曲。他具有绝对成熟的声音,非常稳定坚实。
  Marston 52059-2
  早期法国男高音录音第一集
  1905-1906年
  这一套两张CD记录了三位早期法国男高音的录音,包括伊米勒·斯卡拉姆博格(Emile Scaramberg,1863-1938)和皮埃尔·考尔努贝(Pierre Cornubert,1863-1922)的全部录音,于连·勒普莱斯特(Julien Leprestre,1864-1909)的录音选集。他们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法国男高音,其他也有不少人可以在此之列,但却没有那么高的声誉。
  三人之中最著名的斯卡拉姆博格生于贝桑松,主要师从于夏尔勒·尼克(Charles Nicot),1893年4月在巴黎喜歌剧院亮相,并且在法国主要的歌剧院——波尔多、里昂、马赛、南特和尼斯演唱1896-1897音乐季在尼斯与梅尔芭搭档。1894年在英国科文特花园歌剧院首次登台。斯卡拉姆博格不仅演唱法国剧目,后来也演唱瓦格纳的《汤豪瑟》和《罗恩格林》。1903年他在巴黎歌剧院首次登台,之后在那里演唱了罗密欧、浮士德、罗恩格林、《弄臣》中的公爵、《唐璜》中的奥塔维奥等角色。他最后的角色是1906年《阿依达》中的拉达梅斯。1907年的突然失声终止了他的职业生涯,晚年他以教学为主。斯卡拉姆博格在1905到1906年间留下了三十一段录音,剧目包括《玛侬》《罗密欧与朱丽叶》《卡门》《维特》《拉克美》《浮士德》《迷娘》等法国剧目,也有《弄臣》《丑角》《乡村骑士》等意大利剧目,还有瓦格纳《罗恩格林》,但全部都以法语演唱。他的音色优雅,力度中等,高音的弱音控制相当出色。他具有优异的音乐素养和智慧,稳定的节奏、符合逻辑的分句处理、自然的自由节奏控制,都说明他是一位一流的男高音歌唱家。他的录音大部分都是钢琴伴奏,配合相当默契,而乐队伴奏的录音则要逊色一些。
  相比之下另外两位歌唱家的名气要小一些,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录音更为稀少。考尔努贝生于巴黎,学于巴黎音乐学院,1887年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次登台,1894年饰演了维特一角。他在鲁昂剧院演了三个演出季(1892-1893、1897-1898、1902-1903),其他法国的歌剧院还包括蒙波里埃、第戎等。1900年2月首次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登台。 1904年在科文特花园访问圣卡洛时饰演《卡门》中的何塞和《丑角》中的卡尼奥。1919年起他在巴黎音乐学院担任教授。和斯卡拉姆博格一样,考努贝尔也属于抒情和英雄兼有的类型,录制的曲目也有很多重合的部分。他的声音不如斯卡拉姆博格稳定,略带鼻音。
  “三大男高音”中的最后一位——勒普莱斯特1890年在鲁昂剧院首次登台,演唱《浮士德》,1893年演唱《维特》大获成功,引起马斯内的关注,1894年首次在巴黎喜歌剧院登台时演唱了《玛侬》中的德·格里欧。马斯内亲自指导他演唱《维特》,并在1897年演出多场。1897-1898演出季是勒普莱斯特的生涯高峰,但之后他就离开了巴黎喜歌剧院,唱片也少得可怜,都录制于1905-1906年间,1909年突然死于不明疾病。从他的六段录音中可以听到非常年轻的嗓音,技术相当稳定,在用法语演唱的“冰凉的小手”中的高音C很轻松。 《玛侬》中的德·格里欧咏叹调“啊!飞逝了,甜蜜的形象”也是相当精彩。
  Marston 52041-2
  康吉塔·苏佩尔维亚录音
  全集第一集
  1927-1928年
  康吉塔·苏佩尔维亚(Conchita Supervia,1895-1936)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1911年首次在罗马康斯坦契剧院登台,1912年在家乡的里西约(Liceu)大剧院饰演卡门。她的美国首演是1915年在芝加哥演唱马斯内《维特》中的夏洛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她被邀请到罗马,开始演唱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灰姑娘》和《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用女中音的原调演唱。1930年,苏佩尔维亚在英国首演,并在那里定居结婚,1934年举行了科文特花园首演,角色是她最拿手的灰姑娘。正当她处于事业的高峰时,不幸在1936年3月30日在医院难产而去世,年仅四十一岁。
  苏佩尔维亚的音色实在太有特点了,作为女中音,她有着很好的胸声,使得音色特别丰满、富有磁性。除此之外,她的音色带有明显的颤抖,有时几乎超过了现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如果你听惯了现代歌唱家平直的声音,一开始很难接受她的这个特点,尤其是她在演唱法国歌剧时,但只要她演唱西班牙歌曲,那真是迷人极了。
  苏佩尔维亚1927年最早在米兰的录音包括罗西尼最著名歌剧《灰姑娘》和《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咏叹调,在风格上节奏处理很老派,自由节奏很随意,有时还会自己加上附点,但很有味道,华彩变奏运用得倒是很谨慎,音阶跑动又快又清楚,在当时肯定是无人可及的,她那略带颤抖的音色帮了大忙。咏叹调结尾处理很有特点,在唱高音时喜欢从下面的八度直接跳上去,而不像现在的歌唱家那样走音阶。《卡门》片段录音居然使用意大利语演唱,在今天你绝对听不到。同年在马德里的录音,包括罗西尼《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的片段,其中的重唱非常引人入胜。当然最让人着迷的还是1927到1928年录制的大量西班牙加泰隆尼亚歌曲,诸如《吉普赛歌曲》《西班牙之花》《我来自西班牙》《粉红色》《蜘蛛》《桑塔·露契亚德浪漫曲》《我的爱情》《玫瑰》《往日爱情之歌》等等。这些风情万种的歌曲让人一首接一首地听下去,欲罢不能。
其他文献
近日,我慕名观看了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此片获得柏林金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亚洲最佳电影等诸多大奖。观此片须有耐心。情节和故事说不上好看,从头至尾没有配乐相伴(直至片尾字幕出现才有音乐切入!),完全写实,但镜头语言非常奇特,绝对不动声色地客观记录,体现了编、导、演的特殊趣味和追求。  影片从头至尾是令人苦恼的争吵和纠葛。夫妻反目,令女儿不知所措。丈夫的父亲罹患老年痴呆,带来无穷无尽的
期刊
《世界名曲在线听系列》丛书由《世界著名组曲欣赏》《世界著名序曲欣赏》《世界著名交响曲欣赏》《世界著名交响诗欣赏》《世界著协奏曲欣赏》《世界著名圆舞曲欣赏》《世界著名通俗钢琴曲欣赏》《世界著名进行曲欣赏》八本组成,每册书在原作基础上增加了近二十幅精美图片,并配一张CD-ROM光盘,读者既可在CD机上聆赏一小时与书配套之曲目,亦可在电脑上免费在线聆听近三十小时的音响资源。  此套音乐爱好者丛书力求向普
期刊
间奏曲(1976年—1978年)  中国进入了新的时代。绝大多数“右派分子”得到平反,恢复原来的工作,朱建的“右派”帽子也被摘除了。高校恢复高考,贺绿汀院长出面,把朱建调回上海音乐学院。  第三乐章(1979年—2004年)  发奋工作—出书—现代音乐研究—各方面的工作  1979年3月,朱建回到了位于汾阳路的上海音乐学院。  朱建的行李存放在学校仓库中,不想突遭大火,令他十分惋惜的是,那部一直珍
期刊
我第一次听见古斯达夫·杰纳(Gustav Jenner,1865-1920)这位音乐家的名字,是在ABC FM古典音乐电台,那次播放的是他的《F大调钢琴四重奏》。我很喜欢,于是买来了CPO公司出的两张一套杰纳的室内乐作品。然后,就想进一步了解一下杰纳的生平和他的其他作品。  古斯达夫·杰纳是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学者,1865年12月3日出生在德国北部一个叫思尔特(Sylt)的岛上。他的祖先是苏
期刊
最近,得到了一张唱片,内容是关于一对父子的,这不由得使本人联想起其他文学艺术创作领域里一系列“父与子”题材的作品:有屠格涅夫创作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著名长篇小说,有德国幽默大师埃奥·布劳恩风行于二十世纪、充满着人性睿智的漫画全集,有当代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完成于二十一世纪的那部极具诗意且唯美的同名电影,当然还有我国著名的电影演员陈强、陈佩斯父子亲任主演的北影厂中国影片。这些作品无论其以何种艺术形
期刊
● -周士红, ○ -谢迪  ● 按年龄层次来划分,你应该属于相对年轻的乐迷,请你首先来聊一聊作为年轻人,你是如何喜欢上古典音乐的?  ○ 我的年龄属于八O后,四到七岁时曾在父母的安排下短暂学习过钢琴,但我想要特别澄清的是,仅就个人而言,我学习钢琴的痛苦经历和我日后喜欢古典音乐基本无关。我真正痴迷古典音乐是从十六岁开始,至今大概十六年左右,主观上属于一不留神,客观上算是顺理成章,因为我从十岁起就有
期刊
十九世纪中叶,在音乐艺术的园地里绽开了一朵奇葩,这就是被称为“诗的管弦乐”的交响诗。  “交响诗”的名称为李斯特所创用,1854年他的《塔索》在魏玛演出时,第一次使用了这个名称。这是指一种单乐章的标题音乐,李斯特认为作曲家通过这种体裁,可以“在其中重现他心灵的印象和经历,以便和它们发生交往”。  李斯特以后,理查·施特劳斯和西贝柳斯等人称他们的交响诗为“音诗”;有时因创作题材的不同又有“交响音画”
期刊
这是2012年农历新年后的第一次星期广播音乐会。演出开始,一男一女、一左一右,这对双钢琴演奏组合瞬间用极富戏剧张力的《大探戈》抓住了观众的眼睛和耳朵。九十分钟的音乐会中,台下观众无论老少都几乎没人分过神,独奏曲目《格拉纳达之夜》《小丑的晨歌》《塞维尔圣礼》《内心印象》等曲目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虽都不是非常耳熟能详的作品,但两位演奏家精致而细腻的演释却似乎牢牢掌控着整个上海音乐厅的气场;整场音乐会以双钢
期刊
以前写过一篇关于《为沙皇和他家属作的音乐》的文章。(见《音乐爱好者》2011年第6期)最近又买到两张一套跟沙皇有关的唱片,名叫《圣彼得堡朝廷的室内乐》,十分精彩。  十八世纪初,彼得大帝在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当然也影响了俄国朝廷未来的音乐生活。彼得大帝本身对音乐并无兴趣,据说,他曾对汉诺威公主说过:“我宁愿去航海或者去放焰火,也不愿去听音乐。”但是他却想把他的朝廷改造得十分西方化,
期刊
在中文语境中,作为音乐家的罗忠镕与勋伯格,他们的名字时常一同出现。  1973年,罗忠镕翻译了勋伯格的《和声学》,他评价此书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传统和声的理论著作之一”;罗忠镕还曾为《现代音乐鉴赏辞典》撰写“勋伯格”词条,强调勋伯格的音乐“并非人们往往误解的那样是过分理智而非感情的”;罗忠镕在勋伯格十二音序列基础上所独创的“五声性十二音集合”技法,在西方思维与中国意蕴中找到平衡,成为中国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