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程特点的认识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ningwin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奠定了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笔者结合自身实践,针对语文课程的特点谈几点看法。

一、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人文性和工具性从来都不矛盾,语文课本中出现的诗、词、文、赋,其实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并存的最好体现。它们一方面具有穿越时空的审美的、人文的意蕴,另一方面又与特定的历史时期结合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例如,《诗经》的“兴观群怨”最早就具有社会的功用,词曲是配合歌唱产生的坊市宴饮之作,可是现代社会,我们对其本身的工具性需求弱化,更多的从审美角度进行鉴赏。反映在教学中,由于诗词文赋在现实生活中早已失去实用性,同时教师考虑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偏向于挖掘课文中具有共同情感的内容,从而使文本工具性的价值降到最低。
  然而,人文素养的提升单靠课堂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带来的后果便是语文课可有可无,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会逐步退化。我们这一代人成长在语文教学人文性占上风的时代,我们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虽然具有一定水平,却难以突破应试的牢笼。另一方面,语言文字基础差、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等成为我们的通病。
  因此,我认为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思考: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尽可能挖掘文本价值?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1.教材编排系统化。就教材编写来看,我们的语文课本均是文选性质的,文章的选择和编排相对随意,语文教学因此呈现出较大的灵活性。我认为,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就要有其知识化的体现,提炼语文学习的知识要点,形成知识体系,使知识结构环环相扣。我们翻开民国的初中语文课本《国文百八课》可以发现,编者叶圣陶和夏丏尊将全书分为文话、文选、文法修辞和习问四部分,其中文话是纲领,由浅入深对语体、文体、语法等知识进行宏观概要,文选配合文话进行有目的的选编,文法修辞又是从文选出发,习问部分最后进行综合性考察。我们不能忽视其诞生的时代背景,推行白话文,却填充过多的语法知识,工具性特征过于明显,以至于习问部分的问题设计缺乏引导,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不相符。但是,《国文百八课》所呈现出的知识性、系统性却为当今语文课本选编、教师教学提供了借鉴。
  2.强调文体意识的重要性。现今的语文教学之所以强调文体意识,一方面可以对艺术表现形式有进一步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服务于应用。“文体是作者从事创作时,为达到既定的效用,必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语言形式、组织结构等,这样,就使文学产生了不同的类别”。无论是散文、小说这样的文学体裁,还是说明文、议论文这样的应用语体,教师都应当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类型?在什么场合使用?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和写作手法?这不仅为学生得体的语言表达奠定基础,还有助于拓宽学生思维。
  此外,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还应当体现在写作上。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课文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写作。如,在学习了环境描写之后,学生不仅要学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而且要通过名家名篇探求景物描写的要领并付诸写作实践。

二、语文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建立在民族性和世界性基础之上的,这是对语文特点的更深入的认识。
  语文是具有民族性的。中小学通过开设语文课程传承民族语言文字,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语文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学习民族语言文字,传承民族语言。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点,也是语文教师的使命。
  近些年来的“国学热”“读经热”“诗词热”也显示出弘扬民族文化的必要性。那么我們为什么要读经、读诗、读词,特别是提倡中小学生读?我想最基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诵读经典是一种德育培养,是健全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具备中华民族的传统品格,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经典诵读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积累,完成识字的基本任务,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学生具备一定汉语拼音能力以后,到三四年级可以选择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诵读内容放入语文课本中,同时要由教师引导讲解。
  但是,我认为如果将经典诵读的“经典”二字单纯理解为儒家经典或许有失偏颇,它还应当涵盖中外优秀的启蒙作品。首先,这是由语文的世界性视野决定的。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和看法最初都来自于语文,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语文穿越地域局限,了解各地的风俗文化和思维习惯,从而具备人文关怀的世界视野。因此,经典诵读中适当地阅读外国文学篇目对学生的文化认知具有重要作用。毕竟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好的东西,还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一定的判断能力。这样学生不会因为单一的儒家经典而产生厌倦情绪,同时随着个人的不断成长,更能够站在世界的制高点上看待自身文化。其次,只沉浸在儒家经典中,学生的思维可能会受到局限,如果能够扩大积累背诵的范围,可以弥补传统思维的不足,这对学生学习英语、开拓创新、与世界接轨都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三、语文教学对教师的几点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需要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只有具备丰厚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才能够引譬连类,不拘泥于教材、教参。
  2.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这不仅是语文教师教学的职责,更是呵护生命成长的使命所在。
  3.教师教学要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就人文性而言,无论什么题材的文本,都是要激发学生的生命体验,引起生活经验的通感,让学生穿越时代、国别的局限与作者对话,并逐步培养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就工具性而言,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运用,指导学生的语言实践,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素养。就民族性和世界性而言,诵读经典无疑是目前比较合适的方式,以此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用钱理群的话讲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具有原创性的,民族思想源泉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作品进行阅读,而这些原创性、源泉性作家,每一个民族都不多见。阅读名家名篇可以给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底色,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和世界视野。
  总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课程特点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之所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应把语文课程特点铭记于心,使学生在享受语言美感的同时,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市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其他文献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愈发理解、接受、学习、重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新旧观念的冲突、理论素养的提升促使教育者更愿意改变他们原有的教学观、课程观和评价观,着力为学生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好课”。理性审视“好课标准”,探寻其应对策略对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一、“好课标准”的演变与发展  在传统的“先教后学”教学模式影响下,“好课标准”往往以教学目标的统一、教学过程的有序、学生学业成绩的提
期刊
黑板作为一种教学工具,一直以来,毫无疑问地成为教师使用的专有工具。三尺讲台上,教师用一支粉笔在这块黑色的“一亩三分地”上传道、授业、解惑。其实,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归根结底学生学的过程、学的结果才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了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作为教师应该适当地让位,向学生开放黑板这块展示自我的空间,让黑板热闹起来,让
期刊
近几年对初中英语的阅读要求逐步提高,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课堂教学及阅读讲解时的方法入手,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能赏析好词、好句,通过反复诵读,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一、“猜”出词汇的真面目  阅读文本中的生词会阻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会降低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所以,正确猜测词义就显得很重要,它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笔者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技巧训练。  1.Common Sense
期刊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生性活泼,喜欢表现,而践行“亮我”教育,其目的也是给学生一个平台,能够让学生在自我展示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信心,享受学习的乐趣。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技能的学习,最主要的是技能迁移和在实践中运用。笔者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巧妙运用正迁移规律,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成精彩课堂。一、在设疑“展示”中引导迁移  学则须疑。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引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和培养是构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对小学计算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是以核心素养为主,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进行分析研究,以提高小学计算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以及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一、价值取向  1.核心目标。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我国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被认为是三大基本能力之一,这主要是由于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和启蒙,
期刊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知识综合性”“活动方式特殊性”及落实过程中诸多的“不可预知因素”,其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指导、成果生成和评价等都充满了挑战。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反思、总结和自我评价,并以评促思,以思导行,才能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与理念,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笔者结合实践经验,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的基本策略。一、发展性—
期刊
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同样存在着组织信任,这不仅表现在教师与教师之间,更多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这是学校组织信任最核心的部分。信任是师生交往的基础,没有信任师生之间就会竖起一堵不可逾越的高墙,师生冲突、信任危机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只有彼此信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愿意在学习上请教教师,生活上求助教师,情感上依赖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作为信任的主体之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编织
期刊
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重点往往围绕书本知识与课堂内容展开,教师、家长、社会只看重学生的成绩,忽略了以实践能力为代表的核心素养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后变得不知所措,一切从头学起,浪费大量时间,影响了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谈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简析  欧洲教育界在进入信息时代的21世纪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为欧洲各国教育发展及改革提出了纲领性目
期刊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组学习”作为数学课堂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应用。与此同时,在众多的数学“尝试课”“观摩课”“示范课”中,我们也明显看到了“形式主义”的影子。如:小组内分工、任务不明确,导致表面热闹、一切顺利的假象;教师干预太多,小组学习成了纯因果性的活动;教师对于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及时引导。等等。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应启发学
期刊
STEM是指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整合。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必须体现这四大元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考的能力以及创新创造的能力,以实现让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促进他们的整体发展。STEM属于综合教育,需要在原有的教学活动基础上,将四种元素有序组合,才是STEM活动。小学科学教学可以通过多个策略,借助STEM活动,实现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一、开展多元整合,丰富STEM活动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