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相互依存关系

来源 :教学世界·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ujn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人类认识、改造社会的高级活动。它的实施者是教育对象是人,评价者也是人。因此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也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教和学关系是其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用大脑走路,用脚板思考。”教育观念要转变,教育手段要更新,建立新型的教和学关系也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关系。怎样建立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相互依存关系?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教和学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教师而讨厌学习。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
  有人给教和学的关系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即电路适配器,相同的教育条件、教育对象,通过一定的教和学关系配置,或许能爆发出强烈的教育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或完全相反,会产生短路,使学生厌学。
  应试教育中的教和学的关系正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难以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基础,特别是对新的教学课程而言,建立和谐的教和学的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中呼唤着和谐的教和学的关系呢?
  教学过程中以发挥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已任,不单纯的传授知识。这是和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人的潜能需教师、学生共同去发现。潜能的发挥要教师引导,也要学生配合。所以,整个教育过程都要有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而不是照本宣科,强塞硬灌就可以完成的。由此,教和学都不能忽略其作用,方能完成教学过程任务。
  教學过程要求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发展的机会,并依据个性特点最大可能实现自我价值。既然全面向全体学生,就要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和学关系如不健全,这自然难以做到。可见,教学过程不能离开和谐的教和学关系。否则,教育的目标任务都不能完成,教学过程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怎样建立新型的和谐的教和学关系,本人认为要切实做到三个转变:
  一是变“单向型”为“双向型”。应试教育中的教和学关系是“单向型”。所谓“单向型”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担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社会道德理论的传播者角色,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这种教和学关系模式是传统教育模式的承袭。所谓“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它之所以能长期的存在,应试教育的需求使自然。为了大面积,大容量的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和学模式是再适合不过的了。但是它的缺陷和弊端也显而易见。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丧失,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发展能力,进行自我完善,作出独立的判断。
  教学过程要求教和学关系是“双向型”。教师要有向学生学习的勇气,同时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掘学生优点的过程,是进行情感交流的途径。
  二是变“功利性”为“合作型”。应试教育本身就带有鲜明的功利性。因此服务于它的教和学关系也必然有着这种特点,为此,才能满足各种衡量教育的硬性指标。师生围绕升学率的指挥棒转,而提高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是失却了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更为严重的是,功利性正有发展为物质性的趋势。“有偿家教”,“集资赞助”等现象已越来越普遍,不仅严重损害了教育者的形象,也给教和学关系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所谓教和学的合作,即前之所说的互动的教和学关系。它在教和学关系中处于较高的层次、境界。合作是现代生活、交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也是教学过程的内容之一。因此,教和学的合作也给予了学生自我完善的动力,促使学生自我塑造,逐步形成各种社会交往中应有的品质。在教育实践中,但凡成功的班主任,都能善于精心培养班级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师制定目标,而不是包办代替,充分发扬课堂民主,师生共同参与完成。
  三是变“间离型”为“和谐型”。“间离型”是教和学的功利性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唯应试,升学为任,没有情感的交流或少有之,怎能不产生隔膜,间离?此外,教育者自身也有不可推委责任,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少交心谈心,“话语”单薄,单调使教和学日益生疏,愈发陌生。
  对话不同于传授、启发和指导,它只能在师生共同交往中存在。而传授,启发和指导虽需有对象成全,但毕竟是教师的行为。对话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维。对话是教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
  有什么样的教,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与其区配。有教师的传授,就有学生的接受;有教师的启发,就有学生的学思结合;有教师的指导,就有学生自主的、探索性学习;有教学对话,就有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敞开。在而仅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在一定教育意志作用下所产生的教,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学,共同组成有机的教学系统。
  确认了教是有教的学,我们对教学论学科应该有一个重新认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因教学仍有教之学,所以,更具体地说,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和学的匹配问题以及“有教的学”的系统运动。其任务是要发现在一定的目的下,教、学匹配构成教学系统的规律性。把教学理解和界定为教的学,并不是什么惊人之举,其主要价值应在于对教和学两者关系的简洁说明。在理论上,“有教的学”具有启发作用,即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但教学论却不是学论。在实践上,“有教的学”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教的作用和正确处理教、学关系。或许可以说,把教学理解和界定为有教的学,有可能改进已有的教学论思维。
其他文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创设趣味实验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
期刊
摘要大学生在余假体育运动中发生损伤,是高校体育工作者碰到的一个新问题,余暇体育运动损伤有何特点;以及如何预防。减少伤害事故,是笔者要研究的课题,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搞好学校体育工作。  关键词体育运动 运动损伤 预防    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更好地为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服务。如果在体育锻炼时不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没有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就可能发生各
期刊
语言是有声的。听是学习语言的源泉和基础。听得清,才有“模”可“仿”,听得准,才能说得对。英语教学的初始阶段,重视听说训练和口语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的,是符合语言教学规律的。实践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训练呢?    一、切实抓好起始阶段的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    学生初学英语,往往抱有好奇心和新鲜感,因而对学习怀有极大的兴趣。教师应抓住这一良好的开头,把学生的好奇心逐步培养成愿听爱说的
期刊
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数学书籍,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巩固课内所学知识、拓宽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及提高自学能力等都是大有裨益的,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种类繁多的数学课外读物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了方便,较多的节假日又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学生在数学王国中遨游,寻觅着中华文明之宝:刘徽精妙的黄金分割术、祖冲之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九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观念的更新,学校的科学课堂教学越来越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花费大量精力准备材料、组织教学活动,学生也积极参与了探究活动,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并不理想,其原因与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师的指导是否有效有着直接的关系。科学探究需要动手实验,但更需要冷静的假设、思考与分析,没有了冷静的思考也就没有了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善于倾听
期刊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反思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反思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学习是反思的养成,没有反思的学习不可能深刻。学习中的反思如同生物体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一样,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进入高三生物的复习,反思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形成这种反思性学习呢?    一、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意识决定习惯,一个人具有
期刊
总是听到老师在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总是听到学生在抱怨,老师为什么不站在我们的角度想一想呢。师生关系难于处理,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当了多年的班主任,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师生之间需要什么?也许我们可以从下面一个事例中受到启发。  何丽今天又迟到了,我站在教室门口想,这是第几次了?好像已经记不清楚了。对于入校新生,我采用了自以为很民主的方式,在班
期刊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 写能力提高的关键。通过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词汇量,交际时就不会因为知识或词汇贫乏而辞不达意 ,写作时才能语言地道,内容丰富。  那么该如何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呢?     一、如何培养英语阅读能力    
期刊
在我们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们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社会变革给我们带来了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无不反映到学校教育中,而当务之急应该是使学校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品德教育”的重任,建立起德育工作体系,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在道德、人格和思想品质方面具有明确的、具体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措施,以适应新形势下学生思想发展的实
期刊
“5.12”大地震摧毁了我们美丽的校园,破坏了我们纯净的心灵家园,冲击了原本平静和谐的班集体。震后,班级如何尽快恢复重建,这是摆在我们灾区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成千上万次余震的震荡中,作为一个班主任,笔者一边从事着繁重的高中毕业班教学工作,一边思考着震后班级的重新建设,同时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