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目标设定的四个基点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60052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它决定着教学行为,规定了教学的走向与路径;它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它是师生从事一切教学活动的指针,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还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
  基于课程,语文味儿再浓一点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为例,这是一篇改编于新闻报道的文章,主要记叙了“非典”横行时期,护士长叶欣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最后不幸感染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讴歌了白衣战士勇于奉献的崇高品质。尽管这篇文章的思想性、情感性都比较强,但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笔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1、5、6、8自然段;②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③品味重点语句,体会叶欣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感受她的伟大人格和无私精神;④能结合文章内容,用一两段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与同学交流、分享。
  其中,目标①和目标②指向朗读、背诵、识字、写字等学好语文的基础性工程;目标③指向文本语言的品味与学习,并在语言的学习中渗透情感、思想熏陶;目标④指向阅读理解与表达运用。纵观以上四条目标,大部分都着力于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提高,思想熏陶、人文濡染、品德浸润等层面的内容仅仅略微有体现,这样的目标设定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
  基于文本,教学价值再高一点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拐弯处的回头》一文为例,这是一篇短小精悍,质朴感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主要叙述了弟弟的脚被割破后,爸爸一开始只是简单地交代了几句,后来忍不住在拐弯处“不经意似的回头”,有力地验证了一个伟大而凝重的主题——父爱无言。爸爸在拐弯处的回头这一细节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动不已,更让一个严肃、爱子的父亲形象在读者脑海中丰满起来。文章欲扬先抑,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使父亲形象力透纸背。结尾处“寻找一个代表父爱的动作”一句富有哲理,给人启示:爱有时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亦或一句简单的话语就足够。
  在备课时,通过查找、搜索资料,笔者发现《拐弯处的回头》并不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而是儿童文学作家陈果创作的一篇小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本完全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篇文学作品。那么,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如何定位文本的体裁,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呢?在认真阅读了教材后面“课后练习”的有关内容后,笔者决定把它当成一篇叙事性文章进行教学。其一,因为这篇教材的阅读受众是三年级孩子,对于“小说”题材的学习略显过早,如若教学,必定是人为地拔高教学目标;其二,尽管从现实的角度来解读这篇文章,会发现有很多极端性表达亦或是明显虚假的成分,但文章所叙述的事情与三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鸣。
  基于学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年段、年级进行教学,教者必然会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已有学习经验来设定教学目标。更主要的是教者一定要吃透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要了如指掌、烂熟于胸。唯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基于学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语文教學充分体现学生的立场。
  基于运用,言语实践再多一点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的“语用”功能,把“语言文字的运用”提升到迄今为止课程改革中最为重要的地位。因为,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教师上课需能言善辩,学生学习要侧耳倾听,作家创作得益于妙笔生花的写作功底,编辑审稿离不开一目十行的阅读技能……可以说,七十二行,行行需要语言文字的运用;可以说,哪里有人,哪里就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学习语文,就是要在理解和表达中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在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中学会运用语言。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体现并落实相关的言语实践训练。如学习《西湖》一文,不妨仿照文本句式,练习用打比方、拟人的手法描绘景物;学习《秋天的怀念》,练习边阅读边批注,及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感悟;学习《乡下人家》,可以通过想象,用一两段话描绘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美丽田园风光;学习说理文《说勤奋》,也可以试着用一两个事例,从正面或反面来验证文章提出的的论点;学习说明文《秦兵马俑》,可以大胆尝试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介绍一个物品或一处地方……
  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规定了一节课或一篇文章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关系着教学流程是否能顺利展开,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它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并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唯有立足“四个基点”,才能“瞄准”目标,让语文教学“有的放矢”。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掘港小学)
其他文献
目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指病理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以上皮细胞损伤及基底膜脱落、间质炎症、成纤维细胞增殖、过度细胞外基
学位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即对教学进度、难度进行调控,才能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怎样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性呢?
当下,人们通过互联网、基金会等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奉献爱心,帮扶他人,传递正能量。“公益”“志愿者”“社会责任”等字眼,正潜移默化到人们的信念中。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提出了一个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强调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和自然,关注自己的成长。  播种:将公益理念植入孩子内心  让善良在童年扎根 善良是人生的
计算教学,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下,计算课教学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等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新课标指出:计算应是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由此可见,计算教学是要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在充分理解算理基础上来学习计算的方法和实际应用的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符合儿童的天性,因为“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语文阅读本身也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探索、研究、理解、发现作者对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探究实践的方法主要有角色体验式探究、模拟体验式探究、小组合作式探究、动手实践式探究等。尽管探究方式多种多样,但在实践应用时,教师首先要面对“如何切入”的问题,即怎样选择探究
近年来的新课改中,笔者所在学校在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育现实的基础上,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改进,形成了“四段一动一回头”的自主、灵动、高效的新课堂模式,在减负增效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谓“四段”,是将课堂45分钟分成四块:“回看导入”约5分钟;“教授新课”约25分钟;“课堂活动”约10分钟;“课堂总结”约5分钟。“一动一回头”其实包含在“四段”之中,“一动”即指课堂活动,根据新授课的内容由
无论是在精心酝酿的公开课上,还是在扎扎实实的常态课中,作为教师,都在不遗余力地追求着心目中那理想的课堂,憧憬着师生探讨交流的美妙时刻。然而,每每回头,总会有些許令人遗憾之处,常常想“如果当时再深入一步的话……”其实,有效的课堂总是需要教师不断地尝试、调整与改进的。笔者现就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一课的不断思考和探究,向大家诠释“如果再深入一步”给课堂所带来的灵动与生机。  课堂更优化  如果再深入一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课堂的辅助者。本是“双边活动”的教与学,都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自主学习了,因此也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则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式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那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