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教材边角料 做足数学大文章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gu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大多數的小学数学教师对课本中思考题的教学常采用灌输的方式,更有甚者认为思考题不属于教学和考试的范围内,而把它隔绝在教学内容之外。在这种状态下,思考题变得零碎而随意,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策略,不但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把学生解数学思考题的兴趣和创造性都扼杀了。长此以往,学生对课本上的思考题往往熟视无睹,连脑筋都懒得动了。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会造成他们的思维肤浅、缺乏深度,甚至造成了思维的惰性。
  低年级数学思考题教学的意义
  思考题的教学对小学生有何种意义呢?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探讨其中的深层意义:
  第一,开拓思维。数学思考题的教学涉及多个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小学数学课后思考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一个良好的素材和绝佳的入口。
  第二,回归生活。通过对思考题教学的研究,渗透一些基本的思想方法,并使学生们逐步形成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揭开低年级数学思考题的神秘面纱
  众里寻他千百度——如何诠释思考题教学的定义
  要了解数学思考题的教学,首先必须弄清与思考题有关的几个概念。
  什么是数学思考题
  新教材课后思考题是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在练习或复习的最后出现在蓝色方框里的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数学题。
  什么是思考题的教学
  学生在解决上述思考题的过程中,教师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性地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解决这些思考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寻觅灯火阑珊处——低年级思考题该如何教
  现在的苏教版小学一、二年级数学教材共设置了44道思考题,这些题乍一看上去没有什么关联,但其实有其相似之处。在教学前,首先要领会编者的设计意图,明确其作用和价值,逐步达到低年级思考题的能力目标。
  以学生为本,注重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充分挖掘这些思考题的深度,延伸思维的广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能力,帮助他们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一年级上册第11页思考题:都靠右走,谁走错了?这一题在生活中很常见,可以直接让学生说说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是谁走错了?你是怎样想的?并且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走一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从题目的意思、彼此间的关系、最后的结论等方面正确地表达出来,最后的答案自然就呼之欲出了。
  又如一年级上册第29页思考题:照下图这样,把8根短绳连在一起,要打( )个结。这一题可以通过看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4根绳连在一起要打3个结。启发:“把5根绳连在一起要打几个结?6根绳、7根绳呢?”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彩带系一系,数一数;没有彩带的学生也可以画一画,数一数。在整个过程中,绳子和结的个数都是由少到多,学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到抽象的思考过程,从而得出结论:绳子的根数总比结的个数多1,结的个数总是比绳子的根数少1,继而推断得出8根短绳连在一起要打7个结。
  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以学生为本,重视思考题的教学,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就能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单元为本,注重拓展提升
  我们发现这些思考题一般都与单元的教学内容有很紧密的联系,在学生熟练掌握这一单元知识的同时,利用思考题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拓展与提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如一年级下册第36页思考题:把16支铅笔放在两个笔筒里,使每个笔筒里的铅笔同样多,可以怎样放?如果有27支铅笔,还能使每个笔筒里放的铅笔同样多吗?
  单双数的概念并没有出现在新课中,而是出现在了练习中。通过练习六第6题“左边的门牌号是单数,右边的是双数”,第7题“在表格中圈一圈,让学生明确圈出的是双数,没有圈出的数是单数。”这两题促使学生对单数和双数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运用单双数的知识快速判断和解答这道思考题。
  又如二年级上册第5页思考题:交换哪两筐,可以使两车运的苹果个数同样多。这道题安排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六筐中有两筐苹果个数相同,都是26个,因此只需要考虑交换另外四筐苹果,而左边两筐的苹果个数都比右边的多,要使两车运的苹果个数同样多则需要把多的和少的进行交换。根据四筐苹果的数量特点,可以发现:28 24=30 22=52(个),这样就找出了解决的方法,要么交换30和24的位置,要么交换22和28的位置。
  通过这道思考题,学生不仅灵活运用了本单元所学的《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而且还学会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良好的数感。
  以功能为本,注重思想积累
  了解每道思考题的教学功能,帮助学生逐步感悟、积累其中蕴藏的数学思想,为后续数学的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一、二年级的数学思考题从功能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经历简单推理,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这一类思考题目的功能在于从某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理清条件和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的能力。
  如二年级上册第58页的思考题:有一堆糖,比20块多,比40块少。平均分给一些小朋友,每人分得的块数和小朋友的人数同样多。可能有多少块糖?有多少个小朋友?
  这道思考题旨在引导学生根据题中的条件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如果只有1个小朋友,每人只分1块,那么这堆糖就只有1块,显然不符合题意;如果都是2的话,则这堆糖是4块,也不符合题意……逐一推断,直到找到符合题意的答案。   当然也可以这样思考:因为每人分得的块数×小朋友的人数=糖的总块数,而每人分得的块数和小朋友的人数同样多,根据乘法口诀,只有25和36在20~40之间,所以可能有25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5块;也可能是有36块糖,平均分给有6个小朋友,每人分得6块。
  (2)探索简单的规律,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这一类思考题目的功能在于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简单的数学规律,通过观察、计算、比较和分析,让学生探索和发现简单规律的一般过程,帮助他们感悟其中蕴藏的数学思想。
  如二年级上册第28页的思考题:根据前三个数的规律,要填出第四个数。想要知道第四个数是多少,光从数字入手,学生很难解开。可以通过观察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第一个是1个正方形,第二个是由4个小正方形组成,第三个是由9个小正方形组成,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规律,学生很快就能想到第四个图形是16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大正方形。此时数字答案已经揭晓,就是16。本是一个数字规律,但通过与图形结合,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感受到了这组“正方形数”的规律。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初步了解了规律,感悟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激发数学思考,积累数学思维经验
  这一类思考题目的功能在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一些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数学思考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發展,促使学生初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并积累数学思维经验。
  如二年级下册第67页的思考题:赵强家养的鸡比鸭多30只,后来又买来30只鸡和45只鸭。现在是鸡多还是鸭多,多多少只?
  要比较“鸡多还是鸭多,多多少只”,基本思考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抵消法。首先对比原来鸡鸭的多少,原来鸡比鸭多30只。再对比买来鸡鸭的多少,买来的鸡比鸭少45-30=15只。综合起来,买来的鸡比鸭少了15只,但原来多出的30只就能抵消掉买来的少的部分,所以现在还是鸡多,多30-15=15只;第二种:假设法。假设原来鸡有40只,鸭就是10只,买来30只鸡和45只鸭后,鸡一共有40 30=70只,鸭一共有10 45=55只,70>55,所以现在还是鸡多,多70-55=15只。当然也可以假设是其他符合条件的数字。掌握这些基本常用的思考方法,能帮助学生顺利解决这些看似复杂的数学问题,同时帮助学生初步积累思维经验,提升思考的深度,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4)鼓励多思乐问,增强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这一类思考题目的功能在于引导学生在碰到问题时不断尝试、调整、质疑、反思,能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产生有价值的问题,逐步增强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所以要鼓励学生多思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寻疑质疑答疑。
  如二年级下册第83页的思考题:从左边的圈中(305 698 450)选一个数,减去右边圈中(129 184 292)的一个数。差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这道思考题目的功能在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通过不断尝试、调整,发现:如果差最大,被减数要尽量大,而减数要尽量小,那左边圈中就要选最大的数,右边圈中要选最小的数,也就是698-129=569;如果差最小,被减数要尽量小,而减数要尽量大,那左边圈中就要选最小的数,右边圈中选最大的数,也就是305-292=13。即使有些学生不能迅速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只要他们能够围绕问题进行不断尝试、调整,在尝试过程中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如“怎样才能找出差最大、最小是多少”,教学就已经成功了,因为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结语
  低年级思考题的设置,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素材,提升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延伸了思维的广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作为一名低年级的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思考题教学,吃透编者的编排意图,根据每一题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探究,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数学思维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思维水平,从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发现、探索、分析、综合、对比等过程中获取知识,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真正习得与领悟,而不是强行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关键词]领悟;灌输;乘法分配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41-01  一、教学背景  
[摘 要]极限思想是小学常见的数学思想之一,蕴含于许多知识之中,但极限思想却是学生最难以理解的思想之一。在教学“圆的面积”过程中,教师应层层深入,化抽象为直观,从有限到无限,让学生逐步感知极限的存在,并充分借助可以直观化的教学工具展示教学过程,提升学生对极限思想的认识。  [关键词]极限思想;圆的面积;几何画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生本教育理念受到关注与重视,现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生本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与尊重。将生本教育理念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不断提升,为日后的学习与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小学数学;有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摘要]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要突出数学的生活化,更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教师只有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才能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理论的过程,从而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得到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生活情境;思维素养;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写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以 “搭配”一课为例,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由点及面等教学方式,带动学生积极地开展数学思考,在探究中寻找学习数学的快乐。  [关键词]逻辑体系;数学思考;搭配  人教版教材中的知识都是按照该年龄段学生的智力和认知水平编排的,难度由易到难,呈螺旋上升趋势。不仅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如此,数学广角也是如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我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广角“搭配”一课时,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体系,
[摘 要]几何直观既是认知方式,也是基本学科技能。强化几何直观,是顺应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教学几何直观时,教师要认准“感受价值”的目标,把过程表象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并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关键词]几何直观;数学学习;教学情境;教材资源;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68-02  在小学数学的探究
[摘要]基于单元视角整合课程,通过“三单”的设计与实施,使原有的师生一问一答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迈进,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的反思性学习,促使课堂转型,实现学生能动学习。  [关键词]课堂转型;单元视角;小学数学;三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30-02  教学中存在一些现象:单元学习碎片化,教师过于精讲一课,没有立
[摘 要]以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练习”一课为例,在教学中选用简单素材,从低起点开始,让每个学生都有数学思考的空间,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促进思维发展。  [关键词]苏教版;平行四边形;梯形;教学素材;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2-0029-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教學活动中,
[摘 要]多种多样的教学辅助手段,能为学生创设让数引形、以形化数教学情境,成功激活学生学习主动性。以“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课前预习、探究验算、专项训练、课堂总结四个环节,从不同维度展开教学,突出了利用数形结合教学的优势。  [关键词]让数引形;以形化数;笔算乘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8-
[摘 要]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直占据核心位置。以“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单元为例,从深度学习的视角下考量计算教学,用单一主题的深度覆盖来实现计算教学的新突破。  [关键词]计算教学;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8-0070-02  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进位”这个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