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当下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对节假日娱乐的追求品味在不断提高,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改变。作为博物馆工作人员,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转变传统观念,创新展览模式,更新讲解理念,利用丰富而有特色的博物馆资源,更好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让博物馆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场所,是当前值得我们博物馆工作人员用心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博物馆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9-0032-01
1.利用传统节假日的有利“节点”
近些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提倡传承国学、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国民文化自信,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佳节也被定为国家法定节日,社会各界越来越看重承载传统文化的仪式和习俗风尚。清明节祭祀祖辈先贤、踏青赏春;端午节怀念屈原的爱国精神、赛龙舟、办诗会;中秋节拜月祈福、雅集诵读,重阳节孝老爱亲……这些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节日,有着悠久而深远的影响,是家庭团聚增进成员感情的温馨时刻,也是进行亲子教育活动的绝佳时机。当下,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节假日举家出行,或者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参加社团活动,作为博宣教物馆工作人员,就要把握时机,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影响,精心策划能够满足孩子和家庭需求的社教活动,使博物馆成为孩子和家长们都乐意前往的地方。
2.利用博物馆现有资源,讲好展品背后的故事
随着博物馆社教活动的逐步开展,我们发现,孩子们对博物馆展厅展品的兴趣,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许多孩子对展柜里陈设的文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作为博物馆工作人员,就要在策划活动的时候,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挖掘馆藏资源的文化内涵,向孩子们讲好展品背后的故事。尤其是那些符合孩子认知特点,激发求知兴趣的特色展品,如何从孩子的角度来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是值得探索的。张掖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张掖大佛寺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其发展历史、建筑特色以及与佛教相关的许多文化内容,都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展开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在博物馆里,每一件馆藏展品背后都有许多可以讲述的故事,都可以根据其特點设计策划与之相关、与参加活动的孩子年龄特点相符的教育活动,透过展品的视角认识张掖,学习历史,博物馆社教活动比学校的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
3.利用多种传播方式,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成为新形势下博物馆宣教工作人员的必修课,只有孩子们愿意来到博物馆,博物馆展览对孩子来说才有意义。地方博物馆的展览是一个地方的发展史,也是孩子们了解认识地方文化的重要渠道,但传统的展览形式比较单一,展品与民众的互动也仅仅停留在观看与讲解的单一形式,这种模式很显然不能更好地吸引孩子们。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也应该通过传播方式的多样性来弘扬。使用二维码导览、制作短片系列、触摸屏360度观赏文物、利用数字化方式,让壁画动起来,用堆积木的形式了解古建筑结构、试做一天讲解员、临摹壁画等等,使孩子们在与展品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中,了解了博物馆里陈列的文物的历史和文化。
4.利用博物馆文物场景的“现场感”,做好“讲堂”文章
曾经,博物馆对文物保护、文物研究的重视远远超过教育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博物馆开始有意识地向教育功能倾斜,形成独特的教育体系。如,故宫讲坛、国博讲堂、首博讲座、上博专题讲座……如今,开展讲座几乎已经是博物馆的标配。这些系列讲座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讲,主题涉及文化历史各方面,讲座粉丝分布于各个年龄段,有的一家老小全体出动,还有的已经把博物馆当成周末活动的固定去处。博物馆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公众的大课堂,而公众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博物馆用各种陈列语言力争在陈列设计中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场景,相比学校讲堂有很大的优势,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现场感,也有着天然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更能吸引和激发孩子们的参与兴趣。尤其是一些动态场景,真实而生动,没有什么能比这更能擦亮孩子们的眼睛了。张掖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城市,近年来,张掖市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民俗、农耕文物,我们注意到孩子们在参观时对这些文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家长也对这些消失不久的老物件有深厚的感情。我们邀请馆里收购民俗文物多年的专家,做一次关于民俗文物的讲座,孩子和家长们都兴致盎然,近距离感受并触摸、试用这些物件——收藏老物件的博物馆在他们的心里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5.结语
博物馆的发展与公众素质的提升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对于博物馆来说,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不仅要做好研究、保护,更要寻找最合适的方式,了解公众想法,将馆藏故事娓娓道来,以吸引更多的人走近博物馆。而对公众来说,随着时代变化,走进博物馆渐渐变成日常,享受服务的同时要珍视博物馆做出的努力,在这种双向的磨合中,博物馆与公众终能共同收获进步,不断提升自己。
关键词:博物馆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9-0032-01
1.利用传统节假日的有利“节点”
近些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提倡传承国学、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国民文化自信,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佳节也被定为国家法定节日,社会各界越来越看重承载传统文化的仪式和习俗风尚。清明节祭祀祖辈先贤、踏青赏春;端午节怀念屈原的爱国精神、赛龙舟、办诗会;中秋节拜月祈福、雅集诵读,重阳节孝老爱亲……这些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节日,有着悠久而深远的影响,是家庭团聚增进成员感情的温馨时刻,也是进行亲子教育活动的绝佳时机。当下,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节假日举家出行,或者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参加社团活动,作为博宣教物馆工作人员,就要把握时机,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影响,精心策划能够满足孩子和家庭需求的社教活动,使博物馆成为孩子和家长们都乐意前往的地方。
2.利用博物馆现有资源,讲好展品背后的故事
随着博物馆社教活动的逐步开展,我们发现,孩子们对博物馆展厅展品的兴趣,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许多孩子对展柜里陈设的文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作为博物馆工作人员,就要在策划活动的时候,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挖掘馆藏资源的文化内涵,向孩子们讲好展品背后的故事。尤其是那些符合孩子认知特点,激发求知兴趣的特色展品,如何从孩子的角度来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是值得探索的。张掖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张掖大佛寺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其发展历史、建筑特色以及与佛教相关的许多文化内容,都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展开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在博物馆里,每一件馆藏展品背后都有许多可以讲述的故事,都可以根据其特點设计策划与之相关、与参加活动的孩子年龄特点相符的教育活动,透过展品的视角认识张掖,学习历史,博物馆社教活动比学校的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
3.利用多种传播方式,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成为新形势下博物馆宣教工作人员的必修课,只有孩子们愿意来到博物馆,博物馆展览对孩子来说才有意义。地方博物馆的展览是一个地方的发展史,也是孩子们了解认识地方文化的重要渠道,但传统的展览形式比较单一,展品与民众的互动也仅仅停留在观看与讲解的单一形式,这种模式很显然不能更好地吸引孩子们。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也应该通过传播方式的多样性来弘扬。使用二维码导览、制作短片系列、触摸屏360度观赏文物、利用数字化方式,让壁画动起来,用堆积木的形式了解古建筑结构、试做一天讲解员、临摹壁画等等,使孩子们在与展品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中,了解了博物馆里陈列的文物的历史和文化。
4.利用博物馆文物场景的“现场感”,做好“讲堂”文章
曾经,博物馆对文物保护、文物研究的重视远远超过教育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博物馆开始有意识地向教育功能倾斜,形成独特的教育体系。如,故宫讲坛、国博讲堂、首博讲座、上博专题讲座……如今,开展讲座几乎已经是博物馆的标配。这些系列讲座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讲,主题涉及文化历史各方面,讲座粉丝分布于各个年龄段,有的一家老小全体出动,还有的已经把博物馆当成周末活动的固定去处。博物馆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公众的大课堂,而公众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博物馆用各种陈列语言力争在陈列设计中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场景,相比学校讲堂有很大的优势,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现场感,也有着天然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更能吸引和激发孩子们的参与兴趣。尤其是一些动态场景,真实而生动,没有什么能比这更能擦亮孩子们的眼睛了。张掖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城市,近年来,张掖市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民俗、农耕文物,我们注意到孩子们在参观时对这些文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家长也对这些消失不久的老物件有深厚的感情。我们邀请馆里收购民俗文物多年的专家,做一次关于民俗文物的讲座,孩子和家长们都兴致盎然,近距离感受并触摸、试用这些物件——收藏老物件的博物馆在他们的心里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5.结语
博物馆的发展与公众素质的提升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对于博物馆来说,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不仅要做好研究、保护,更要寻找最合适的方式,了解公众想法,将馆藏故事娓娓道来,以吸引更多的人走近博物馆。而对公众来说,随着时代变化,走进博物馆渐渐变成日常,享受服务的同时要珍视博物馆做出的努力,在这种双向的磨合中,博物馆与公众终能共同收获进步,不断提升自己。